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分析

2018-07-09 09:59陈艳君
关键词:城镇居民安徽改革开放

陈艳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呈现新的特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影响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因素有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显著提升等。为促进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可持续发展,应继续深化改革,提高现代化程度,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改革开放;城镇居民;消费;安徽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8)02-000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是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的40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城镇居民的消费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和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对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討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助于指导消费,拓展市场,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

一、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活质量快速提升。

改革开放给全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安徽城镇居民的消费走向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迅速,从1981年的391.9元增长到2016年的19606元(见表1),比1981年增长49倍,平均消费倾向一直呈下降趋势。同时,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内容由单调型转向多样型,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档次不断提升,已经享有工业文明的大部分成果。

(一)饮食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的饮食消费的绝对数持续增加,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6382.26元,比1981年的237元增长26倍。但食品支出在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却持续稳定下降,由1981年的60.47%下降到2016年的32.55%(见表2)。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值大小, 将居民生活大致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几个阶段:恩格尔系数超过60 %为贫困;50-60%为温饱;40- 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对比这一标准,安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了富裕标准。同时,居民的饮食质量不断提高,由吃饱到追求吃好。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主食比重下降,营养丰富的副食类消费比重不断上升,食品种类多样化,各种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备受青睐,消费量迅速增加,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衣着由单调向绚丽多彩和高档化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求新求美取代了款式陈旧,购买成衣逐渐取代购买布料缝制,讲究舒适、大方,在衣着消费上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御寒保暖状态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490.29元,比1981年的48.96元增长29.4倍[1],人均购买服装支出占衣着支出的比重大大增加,而购买衣着材料缝制衣服的越来越少。此外,各种领带、腰带、围巾等已经成为居民穿着常用装饰品,各种皮鞋、运动鞋、休闲鞋,既舒适又多样化。

(三)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的居住面积迅速增加,住房日益宽敞。201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4.71平方米,比1981年的5.85平方米增长了4.93倍。同时,住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家庭住宅内配备自来水、卫生间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此外,日益重视现代化装修,讲究居住环境的舒适和温馨,各种配套耐用消费品逐渐普及,日益现代化。1981年,安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冰箱仅0.33台,洗衣机仅1.67台。2016年底,安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冰箱97.22台,洗衣机94.09台,空调144.39台。[2]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为3930.62元,比1981年的16.69元增长234.51倍。[1]

(四)精神文化消费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及其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2016年,人均支出2232.79元,比1981年的25.68元增长85.95倍,其中,教育支出增长最快。[1]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耐用品的拥有量也迅速增加。从1981 年到2015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从不到1台达到129.63台。其他耐用文化娱乐消费品,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2015年末,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组合音响6.22套,照相机27.54架[2],家用电脑、摄像机等现代电器也进入普通家庭。此外,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家庭利用休闲时间旅游、读书看报等。

(五)出行方便,通讯方式先进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的交通通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2748.23元,比1981年的4.32元增长635.16倍。[1]交通运输的多元化,解决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出行难问题,居民可以选择飞机、火车、公共汽车、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各种交通工具。通讯方式也由过去的电报、信件发展到移动电话、电子邮件等新兴通讯工具,改变了通讯领域落后、低效率的局面。曾经十分罕见的移动电话和小轿车,已经成为城镇家庭的普及品。

(六)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城镇居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防病意识明显增强,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2016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269.76元,比1981年的1.92元增加660.33倍。2016年安徽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占居民全部消费的比例为6.48%,比1981年的0.49%增长近6个百分点。[1]安徽城镇居民家庭除了生病就医之外,还更加注重日常保健以提高身体抵抗力,注重健身和滋补保健品的消费。

