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辨“雄雌”

2018-06-30 06:03刘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线索辨析语文教学

刘真

[摘 要]线索和顺序在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线索起组织材料的作用,不涉及安排材料的次序;顺序是安排材料在文章中的次序的标准,不涉及贯穿材料的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辨明易混、易错点,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线索;顺序;辨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50-02

线索和顺序是阅读类文本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小学生学习各类文本的重要知识点。由于专业性和权威性语文教参的缺失,网上解释的随意性和偏颇性,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于这两者的概念和作用常常混淆不清。比如,“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说法,根本就没有理清楚线索和顺序的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分析。

一、一条红线贯情节

(一)什么是线索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医书中就有關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内经》为最。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是运行血气的通道,是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渠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虽然功能不同,但共同维系着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作,维系着各部分器官的通道就是经络。一篇文章也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构成,它们同样为了表现主题而互相配合,协调工作,而联系各种材料的就是线索。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我们往往称线索为叙事线索。

(二)线索和情节

线索和情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情节,又叫故事情节,很显然,属于故事或小说的范畴。什么是情节?即“……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及其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演变的历程。”准确地说,情节应该是整个故事的演变过程,而不是某个具体事情。线索起着组织情节的作用。

例如,《半截蜡烛》中的故事情节:在半截蜡烛中藏情报—德军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吹熄蜡烛—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又想端走蜡烛—德军夺回蜡烛—杰奎琳把烛台端起来—蜡烛熄灭。

在上述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每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半截蜡烛”这个事物,在对蜡烛“吹灭”“点燃”“端走”“夺回”的过程中,作者完成了故事情节的叙写。可见,线索对于故事情节的组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线索就没有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有的时候,线索还不止一条,有主线和副线之分,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例如,在《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中,作者就以孙悟空与白骨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主线,以唐僧师徒的内部矛盾为副线来组织前后关联的三个斗争回合。

主线:妖精变作村姑准备抓走唐僧,悟空认出妖精,照脸一棒—妖精变作老妇人再次蒙骗唐僧,悟空当头一棒—妖精变作老公公再次来蒙骗唐僧,悟空一棒打死了妖精。

在上面的故事情节中,三个回合的斗争都围绕着“妖精想吃唐僧肉,悟空保护唐僧而打妖精”这对矛盾展开,直至把妖精打死为止。因此,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是围绕着白骨精和孙悟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的。

副线: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悟空打开罐子进行解释—唐僧进一步责怪悟空,还要赶走悟空—悟空请唐僧退下金箍。

在上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唐僧愚昧无知,多次误解悟空滥杀无辜,对悟空又是责骂又是呵斥,甚至要赶他走;而悟空虽然进行解释,但仍然有口难辩,委屈忍受。在这对矛盾的展开中,作者完成了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总之,在叙事性的文章里面,线索起到了组织故事情节的重要作用。如果文章没有线索,轻者,故事情节将散乱不堪,读来令人一头雾水;重者,故事情节无法发展变化。当然线索也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之中,在游记类散文中作者往往用游踪作为线索;在抒情性散文中作者往往用感情作为线索。这样,文章才能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而在说明性文章或议论性文章中一般不提线索。

二、材料排序来找“我”

何为顺序?多种版本的词典都是同样的解释。顺序:次序。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从这个定义可以知道,顺序即次序,侧重于“排列先后”,具体到文本中,即作者安排材料的先后。这样就需要一个安排的标准,或者按照时间,或者按照空间,或者按照逻辑,总之必须有个标准。

例如,《船长》这篇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危急关头有序疏散乘客的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诺曼底”号船被冰山剖开一个大口子;哈尔威船长疏散乘客;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也可以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事情的先后的。因此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就是时间顺序。

再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在总写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之后,又分别具体写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并且是按照其生长的地理位置来写的。因此,这里就运用了空间顺序。

又如《神奇的克隆》这篇课文,先由孙悟空拔毫毛变小孙悟空来引出说明的对象——克隆,然后通过与有性繁殖的对比说明克隆,接着说明许多植物有先天克隆的本领,再接着说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的克隆,最后说克隆技术能够造福于人类。很明显,这样的写作顺序不是空间顺序,更不是时间顺序,而是按照人们对于“克隆”的认识来安排材料的次序,这叫作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有很多种,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由特点到功用、由总说到分说,等等。

三、火眼金睛辨“雄雌”

(一)线索和顺序的区别

线索和顺序明显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绝对不能混为一谈。正如文章开头所言,“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说法就混淆了这两者的概念。线索起组织材料的作用,不涉及安排材料的次序;顺序是安排材料在文章中的次序的标准,不涉及贯穿材料的功能。

可以采用调换材料次序的方法来辨别两者。

以《半截蜡烛》中的故事情节为例:

在半截蜡烛中藏情报—德军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吹熄蜡烛—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又想端走蜡烛—德军夺回蜡烛—杰奎琳把烛台端起来—蜡烛熄灭。

上述情节的各个部分,在写作的时候能否调换先后次序呢?当然可以。我们可以把“大儿子杰克又想端走蜡烛——德军夺回蜡烛”这个紧张的环节放到开头,然后整个故事情节就变成了这样:

大儿子杰克又想端走蜡烛—德军夺回蜡烛—在半截蜡烛中藏情报—德军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吹熄蜡烛—德军重新点燃蜡烛—杰奎琳把烛台端起来—蜡烛熄灭。

调换以后整个故事情节还是完整的,贯穿故事情节的还是“半截蜡烛”,但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倒叙的方式,整篇文章不再以时间为顺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线索和顺序的本质区别。

(二)线索和顺序之间的联系

在一些游记类散文中,顺序和线索可能是一致的。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叶圣陶老先生在课文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外洞、空隙、内洞的特点。很明显,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作者的行踪(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如果仔细思考,也是以作者的行踪来组织材料的。因此,这时候顺序和线索就一致了。

总之,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深入思考,辨明易混、易错点,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知识。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线索辨析语文教学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