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8-06-30 06:32范锦飘易志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聋哑工笔速写

范锦飘 易志军

一、课初谈话,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听你们班主任说,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课余爱好。那么,谁能说说自己课余时间都喜欢干什么?水平怎么样?

生:我喜欢打乒乓球,班里没有我的对手。

生:我喜欢唱歌,老师和同学都夸我唱得好。

……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觉得大家的爱好真是丰富多彩。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从文章中认识一位新朋友,看看他有什么爱好,他的爱好达到了什么境界。(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生齐读课题)

二、质疑课题,引起阅读期待

师:想一想,当你第一次读到课题时,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一个词——

生 :奇怪。

师:为什么你会觉得奇怪?

生: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怎么能游到纸上?

师:所以你的脑海里打上了一個大大的问号。“奇怪”,这是她的第一感觉。你们的感觉呢?

生:我觉得很惊讶。

师:为什么你会觉得惊讶?

生: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呢?

师:你想探个究竟,是吗?因为你觉得很惊讶。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师:为什么会觉得不可思议?

生:鱼为什么要游到纸上?

师:对啊,按照常理来说,鱼是不可能游到纸上去的。读课题,能读出一种感觉,能读出一些问题,这就是读到心里去了。带着这些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其实,我也纳闷一个普普通通的题目,一个简简单单的“游”字,怎么会让大家产生这样的感觉———奇怪、惊讶、不可思议。自由读读这篇文章。

(师出示读书要求:第一,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第二,仔细找一找,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评析:课题是全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范老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设疑,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波澜:鱼怎能游到纸上?怎样游到纸上?为什么游到纸上?从课题入手,紧扣题眼“游”字,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起阅读期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检查自读的情况

师:都读完了吗?那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情况。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读了吗?

(生开火车读)(出示生字词:花港 清澈 茶壶 鱼缸 罢了 一丝不苟 绣花 挥笔 厂徽 聋哑人)

(师指导书写“徽”字,注意“徽”字中间的下面是一横加糸(mì),与丝线有关系。国徽上的图案最早是用丝线缝制起来的。)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写了一位聋哑青年很爱鱼,看鱼、画鱼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画的鱼活灵活现,像在纸上游。(板书:看鱼、画鱼)

四、细读课文,聚焦人物

1.聚焦女孩和观众

师: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位聋哑青年?

生:想。

师:那我们就陪同作者一起到西湖边的花港去找一找这位青年。你们看,著名的杭州西湖到了,这里有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平湖秋色,还有断桥残雪等美丽的景色。可是,今天我们不去这些地方,我们要去的是花港,去“玉泉”。

师:你们听。(播放小女孩的录音)“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一个女孩说话的声音。

师:她是怎么说的?

生:女孩是惊奇地说。

师:怎样惊奇?你能够把女孩的惊奇读出来吗?

(生读)

师:还不够惊奇,要惊奇到能把观众都吸引过来。谁来再试试?

师:除了惊奇,你还从小女孩的叫声中听出什么感觉?

生:赞叹。

师:赞叹什么?

生:赞他画鱼画得很像。

师: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师:好,请你把这种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师指导点评。)

师:你们发现了吗?女孩说的这句话跟课题有什么关系?

师:大家看看课题,原来,课题正是出自女孩说的这句话,所以,这句话起到了——

生:点题的作用。

师:现在明白课题的含义了吗?意思是说——

生:青年画鱼画得很好,画得栩栩如生。

师:说得好!那为什么他画鱼会画得那么好,画得栩栩如生呢?谁知道?

生:因为鱼先游进了他的心里。

师: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学生!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最后一段。

【评析:以侧面表现正面,创设情境,播放录音,引导学生通过女孩的反应来感知聋哑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就在朗读上。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声情并茂,韵味幽回。】

2.聚焦聋哑青年

(1)鱼游进了心里。

师:是的,正是因为鱼先游进了青年的心里。(板书:心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1~4自然段,找一找,看看鱼是怎样游进聋哑青年心里的。

师:谁来和大家汇报?

(生汇报,师出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句话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这句话写的是聋哑青年在干吗?

生:在看鱼。

师:他看鱼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生:忘我的境界。

师:哪些词语体现了青年“忘我”的境界?

生:呆呆地、静静地。

师:这两个词也说明了他看鱼看得很专注。(板书:专注)

师:是的,专注,专注到了忘我的境界,就像课文里所说的——

(师课件出示: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谁能把青年的这份忘我读出来?(指名读)

师:你抓住了“呆呆地、静静地”这两个词语,把青年的神态读活了,真不错!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聋哑青年。

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他——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他——

不管这里有多少人来来往往,他还是一个人——

师:他在看什么?

生:看金鱼。

生:看金鱼游动的样子。

師:我们不用看,换一个词。可以换成——

生:观察。

师:他一般是什么时候来?

生:每个星期天都来。

师:每个星期天都来,他不会感到厌烦吗?

生:不会,因为他爱鱼。

师:说得真好,那仅仅是爱鱼、看鱼吗?他一边看,可能他的心里还在想什么?

