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煤精雕刻现状研究

2018-07-09 01:20原怡萱
大观 2018年5期
关键词:抚顺手工艺现状

原怡萱

摘 要:抚顺煤精雕刻从近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多历史,所涉内容丰富多彩,见证了近代历史。然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真正的民间手工艺美术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工艺技术。传统民间手工艺人的生活难以维持。

关键词:抚顺;煤精雕刻;手工艺;现状

煤精雕刻是抚顺煤炭业的衍生物,利用抚顺独有的原材料,经过工艺美术大师精雕细刻,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经过几代雕刻家代代相传,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抚顺煤精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但是它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

一、煤精雕刻的发展历程

抚顺煤精雕刻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球体、耳铛等煤精工艺品,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煤雕史上出土年代最早的煤精雕刻品,其原料来自抚川露天贡煤田。1981年陕西出土了北魏时期孤独信的多面体印章,制作精美,这也是中国古老煤精雕刻品的史证。

煤精雕刻作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是伴随着近代抚顺煤矿工业开采而兴起的,经过百年传承。1906年,河北保定的木雕艺人赵昆生携其弟赵景霖从京城来到抚顺,偶然发现了当地的煤精,后同木雕艺人张佰孝合伙开办了煤精雕刻作坊,取名 “双合兴 ”。经过七代人的传承,抚顺煤精雕刻技艺至今已经非常成熟,成为煤都抚顺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在国内、国际产生重大的影响。

煤精雕刻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步从小工业作坊转变为了企业化生产。1958年,毛泽东曾视察抚顺露天煤矿,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竣工的时候抚顺煤精艺人先后创作了《地球仪》《苞米》等七件作品。这些作品的展出,对于抚顺煤精雕刻有了一个很好的推广。20世纪70年代前后,煤精雕刻作品曾参加过多国展览,对煤精出口有很大帮助,但是20世纪末煤精雕刻场的倒闭,对抚顺煤精雕刻行业有着很大影响。

二、煤精雕刻的现状

20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复苏,抚顺煤雕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崭新阶段。艺术创新更是体现在很多方面,工艺手法吸收了玉雕、牙雕、木雕、根雕以及雕塑等其他雕刻门类的影响,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样。

抚顺煤精雕刻在2007年成为抚顺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同年6月成为辽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抚顺煤精雕刻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以及市场经济的契机,为煤精雕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煤精手工艺人在新的时代下,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同时也存在了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煤精雕刻市场局限,受众人群小。煤精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有机宝石,但是在宝石行业尤其是首饰业中竞争力明显较弱。许多人对煤精并不了解,甚至有人单纯的将煤精理解为煤。其次,前几年,一件粗制滥造的大的摆件和一件精工细作小件卖出的价格相同。机器雕刻对手工雕刻的冲击很大,这样的市场下,煤精给了很多人“傻大黑粗”的不良印象。再者,煤精雕刻从业者人数越来越少,很多雕刻家转行到琥珀雕刻、玉雕等雕刻门类。目前依然真正从事煤精雕刻的人数已不足百人,不仅煤精雕刻传承人越来越少,继任者也几乎没有。学徒不愿意学习煤精,而更倾向于学习其他门类。除此之外,过分泛滥的各级手工艺大师扰乱了煤精雕刻市场,购买者难以从雕刻者的荣誉判断对方的水平,使煤精雕刻的价格混乱。

三、原因分析

煤精雕刻行业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也有很多。

煤精雕刻的受众人群无法与其他雕刻门类相比,这与煤精出产局限有关。煤精出产离不开煤矿,但不是所有出产煤炭的地方都出产煤精。据考证,适合用于雕刻的煤精材料,几乎都产自抚顺。山西、黑龙江等地也都出产煤精,但这些地方的煤精从结构上、适合雕刻方面都差很多,因此都没有真正的煤精雕刻作品。材料的局限使煤精作品产地单一,产品的知名度不够,虽然国家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煤精不仅在国内有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有销售,但依然无法与琥珀、玛瑙等材料相媲美。就算是抚顺周边的城市,许多人对煤精依然一无所知。

前些年煤精材料储藏量巨大,原材料价格极低,且购买者文化修养不够,单纯认为大件更为划算,使雕刻者更愿意做粗制滥造的大型作品。这样的行为,也导致很多消费者对煤精行业有“傻大黑粗”的不良印象。

煤精雕刻传承人的减少有几个原因,首先,原材料方面,煤精原材料和煤炭一样是不可再生的,抚顺露天矿的煤精资源已经枯竭,其他地区也没有煤精产出,迫使许多传承人不得不放弃。其次,琥珀雕刻、玛瑙雕刻原材料丰富,且销售受众人群更广泛,使这些雕刻门类更容易赚钱,好的市场吸引了更多手艺人,这对煤精雕刻有很大冲击。且煤精雕刻的工作环境很差,粉尘以及黑色的煤精渣子都是无法避免的,做出一件成品,煤精雕刻家多投入的体力相对更多,而且做出成品的时间也更长,煤精也无法与其他行业相比,尤其是电动工具在雕刻行业普及以后,电动工具对雕刻者技术要求降低了许多,导致许多煤精雕刻家已经彻底转行。

诸多原因下,煤精雕刻传承人越来越少,这些原因自然也会阻碍年轻人进入这个领域。当下年轻人普遍浮躁,怕吃苦,很多煤精老艺人都不愿自己的子女从事这个行业。雕刻学徒们自然也更愿意进入投入小产出大的其他雕刻门类。

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也有实际操作上的缺陷,非遗保护自然唤起了更多人对民间工艺的重视,各级保护部门对煤精行業手工艺人颁发了各种荣誉称号,但是由于煤精雕刻从业者数量少,使原本应当视为荣誉的称号无法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称号的泛滥也导致了行业市场的混乱。

目前煤精雕刻原材料的稀缺、煤精雕刻家纷纷转行、行业后继无人以及市场上重材料轻视手艺等问题,造成手工雕刻技艺流失。除了以上原因,雕刻机器对传统手艺的冲击也格外巨大。机器的方便快捷与高效率使当代许多雕刻艺人过分依赖机器,老的手艺渐渐被遗忘,所谓的非物质文化,指的不是煤精雕刻的成品,正应该是这种技艺。不同的雕刻门类,实质上只是依托不同的材质,它们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同的材质雕刻的技艺手法是不同的。现代的机器对于不同的雕刻门类几乎都实用,对机器的依赖必然导致了手艺的失传。

四、结语

煤精雕刻的传承方式基本都是口传身授,民间艺人对美景的传承极为重要。现今社会中,现代工业、原料枯竭、市场局限等原因使传统手工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传统民间煤精雕刻家能够坚持这个行业的已经不多了,机雕的冲击下,手工艺近乎失传。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如今却在慢慢走向边缘化、老龄化。年轻人心浮气躁,也不愿忍受恶劣的环境,对煤精雕刻敬而远之,一个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的行业,慢慢地人去楼空,无人继承。与此伴随的是传统手艺的消失。煤精也好,其他民间艺术也好,或多或少都在面临这些冲击,这些民俗文化、民风的消亡,是中华民族无法弥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于晓波.地域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沈阳大学,2013.

[2]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抚顺煤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抚顺手工艺现状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搭伙
我的家乡抚顺
抚顺工业遗产的历史形成和基本特征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