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洞穿复杂人世的一面照妖镜

2018-07-06 02:37蒋正邦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形象分析

蒋正邦

摘要:好的电影作品与“爆米花片”最大的差异,便是前者能够让观众在走出电影院之后还有回味电影和进行反思的余地,《一个勺子》便属于前者。在90分钟的标准电影时长里,陈建斌用极为朴实的镜头语言与直白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发生在西北大漠的一个黑色幽默故事。本文旨在发掘片中对现实社会批判所指,分析片中的人物形象,以实现对电影《一个勺子》现实意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一个勺子》;社会批判;形象分析

一、电影简介

与近年来诸多演员“演而优则导”的作品相比,陈建斌的《一个勺子》可谓是其中的一个另类。在经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后,这样一部横空出世,在第51届金马奖上拿下最佳男主角,最佳新人导演两项大奖与共五项提名的作品,终于在第52届金马开奖前两天登陆院线。庆幸的是,虽然来得晚,但这部作品的硬质量完全配得上大众对他的期待。虽然电影借套喜剧片之外壳,但影片所表达的内涵远不停留于其喜剧的表面,就像金马奖给它的评价一样“在悲喜之间洞穿人世的复杂,犹如一面照妖镜,让社会中的人无从遁形”。

《一个勺子》的故事主线与姜文《鬼子来了》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一个勺子》中是陈建斌所饰演的西北农民拉条子“捡”到一个自己甩也甩不掉的“勺子”之后,与妻子金织子原本平淡的生活发生了颠覆,而《鬼子来了》中则是山海关边小镇一群农民以外“捡到”了两个日本兵俘虏之后全村人命运发生了变化。两部影片中,同样对愚民性进行了赤裸裸的揭示,风格也都是通过黑色幽默的戏剧形式诠释更为深刻的主题与立意。《鬼子来了》更多地指向对民族劣根性的揭露,而《一个勺子》则走向了对当今社会普遍现象的反思与对存在主义的探索。而两部作品在塑造形象上也是都非常成功:马大三是中国电影中最为立体的一个农民形象之一,而陈建斌所塑造的拉条子也可谓是农村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翘楚之作。

二、“谁把别人当做勺子,谁自己就是最大的勺子”

在拉条子的脑中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勺子会有这么多人抢着要呢?”这个在大头哥等人眼里荒诞到不是问题的问题,最终却使得拉条子最后成疯成魔,终于自己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勺子。为什么好人才是众人眼中的勺子?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最终疯魔,还是这个世界本身已经疯魔了?我更倾向于后者。在利益熏天的当下社会,人们没有给那些所谓的老实人留下生活的余地。他们或因为不谙世事,或因为生活在一个尚未开化的圈子之中,总之,他们被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所排斥所不齿。在他们眼中的拉条子,和拉条子眼中的勺子根本就没有区别。而在更大的圈子中,拉条子眼中“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大头哥,何尝不是视野更为广阔的人眼中的勺子?正如大头哥所说,“要是我什么东西都知道,我还在这个破地方干什么?”只是与拉条子相比,他的愚昧随着在社会上的闯荡积累的“见识与世面”而没有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其他芸芸众生诸如村长,老三之辈,嘴里能够咬着“生活就是这样”的字句,自以为是地认为拉条子通过勺子赚得了不少利益,在我们以上帝視角看来,他们不也是一个个勺子?正如村长对拉条子所说的,“谁把别人当做勺子,谁自己就是最大的勺子。”在大头哥等人眼中拉条子是极为愚蠢的,而他们自己,在我们看来也是极为可笑的。世间芸芸众生,没人逃脱成为别人眼中勺子的命运。

片中的三段诈骗可以说是情节跌宕的最好转折点,正是这三组人对拉条子家的“拜访”彻底颠覆了拉条子的命运与他本来就不健全的世界观。这是当今社会良知缺失与利益至上现象的真实写照,社会中这样泯灭良知的人比比皆是,诸如此类的灾难也在每一个拉条子面前发生——可惜,他们只是拉条子,对于这一切他们没办法理解,更加看不到背后利益的驱使,单单是“为什么大家争着去要一个傻子?”一个问题便可以让拉条子费解一生。正如在拉条子睡在羊圈里的一段超现实的梦靥的戏,片中那只死在拉条子刀下却曾经被拉条子裹在怀里看兽医的羊羔,不就是拉条子自身处境的写照嘛。在社会意识的屠刀下,拉条子显得那么软弱无力,毫无用处,甚至连羊羔烹肉载酒之类的社会价值都没有,只是任人宰割,他的淳朴与良心成为了他最大的软肋。蒋勤勤哭着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时候,仿佛就是对当今社会的一记有力的掌掴,为什么好人总是要长为被欺凌的对象呢?现实社会真实存在却又无法诠释,只能说,这正是如今拜金主义社会必然会带来的一种悲哀:品格与良心不再成为一个人立于人世的必需品,取而代之的是豪车,是四通八达的人际关系,是大把大把的现金,是抽象却又能物化成无数种代表的——利益。

