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胜任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心理认知刍议

2018-07-09 12:52常太明
科技风 2018年30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认知

摘要:以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工作和职业发展进行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职大学生在职业发展成长历程中的职业心理认知的必要性,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分析风险意识、竞争意识、信息意识等,通过理论分析,增强高职大学生对职业认知的重视。

关键词:职业心理;高职大学生;认知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有一种积极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倾向。表现在职业发展的认知方面,并非都有清楚的认识。当一种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时,一种新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便随之发展。在就业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通常人们把工作与职业等同起来,但职业并不等同于工作。工作涉及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与生产任务,为从事这种活动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赋予个人某种职位工作;而职业几乎贯穿于人的一生全过程,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因此,职业具有经济、社会以及心理与生理等多方面的作用,这些作用构成个人整个的职业生活,职业发展正是个人在不断平衡个人实现、社会与经济三方需要的过程。

由以上分析来看,高职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职业心理做基础,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了解职业,熟悉社会,在个人需求与职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

本文以职业胜任为视角,把职业心理界定为:在进行职业活动时,不同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过程中的从业者所表现出的心理意识,如:风险意识、挑战意识、竞争意识、信息意识等,它是随着需求发展而不断提升个人潜能的过程。

1 风险型就业制度认知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看,当前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风险经营,就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风险就业机制。[1]所谓风险型就业制度,其经济含义在于劳动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社会劳动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风险型就业制度意味着劳动者既有选择机遇,又有选择权利,要求劳动者不仅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应具有市场观念,参与市场竞争,面对市场要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铁饭碗”思想,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我国高职大学生劳动者体量庞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带动职业流动速度加快。因此,根据职业选择发展理论,个体的职业选择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历“尝试”“转变”“稳定”这样一个逐步走向职业成熟的过程。在职业流动的初期,低收入职业领域向高收入职业领域、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沿海地区流動;伴随着价值需求的多方面追求,职业中期的选择条件,重要择业考虑因素演变为能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否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职业成熟时,体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专家化的职业追求构筑起心理精神层面的塔尖,使劳动者在稳定职业中坚持不懈不断前行。

从社会及个人发展角度来看,风险型就业制度带来的职业选择趋向的变化,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社会角度分析,一是市场经济不存在等级偏见,有利于各行各业发展和多种体制并存繁荣;二是职业选择和流动性产生的多种价值取向,既包括职业的经济报酬,也包括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促使各行各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劳动者经济需要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氛围,以满足劳动者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从个人角度分析,这种变化有力促进了人们职业意识新的觉醒,职业选择不再是一次定终生,而是一个选择流动的过程;同时增强了劳动者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市场竞争意识,使高职大学生较早地把职业目标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自觉了解职业,熟悉社会,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以便更快地适应职业生活的需要。

2 职业选拔认知

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方式方法很多,而从企业用人角度看,通过企业的职业选拔达到人职匹配,才是双向选择而产生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

职业选择是企业根据职业和专业活动性质与要求,对就业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职业选拔的行为过程,是保障达到和不断提高劳动效率的手段。职业选拔是通过多侧面考察进行的,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验、健康、心理品质及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等。在多侧面考察中,职业心理选拔是通过借助心理学的测验或非测验技术,对应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关联的该职业或专业适应性状况方面进行预测和研判,主要依据职业活动的要求与个体职业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的相互关系,对应职人员进行的职业选拔。

人职匹配是进行职业选拔的最终目的,高职大学生最陌生的领域大多集中在职业心理选拔的认知。职业心理选拔的出发点在于使职业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实现合理结合与科学匹配,最终目的是提高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劳动效率。[1]因此,它具有一些特定的功能要求。

功能一、具有明确的职业心理要求

不同的职业或专业,有不同的活动结构,不同的活动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活动特点,从而又决定其对人的心理特征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飞行员强调心理品质上应具有迅速、正确地确定方向、对相应情况作出反应的能力;具有足够的注意广度和集中性;情绪稳定等。不同职业对人的心理品质要求不同,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也表现在性质、水平和程度上。比如:教师、演员、售货员都应具有一定水平的言语表达能力,而具体到每一职业的实际要求又各有侧重,教师职业侧重解释性、逻辑性言语能力;演员侧重言语模仿和表演能力;售货员侧重服务性礼貌言语和对商品做简练的言语概述能力。

功能二、显示个体职业适合性倾向

个体是职业活动的主体,职业心理选拔就是要充分注意人,特别是人的心理因素。不同的人适合于不同的职业,职业心理选拔工作就是要把符合职业适合性水平的个体选拔出来。

职业心理选拔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差异心理学,通过心理测验和心理诊断的研究成果进行具体的运用。事实证明,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任何职业,也不是任何人受一种技术培训就能达到一定的职业要求的,对人和职业活动本身都存在一个职业适应性问题。前者,是指个人的个性特征对于相应职业活动要求的适宜程度而言;后者,则是指某一类型的职业活动的特点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的要求而言。只有两者达到和谐统一,人适其职,职得其人,才能既有利于就业者的自我发挥和发展,又有利于职业活动的效率提高、增强。职业心理选拔的运用,增进人职匹配,加强人的职业适应性,提高了职业活动效率和职业培训效益。

随着现代人事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人的心理因素对职业及生产各方面的限制、影响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职业心理选拔在各种职业选拔中的必要性也日益突出,成为科学取才的重要依据。

3 职业需要认知

需要是人们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而引发相关行为。职业需要是推动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工作积极性的内部源泉。职业需要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水平的复杂系统,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职业动机,并指导人们择业思路,在进入职业领域后发动、维持、激励或制止某种职业活动。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职业可分为:①基本需求层。为生存延续,满足衣食住行等需求而工作;②发展自我层。为学习和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挥特长、培养能力、充实信心、建树成就而工作;③交往归属层。为社会生活打拼,在职业生活中结交一定的人,归属一定的群体;④社会责任层。社会通过职业赋予人们一定的形象和地位,使他们得到认可和尊重。

人的职业需要往往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在职业活动中追求多重满足。因此,在职业实践中,高职大学生往往还存在几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职业需要与职业结构变化的矛盾。为满足一定的职业需要,高职大学生要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但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形势对职业结构的相应变化,使得原来的需要和人们已有的准备也必须作一定调节才能适应。

二是职业需要与职业心理品质要求的矛盾。任何一种职业对其工作人员的心理品质都有一定的要求,某些特种职业要求更为严格。如飞行员、运动员等要求的反应迅速、注意力集中等等。不具备这些心理品质,即使有这种职业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

三是职业需要与社会职业条件的矛盾。人的职业需要与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种职业所要求的工作者数量与质量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供需关系矛盾是社会劳动力市场不可调和的。

正是各类矛盾的交织,使人们的职业需要不断发展变化。为使高职大学生理顺各类矛盾,使职业需要得到健康发展和充分满足,应注意如下问题:

(1)提高信息意识,调整职业需要。通过观察、总结和咨询、指导等了解职业供需间的符合程度以及一定的发展趋势,调整自己的职业需要,寻求相应的教育和培训。

(2)掌握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需要。人的职业需要是靠不断地满足来强化的。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才能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引起职业兴趣,增强职业适应性,从而形成和强化正确的职业需要。

(3)树立职业发展观,调控职业需要。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的总的看法,它包括認知职业本质,明确职业责任,形成职业理想等丰富内容。高职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最高层次追求,是调控职业需要的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1]毕云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516.

[2]刘克俭.职业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8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胜任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2014SJD52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生源多元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分层分类

模式构建研究》(2017SJBFDY05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常太明(1982),男,河南新乡人,大学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认知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