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非遗:中国“二十四节气”(下)

2018-07-06 11:07
奥秘(创新大赛) 2018年4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小寒立春

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节日的国家,“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影响着千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民俗篇:二十四节气,习俗知多少?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好玩的民俗小游戏与风俗吗?一起来看看吧。

立春

亦称“打春”、“咬春”、“报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都是隆重而浩大的。此时的立春不止具备二十四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

鞭牛:通常村里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村民将用泥捏成的牛打烂分土,洒在各自的农田,求当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还会在春牛肚子里塞上五谷,当春牛被打烂时,五谷便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自家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咬春:民间这一天要吃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食春盘、吃春饼了。

雨水

雨水前后,万物萌动,春天来临,农事尚不繁忙,大家刚好有时间走亲访友,习俗也多与此有关。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着礼物回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拉保保:川西地区盛行。“拉保保”其实就是认干爹,在雨水当天,要为孩子拉干爹的父母需准备好酒菜、香蜡和纸钱,带着孩子在人群中找干爹,被拉到者大多会爽快地答应,然后便让孩子叩头拜干爹,请干爹喝酒吃菜,最后由干爹给孩子取一个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

惊蛰

“惊蛰地气通”,随着天气回暖、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开始出来活动,因此该节气称之为惊蛰。据说,这一天假如打雷的话,当年收成会特别好,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的农谚。惊蛰以后,气候逐渐变暖,虫类也开始生长发育,为了保证有个丰收年、保佑人畜平安,人们想尽办法“消灭”虫害。所以惊蛰节气的习俗大多与除虫害有关。

祭白虎:拜祭用纸绘制的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冤家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也就是“打小人”的前身。

此外,有些地区在这一天还流行吃梨、烙煎饼、炒黄豆。

春分

春分时节,中华大地上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桃花激艳,一派暖意融融、桃红李白迎春黄的景象,人们在这时候也比较轻松愉悦。

竖蛋:选择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是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粘雀子嘴:这一天每家都要吃汤圆,还要把没有包心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扦着放在田边地坎。目的是粘住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放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谷雨

关于谷雨节气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其实“谷雨”这两个字含有“雨生五谷”的特殊含义。

赏牡丹花: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已绵廷千年。古时习俗,凡有花之处,皆有仕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称之为“花会”。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谷雨摘茶: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可清火、辟邪、明目等。因此谷雨这天,南方茶区的习俗是不管天气如何,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立夏

立夏时,夏收作物已基本定型,这天会有一些比较有趣的风俗。

斗蛋: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过后套上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称小王。

称人:在村口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小满

小满有“大落大满,小落小满”之谚语,“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丰沛,将来愈是大丰收。与之相关的习俗有动三车、祭三神等。

庆贺蚕神诞辰:小满节相传为蚕神诞辰,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人们对它充满期待与感激之情。为了有个好收获,也为了表达对蚕神的感激之情,养蚕人家会举行隆重的仪式为蚕神过生日。

芒种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间。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夏至

吃面: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此人们有吃面尝新的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小暑

晒书晒衣服:进入小暑节气后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式衣服。因为这一天气温高,日照时间长,阳光辐射强,所以家家户户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大暑

吃仙草: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具备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立秋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农谚则说:“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立秋好玩的习俗有摸秋和咬秋。

摸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会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传言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这天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

处暑

因为正处于中元节前后,加上天气开始变凉快,这时节人们多祭祀和出游。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灯中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白露

此时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祭禹王: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

其他地方也有酿白露酒、喝白露茶的习俗。

秋分

祭月祈福: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送秋牛:秋分时,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景象。这种图由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图样,称为“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到主人乐呵呵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以“寒”为名的。俗谚云:“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意味着天气由秋凉向秋寒转变。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古人在寒露这天还要取井水浸造丸药或药酒,亦是祛除秋燥、滋养心肺之方。

霜降

霜降的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送芋鬼: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各地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在山东烟台等地,这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

立冬

立冬到了,气温骤降,冬天也就跟着来了。农谚云:“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春少晴。”农谚又云:“立冬雷隆隆,立春雨蒙蒙。”

贺冬:帝王祀冬,百姓也“拜冬”,称为“贺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吃饺子: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古代,还会有天子迎冬、祭拜祈福的活动。

小雪

腌腊肉: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大雪

观赏封河:“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冬至

在我国古代,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人家,都对冬至非常重视。从汉代以来,在冬至这天都要举行庆贺仪式,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九九消寒图: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拜教书先生:冬至节,旧俗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旧指学校负责人)带领学生拜先生。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九层糕祭祖:将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形象,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前后的早晨,到祖祠中按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小寒

九九歌:为了度过寒冬,过去北方有“数九九”的习俗。从一九到九九的八十一天里,每个九彼此间都有差异,古人根据长期累积的经验,编成了浅显易懂的九九歌。如:“一九相呼不出手,二九互邀冰上走,三九冻死猫,四九冻死狗,五九抬头看柳,六九贫儿争气,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犁耙齐出。”

冰戏:北方各省,入冬之后冰期十分长久。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到了大寒,人们就要开始忙着辞旧迎新了。由于此时临近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所以很多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如祭灶、除夕等等都在大寒时节举行。

尾牙祭: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食俗篇:与美食相遇的季节

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历法,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时美食,既美味又养生,是传统文化中的珍贵宝物。