现实社会越发现实,越发让弱者无法理解,他们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他人即地狱,在其他人的面前的拉条子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他们除了吃饭睡觉还有别的用吗?正如金织子所说:“勺子们活在世界上有啥用,还不是白白糟蹋粮食?”然而,这些“智者”们的存在就是有意义吗?困扰着金枝子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儿子那样的聪明人会被关进去,而勺子那样的看起来对社会毫无意义的人却能够跑来跑去?不知金枝子想到没有,也许他们被关进去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是聪明人吧。若要说存在,难道拉条子们为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要一个毫无用处的勺子”活着和聪明人们为了“多骗拉条子这样的勺子的钱”活着就更加有存在的意义吗?不然。这个世界之荒诞,就是拉条子眼中的不可理喻,拉条子无法理解的,我们同样无法理解。是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此荒诞如此无理头?利益还是自以为是?都有道理,但是没个答案都撑不起世界的如此荒诞。

三、片中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拉条子这个角色的刻画,陈建斌是非常成功的,战胜柏林影帝廖凡拿下金马影帝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拉条子这个立体感十足的人物是中国底层百姓的高度代表性的象征:他愚昧到可笑的地步,被大头哥这样的权势玩弄却依然对大头哥充满敬意,在瓜子店借电话打完之后甚至不忘顺走一把瓜子;然而却不愿见到一个于自己无关的勺子冻死在雪地里而收留并养活他,因为收了“家属”的钱心里会有无法解脱的愧疚感:他朴实到愚昧的地步,却并没有丢掉自己善良的本质。在他的身上,看得到在大头哥等人身上看不到的一种由朴实甚至无知而散发出的光辉。可惜的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他的朴实无知渐渐变成了他的弱点,在社会因素的催化下最终将他推向了疯魔的地步。

而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形象就是因为特殊原因没能怎么露出正脸的大头哥。不由得佩服导演对故事全片的把控力,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导演依然将大头哥这个略带反面色彩的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将这样一个惟利是图自以为是的小人物呈现在荧幕上。这个形象同样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形象,是能指。大头哥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所谓成功人士,靠人脉关系和资源吃饭。所指就是社会上专门利用像拉条子这样淳朴、老实的农民赚取利益的“聪明人”。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这些人善于抓住机会,能够很快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套路,处于社会上比较有话语权的地位。第二层表意系统的所指是指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单纯的农民往往无法分辨,深受其害。拉条子为了给儿子减刑,好不容易凑够五万块钱送给大头哥,哪知儿子刑没减了,钱也要不回来。拉条子一次次去找故意躲避不见他的大头哥,表现了这个社会阴暗、利益交错的一面。也许在拉条子的眼中他是见多识广走南闯北见识多市委成功人士,但是在我们上帝视角的俯视下,他的世界观就和他的发型和他所听的音乐一样同样滑稽可笑。

四、结语

陈建斌镜头下的这个世界荒诞、滑稽,却和镜头里那满地黄沙的西北大漠一样荒凉,毫无生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虽然嘈杂于那样一个边陲之地,但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如今不也是人性的荒漠了吗?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想成为大头哥,不幸的是,我们都逃脱不了成为一些人眼里的拉条子。你我在嘲笑着勺子的同时,却忘了,我们甚至比勺子还可悲,利益的驱使让我们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嘴脸,比拉条子更加行尸走肉。我们忘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即使想起,我们也会将这一切的矛头对准世界,大骂是这个冷漠世界把我们变成这样。骂完之后,我们不得不回到这个世界里继续势利,继续现实,继续荒诞。没办法,谁要大家都想成为大头哥呢?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向那位豁达的老三一样,在饱受人是煎熬之后,回过头来乖戾的留下一句:生活,就是这样。成为勺子,是拉条子的宿命,也是你我在这个社会之中不可避免的宿命。

猜你喜欢
形象分析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两个世界里的人
小议《项链》中路瓦栽形象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