生:可能他在心里想着怎样把金鱼游动的样子画下来。

师:可能在他心里已经有了一支画笔,他已经在心里把金鱼画下来了。

师:所以说,金鱼是先游进了青年的心里,才游到了纸上。(板书)

师:让我们再把青年看鱼时的专注读出来,一起读——

(生读)

师:那么,他除了在金鱼缸边思考怎么画鱼,他还会在什么时候也在想着画鱼呢?想一想。

(师出示填空:在_____________时候,他也会想______________。)

(生思考,汇报。)

生:在吃饭的时候,他也会呆呆地、静静地想着鱼的样子。

生:在走路的时候,他也会想着鱼游动的样子是怎样的。

生:在躺下准备睡觉的时候,他也会想着鱼是怎样游来游去的。

……

师:原来,聋哑青年就是这样,整天想着画鱼,所以,鱼已经游进了他的心里。就像课文里说的: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

【评析:紧抓关键词“呆呆地、静静地”,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深刻感悟到聋哑青年观察鱼时专注、忘我的境界。】

师:那么,鱼又是怎样游到纸上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第5~7自然段,并找一找。

(生浏览、汇报)

(师课件出示: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

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这一段话又是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写的是聋哑青年在——

生:画鱼。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个无声无息、精彩纷呈的特写镜头。

(生自由读)

师:文中有一个词语写了青年画鱼画得特别认真,这个词是——

生:一丝不苟。

(师板书:一丝不苟)

师:让我们也像青年画鱼那样一丝不苟,专注用心地把这一段读一读。读的时候在脑海里想象青年画鱼的场面。

(师课件出示)

他有时把金鱼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把这个句子跟原文比较一下,发现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比较好?

生:原文比较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原文写出了青年用了两种绘画技法:“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出示:把这两个词用一个插入符号插入到上面的句子中)

师:你真聪明,是的,文中写青年作画时用到的两种绘画技法:第一种是工笔细描,第二种是挥笔速写。作者用“有时……有时……”这样的句式去写,就把青年作画时的两种动作都写出来了。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工笔细描”这种技法的呢?

师:哦,原来,作者还用了“每个部分”这样的词语,(课件出示:把这个词语用插入符号插入到上面的句子中)说明他画得非常细致。这就叫“工笔细描”。

师:“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到底是怎样的呢?这段话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再好好读读。(课件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指导朗读:“工笔细描”要读慢一些,“挥笔速写”要读得快一些,全班齐读,师生合作朗读。)

师:如果老师把画线的部分去掉,你再读一读看。

(课件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师:把后面画线的部分去掉,好吗?(生:不好。)为什么?

生: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比较具体、生动。

师:也就是说,加上作者的想象,就能把句子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是吗?你们真会读书,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写下来,这样才写得生动、具体。(板书:看、想)

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

【评析:通过对比句子引导学生细嚼慢咽品味语言。通过一个词语“一丝不苟”,感悟聋哑青年画得认真、专注;通过两种绘画技法“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感悟聋哑青年画得细致;通过一种想象“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感悟生动、形象的写作修辞手法。此处细读在阅读方法上起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作用。】

五、迁移运用,习得方法

师:平时,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写一个人做事情很专注的样子,把你看到的和想象的写下来,写具体,比如——(课件出示: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书法家在写毛笔字。只见他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练笔。汇报填空,师点评。)

生:只见他挥笔快速地写下一行字,好像龙飞凤舞。

师:好一个龙飞凤舞,真有想象力。

生:只见他运笔如飞,写下一行草书,好像胸有成竹似的。

师:这个书法家功力了得。

……

师:我们学习了写青年画鱼的句式,其实,在平时写作文时也可以用上,例如——(课件出示:清洁工扫地、演员表演、练习武术…… )

【评析:教学并不局限于文本,而是拓展到生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本与现实中遨游。迁移,让语文学习得到升华。】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做事情要一丝不苟。希望我们也能做一个做事专注、一丝不苟的人。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让我们记住这位特别的画鱼高手。下课!

附板书设计:

27 鱼游到了纸上

观鱼: 专注 (心里)

画鱼: 一丝不苟 (纸上) 看——想

【总评】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入境入情、感同身受,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范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是一节具有灵性的课。在教学中,范老师引导学生直面文本、层层深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湖玉泉,感受着这位聋哑青年的忘我

境界。

一、小题大做,唤起阅读的期待

课文的题目,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若教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从题中设疑、题中激情,有时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使学生在后续的阅读中洞见更广阔的空间,饶有情趣地进行更丰富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范老师从课题入手:“當你第一次读到课文题时,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脑海里冒出的满是新鲜与别致:鱼怎能游到纸上?怎样游到纸上?为什么游到纸上?待学生有了急切期待的心理时,教学活动戛然而止。至此,学生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从而放飞思绪,投入其中。

二、聚焦人物,领悟表达的秘妙

本文不仅集中描写了青年画鱼时的动作,也从小女孩的语言描写侧面烘托了青年的专注与忘我。范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破解了这一语言的密码。

首先,教师创设情境,用女孩的一声惊叹“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思考:你听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感觉?女孩为何如此惊奇?接着,引导学生直面主人公聋哑青年的描写。学生抓住“呆呆地”“静静地”“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关键词,深切地感悟到了聋哑青年观察鱼时的认真、专注、细腻、忘我……这些熟悉的语言表象,不易被发现和关注的词语,经过范老师的“抛出”,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识破”了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言语意图,将原本遮蔽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

三、以读贯之,聆听无声的“忘我”

首先是看鱼时的“忘我”。鱼之所以游到了纸上,是因为鱼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是因为青年看鱼时的“忘我”。教学中,范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不管这里有多少人来来往往,这位青年总是“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师一句,生一句,一唱三叹。也正是这种深情的朗读、深入的想象,学生才真正潜心于文本之中,心灵受到了触动。

其次是画鱼时的“忘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 “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情形,范老师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读出美感,释放激情,入情入境,聆听青年那无声的“忘我”,真正与文本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广东东莞市莞城教研室)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聋哑工笔速写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青年速写·归》
工笔花鸟画
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李文慧作品
浅谈聋哑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风景速写
这只铃铛不是猫
你所拥有的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