二、影响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978年,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的“大包干”,最终引发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江淮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革开放。从1997年起,以明晰产权、政企分开为核心推进乡企改制,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1年,启动省属国企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活力为重点的企业改革逐步深入;2003年,在全国率先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经过改革开放, 安徽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跨越,安徽省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113.9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411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69 元增加到2016年的39092元。[1]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资分配制度上, 先后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打破了城市职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由以基本工资为主体的单一工资形式向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等构成的模式转变,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为工资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广大城镇居民的就业观念不断更新,不再迷信“铁饭碗”, 岗位频繁变动,就业门路增多。此外,广大居民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参与股票、债券等各种投资方式,使居民收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广大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呈现大幅度增长的态势(见表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24.6元提高到2016年的29156元,增长了67.67倍。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中,来自单位的工资性收入(含奖金、津贴等) 所占比重为57.46%,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下降了38.32 个百分点[2],来自其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非工资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

(三)消费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政策, 实行统收统支的分配方式,居民的消费水平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居民的消費环境和消费方式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在消费品市场上,价格基本放开,消费者有了根据收入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1985年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农副产品价格;1993年2月15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粮票退出流通使用。市场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居民基本生活资料的凭票定量定价配给供应已经成为历史。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加速,扩大了居民对商品质量、性能和品牌的选择空间,居民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受到国际潮流的影响。

(四)消费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使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消费者只要求温饱,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悄然兴起,层出不穷的健康产品和绿色产品日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在精神文化和心灵上也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同时,从众的消费心态逐渐转为注重个性,消费者开始执着于商品的品牌,品牌成为影响消费者购物的重要元素之一。尤其是信贷消费应运而生,人们在依靠现有积蓄无法满足需求时,通过信贷方式提前满足消费,先享用, 后付款,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此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比较全面的权益,各地成立了消费者协会,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促进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加速提高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

1978年,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他的“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促进中国经济优化结构,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提升国内居民的购买力。2016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80元[4],而安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909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继续深刻影响居民消费的变化,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调整消费市场供给结构,使一些具有拉动经济增长功能的高技术消费品成为消费热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二)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随着收入提高,必然会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可持续发展消费,仍要依赖于调整收入分配等政策。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2016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156元,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616元低13.27%。[4]要加快推进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稳定的职工、离退休人员等各类群体的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就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服务业;积极鼓励、推动百姓自主创业,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提高居民收入中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的比重。

(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平均消费水平

尽管安徽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促进了消费,但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没有缩小而且在扩大,2015年安徽城镇高收入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94.67元,是低收入组居民收入的4.68倍,而1995年仅为3.4倍。[2]同时,行业、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制约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政府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使低收入者能及时得到补贴资助,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消除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税收杠杆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通过各种方式对城镇下岗人员进行培训,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

(四)健全社會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居民稳定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也相当重要。安徽省委省政府应该配套推进城镇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使居民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优先考虑低收入居民,实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经济适用房,解决好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加大对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体系,以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五)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虽然安徽城镇居民生活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富裕, 但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富裕。安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空间还很大,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3%[4],安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55%,比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3.25个百分点。此外,近几年,我国物价呈上涨趋势。物价上涨,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加大人们基本生活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使总消费支出虚增。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扩大高收入群体,不断提高消费者素质,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的升级,科学分析和引导居民的消费,推动城镇居民的信贷消费,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六)优化消费环境,积极发展便民利民消费

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消费者创建一个理想的消费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要把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与消费维权相结合,保障消费安全,消除居民消费的顾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设立各种投诉举报平台,建立安徽省商品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不时曝光黑名单,使制假售假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同时,消费者要不断增强消费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自觉维权,主动维权。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城镇便民利民消费服务网络,优化商业结构布局,推动购物、餐饮、家庭服务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12-20]. http://www.csjrw.cn/2017/0224/37112.shtml.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6[EB/OL].[2017-12-20].

http://www.ahtjj.gov.cn/tjjweb/web/index.jsp.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79-38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9-19].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责任编辑 刘 宝)

Analysis on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Anhui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EN Yan-ju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China)

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Anhui has presented new features, which include ever-growing consumption level and increasingly optimize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causes for these changes in Anhui include steady economic growth, noticeable increase in residents income and so 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Anhui,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epen the reform, promote modernization, increase residents income, narrow the income gap, improv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tc.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up;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hui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安徽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第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城镇居民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