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吃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

雨水吃龙须饼: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春分吃春菜: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会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拿回家里与鱼片滚汤,叫“春汤”。中医上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咬春”,或者“啃春”。

清明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成的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谷雨采茶食 :南方谷雨摘新茶喝;北方谷雨食香椿,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立夏吃鸭蛋:立夏吃鸭蛋,叫做“补夏”,能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中医认为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会让人有劲,而现代营养师称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小满吃苦菜:小满于5月来临,传统认为5月属于“毒月”,应该减酸增苦,多吃点苦的东西。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芒种吃梅子:这一时期天气炎热,进入典型的夏季。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夏至吃面: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在夏至时节吃面,是享大自然之赐。民谚曰:“芒种三日见麦花。”夏至前后正是新麦应时之季,人们吃面简单易行。同时,夏至时节天气炎热多雨,吃热面可以发汗祛湿,吃凉面更可降温祛火。在江南一带,还有吃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食俗。

小暑食新米:乡下人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大家一同吃尝新酒。城里人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大暑吃仙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民谚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立秋吃茄子:立秋前一天把蒸茄脯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可让胃口大开。

处暑吃鸭肉: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人们在处暑的这一天,有吃鸭子的习俗。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烤鸭、荷叶鸭等。

白露吃龙眼:“白露必吃龙眼”,人们认为,吃龙眼有补身体的奇效。

秋分吃螃蟹:“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就是说农历九月要吃雌蟹,此时雌蟹黄满肉厚;而十月则要吃雄蟹,此时雄蟹膏足肉坚。

寒露吃山药莲藕:“寒露节气,山药莲藕保健康”,山药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

霜降吃羊肉:这个节气,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人们一般会吃羊肉或兔肉进补。在南方,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

立冬吃饺子: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万物收藏。这时,就要开始进补了。在北方,人们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小雪吃黑米:冬季滋补身体,黑米可以和其他的食物搭配吃,如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因黑米外部是一层较坚韧的种皮,所以需提前浸泡后才能煮烂食用,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大雪吃柑橘:柑橘类水果大量上市,在吃完火锅后,来一只冰爽甘甜的橘子实在太爽了。

冬至吃馄饨或汤圆: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小寒吃菜饭或糯米饭: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广州传统则是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由60%糯米和40%香米构成。再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大寒吃八宝饭: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用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

农谚篇:二十四节气之农谚详解

“春节”为什么不在“立春”?

古籍《群芳谱》中,说立春是:“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我国古人过去也把立春作为岁首,视为新一年的开始,就像今天人们看待春节一样。那么为什么现今把立春和春节分开成为两个不同的日期呢?立春和春节有什么区别?

立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在1912年之前,中国的春节就是从立春这天开始算的。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他在将“元旦”调到公历1月1日后,并没有改动“春节”,因为春节的存在对农业生产相当重要,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两年后,“春节”也被移到了农历一月一日。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二十一日,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定四季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这份“四季节假呈”很快获得袁世凯批准,于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因为“春节”被移植到以前的元旦,因而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立春节庆活动逐步消失,立春变身为普通的节气。

新的春节安排颁行后,民间很快流行起“过春节”,以前的“岁节”彻底变成了“年节”,自此,农历岁首称春节的做法就一直相沿至今,我国从那时开始决定使用公历的算法,并从历法上正式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也就是“公历新年”。

没立春的都是寡妇年?

关于寡年的说法有很多种,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是:寡年无春,不宜结婚。

最初人们只是把这种年份简单地叫为“无春”,也叫为“寡年”,后来又根据“寡”演绎为“寡妇年”。旧俗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男欢女爱的象征,“无春”之年是无法怀春的,故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说。

而其实,无春年只不过是相对于“单春”年、“双春”年而言的。

旧时民间习俗,认为每逢阴历年一个立春节气为“单春”年,为正常年份。而不正常的年份,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双春”年,指的是一个阴历年中有两个立春节气;另一种是“无春”年,则是指一个阴历年全年都没有立春节气。

事实上单春年、双春年、无春年几乎每三年就要循环轮回一次。要是无春年就是寡妇年的话,岂不是在这种年份结婚的人都要成寡妇,那该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

所以说,无春年,是由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和所谓的“寡妇年”安全没有关系。

为什么小寒比大寒冷?

谚语有云:“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长期以来的气象资料也表明,小寒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

那么为什么小寒比大寒冷呢?

小寒之前的一个节气是冬至,期间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土壤深层还有一些热量可以向上散发,所以冬至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进入小寒时节,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了最低点,尽管白天稍长,太阳的光、热略有增加,但实际这是最入不敷出的时期,于是小寒成为全年最冷的时节。从冬至开始起计算的“九九”中,“三九”是最冷的时段,也总是落在小寒节气内。

既然小寒更冷,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又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

原来,小寒大寒哪个节气最冷,南北有别、年份有别。我国北方大部分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是每年的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7日开始,一个节气15天,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

因此,对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却是1月下旬,大寒节气时最冷。

另外,我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还有一种说法,指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清明节为何要烧纸?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可是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需到先人的坟墓,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雪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通过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压在坟墓边。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即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小寒立春
农事 立春
小寒大寒又一年
梅花先趁小寒开
小寒时处二三九
农事 立春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