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生数学预习“三策略”

2018-06-30 09:24卓燕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三策略小学生优化

卓燕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预习是他们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能够为他们在课堂上开展高效化的数学探究做好铺垫。基于此背景,对小学生数学预习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有:基于学生兴趣精设预习问题,基于有效落点设计预习任务,基于学生实际开展预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预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72-02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预习是小学生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的有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步骤。小学生的数学预习是“走马观花”式,还是“全面深入”式,将会最终决定预习的实际效果。预习问题、预习任务、预习活动是预习的三大要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对这三大要素的着力点进行深入设计,以此优化学生的数学预习。

一、基于学生兴趣精设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预习的有效载体。一些教师在设计预习问题时过于随意,从而导致了学生数学预习的低效化。因此,教师要善于精设预习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展高效预习。

1. 设计趣味性预习问题

只有当学生对预习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时,才会真正投入到预习之中,才能保障预习的高效性。因此,预习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力,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预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前,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预习问题:你们家中哪些物品的单价是小数?找出其中的两三件,并尝试计算它们的总价。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活问题,需要学生经过调查才能够完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非常浓厚。为了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总价,学生会主动投入到对课本内容的预习中,预习效果显著。

2. 设计层次性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只有涉及不同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够使学生的预习活动全面开展。学生依据问题逐步深入探究知识的核心,由此顺利达成预期目标。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预习问题:

(1)应当如何计算绿化带中植树的具体棵数?如果一端有建筑物,该怎样计算?如果两端都有建筑物,该怎样计算?如果是在圆形的跑道旁,又该使用怎样的方法计算具体的棵数?(提示学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或者借助学具思考问题)

(2)棵数与哪些因素相关?怎样的情况下需要加1或者减1?怎样的情况可以不加也不减?

(3)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出这一规律的?

以上预习问题中,问题(1)只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便能够发现植树的规律;对于问题(2),部分中等生结合实际简单操作及思考后也能够轻松解决;问题(3)相对复杂,学生的归纳和梳理知识的能力相对薄弱,极有可能无法单独完成。在经过预习之后,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解决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直切主题。

二、基于有效落点设计预习任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这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正确方式,同时也是基本的学习素养。只有将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基于有效落点设计预习任务,能够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1. 基于认识起点,设计预习任务

预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必要的学习准备活动。同时预习也不只是简单地看看课文,了解定义,而是要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不但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到预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布置的预习任务就是结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如“商不变的性质”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指定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情境,举出对应的实例,这样学生便能够通过生活实际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形成初步认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的预习,才会充满趣味性,也才更具实效。

2.基于教学重点,设计预习任务

教师是引导学生开展预习的组织者。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预习必须经过教师的精细组织,才能够真正确保有效。教师要基于教学重点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

例如,针对“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内容开展课前预习时,教师不但要把握教材的整体编排规律,而且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引导学生基于圆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这一过程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旧知识的有效巩固,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分割圆的方式自主完成对圆柱体底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以旧知为基础推导新知。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确保学生的预习任务与其当前能力相吻合,并充分体现数学本质。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发展与树立。

正是在安排学生预习任务时没有把学生的预習行为固定在某一模式上,所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才会结合自己的数学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思路来思考。

三、基于学生实际开展预习活动

由于学生能力存在差异,他们会自主选择自己习惯的预习方式。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标准,引导学生沿着既定思路开展预习,必然会引发部分学生的不适应。比如有些学生善于动手操作,如果一味地引导他们进行阅读,那必然会影响其预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抛开教材内容的限制,自主思考完成预习练习:梨和苹果一共4千克,花费10.4元。如果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结果第二天进行课堂交流时,很多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法。

生1:假定这4千克全部为梨,那么需要使用的钱数为2.8×4=11.2(元),和实际使用的钱数相比多出11.2-10.4=0.8(元)。之所以会多出0.8元,是因为我把2千克的苹果当作梨来卖,这样,每千克的苹果就会比梨便宜0.8÷2=0.4(元),由此也就获得每千克苹果的价格为2.8-0.4=2.4(元)。

生2:我认为,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苹果的总价实际上是两种水果的价格总和减去梨的总价,由此可以假定每千克的苹果为x元,那么就能够获得如下方程:2x=10.4-2.8×2,得出x=2.4。

……

正是因为没有按照固定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才会结合自身的数学经验,探究有效的解题策略。这样的方式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即使面对同一数学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预习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辅助手段。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全面革新预习的形式以及预习的内容,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变革,充分发挥预习的教学辅助作用,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三策略小学生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