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单位“1”教学再思考

2018-06-28 03:27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段分数概念

王 月 明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山东 青岛 266400)

小学分数问题的教材编写都遵循一个有坡度提升的编写思路,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第二学段则在这一基础上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1]。本文注重学段衔接,切实关注并充分发挥了单位“1”在突破分数问题瓶颈中的作用,效果事半功倍。

一、注重学段衔接,直观认识单位“1”

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分数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认识分数[2]。欲速则不达,中年级段学生认识分数的教学要具体、直观,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能浮在面上,要做实做精,水滴石穿。

1.沟通认知,聚焦平均分

2.做中感悟,构建分数模型

3.说练明理,着眼动态生成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分数的基本认识”信息窗2、信息窗3:不管是圆形、长方形,还是“这杯果汁”等作为单位“1”原型的呈现,都自始至终体现着单位“1”的高度统一,其目的就是强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为通过单位“1”的出现完善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在练习、语言描述环节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单位“1”意识的培养,及时提醒、纠正学生语言上的表述偏差,学生一旦顿悟,所谓的“技巧”“妙招”“规律”等,都将成为一种熟练找寻单位“1”的能力。

二、遵循自然过渡,抽象理解单位“1”

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飞跃,它为处理现实情境中两个量的关系提供了有效工具。而单位“1”是分数意义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单位“1”的出现,有利于学生思维从具体运算水平向形式运算水平过渡[3]。而在分数意义的抽象过程中,只有建立单位“1”的概念,不同情境中的分数才会具有更高层面的一致性,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相关的四则运算也才能合乎逻辑地实施;另一方面,只有真正理解单位“1”的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解释具体情境中的分数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4]。

1.自觉树立单位“1”意识

2.有效丰富单位“1”内涵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对基于单位“1”实施“平均分”而得到的分数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因受到概念的约束,好多学生对“分”的印象很深刻,对“数”的印象却很薄弱。因此,在强化分数由来的同时,要加强分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感到分数作为数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有必要有意识地丰富单位“1”内涵。在引入分数后,应继续加强分数与整数、小数融合的练习,如看图填数、在数轴上写数等,帮助学生把分数的概念纳入已有的数概念之中。这种反复是难以避免的,是一个必需的举一反三的过程,丰富了单位“1”内涵,就会帮助学生认识到单位“1”非“1”的本质,进而完善对分数意义的深层次理解。

3.深度理解单位“1”意义

在苏教版和青岛版教材中,关于单位“1”的描述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这无形中将单位“1”限定在一个基于直观操作的“平均分的对象”的具体层面上,其实,对于单位“1”意义的建构,要实现从具体过渡到形式的三个过程:在操作中理解作为平均分对象的单位“1”、在比较中理解作为标准的单位“1”、在量率对应中理解单位“1”[3]。经历这样的三个过程,离不开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学生的准确引导。

三、抓住典型问题,灵活运用单位“1”

1.知识迁移,让学生“摸”到单位“1”

例如:有一堆煤共3吨,分5次运完,每次运走( )吨,每次运走这堆煤的( )。

这类问题学生之所以频频出错,归根结底还是对单位“1”理解不清。首先让学生完成下面的整数问题:有一堆煤共10吨,分5次运完,每次运走( )吨,每次运走这堆煤的( )。这样学生由整数问题的思考方法迁移到分数问题,在多次照葫芦画瓢地“触摸”之后,慢慢理清了“数量”和“分率”之间的关系。

2.数形结合,让学生“看”到单位“1”

3.趣味活动,让学生感悟单位“1”

好多分数问题需要分层教学,小心呵护学生兴趣和自信;有些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最适合开展趣味竞赛等活动,既满足了优生的探究欲望,又会让其他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获得感悟,营造良好的探究分数问题的氛围。例如:芳芳6分钟折5只纸鹤,明明3分钟折2只纸鹤,兰兰5分钟折3只纸鹤。算一算谁折得快?类似这类单位“1”不够明朗的分数问题,是学生理解的易错点,应该切实做到灵活掌握。等到高年级出现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问题时,学生会面临单位“1”统一、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的判别问题,有了深入探究的欲望,才会让这类问题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趣味活动会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四、沟通知识脉络,有效厘清单位“1”

单位“1”是完整的分数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教学与建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数学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完整而有层次教学单位‘1’”的意识并传递给学生,做到教的有心、学的有意。

1.渗透与铺垫,呼之欲出

2.通练加变式,举一反三

3.不变应万变,殊途同归

4.已知到未知,水到渠成

以前总是习惯于这样引导学生: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未知用除法计算或者列方程解答。但后来发现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思考,导致在解决某些稍复杂的单位“1”未知的分数问题时频频出错:要么简单问题复杂化,要么列出的算式与题意不符,要么线段图反而成了解题的负担。这种对数学信息浅层次、机械性的整理,忽视了在单位“1”引领下的“数量关系形成”这个重要的数学建模过程,看似一步到位,其实是斩断了学生的建模路径。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关注,“经历”方能形成“经验”,解决单位“1”已知的分数问题方法的悄然迁移,会让单位“1”未知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

离开了单位“1”,分数就失去了意义,单位“1”非“1”。让单位“1”真正走进学生的数学王国,定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良好思维力,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在好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云友.三次折纸,巧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6(Z1):62-64.

[3] 浦学贤.深度理解单位“1”的意义[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6(Z1):29-30.

[4] 郑从英,朱学尧.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单位“1”的抽象过程[J].小学数学教育,2017(8):37-38.

猜你喜欢
学段分数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幾樣概念店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可怕的分数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算分数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