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初中教材“知识拓展”中存在的缺陷

2018-07-13 06:40刘赋斌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主干典型教材

刘赋斌

人教版2017部编版新编教材的文字辅助性内容中的“知识拓展”部分,从使用情况来看,个人认为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为了使教材不断完善,仅就2017部编版新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特提出个人之管见。

什么样的内容属于“知识拓展”的范畴,“拓展”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加新的东西,是质量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历史知识的“拓展”,应该是对教材正文主体知识与核心知识的“拓展”,即增加能提升主体知识“质量”的新东西,而不仅仅是单纯对正文主干知识的补充,更不应该是对主干知识进行资料性质的科普,否则就完全失去了“拓展”的意义。在教学运用过程中,为教师与学生能力培养、思维锻炼、素养提升提供思考的余地与思考空间,这才是“知识拓展”所应尽的本分职责。恰当的“知识拓展”材料的提供,可以为教学过程增添色彩,反之,暗淡失色,取之无味,可有可无。显然,人教版2017部编版新编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有些不够。

本册书的“知识拓展”整体看质量不高,只有个别之处还算可以,如:

第8课的 “知识拓展”提供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

第19课的 “知识拓展”提供的“毛泽东与《论持久战》”。

第22课的“知识拓展”提供的“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作用”。

第23课的“知识拓展”提供的“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十大军事原则”。

这些起到了对教材主体内容的“拓展”,其余课目提供的“知识拓展”均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缺陷。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离主干知识甚远,没有“拓展”的必要

既然是对主干知识“知识拓展”,就应该是对主干知识在本质上、深度上、广度上的拓展与延伸,不是对主干知识的个别细节的追求。

第1课《鸦片战争》课后的“知识拓展”,提供的是 “东方威尼斯”:

自清初以来,浙江舟山群岛因临近长江入海口,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部而受到一些西方人的重视,一位英国人在考察舟山岛上的定海县后认为,定海与欧洲的威尼斯非常相似,只不过较小一点。所以,英国人早就试图在浙江舟山建立据点,借以打开长江流域的商品市场。从18世纪5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多次派船北上,失败后英国有多次派使团来华交涉,都没成功,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两次占领舟山,建立军事据点,进行殖民统治。《南京条约》签订后,部分英国人甚至仍试图以香港岛换舟山。后来,英国人虽然撤出舟山,但将舟山置于“保护”之下。后来,德国人、法国人都曾经想占领此岛,均因为英国人的“保护”而作罢。舟山从此成为英国在长江流域谋求利益的重要据点。

个人认为,这里的“知识拓展”提供的“东方威尼斯”材料存在的问题有两点。首先,它与本课主干知识“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相距甚远,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它与主干知识“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某种关联性,但充其量也只是间接补充的关系,很难在主干知识原有的基础之上达到“质量的变化”。其次,对“东方威尼斯”的说法有歧义,一般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城市有很多,习惯上对苏州、绍兴、惠州、福州、成都、曼谷都有这种称呼,对于舟山来讲,没有特殊的含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后的“知识拓展”提供的材料“曾国藩与赵烈文预感清朝的灭亡”:

太平天国失败三年后,即1867年7月的一天晚上,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忧心忡忡地对其幕僚赵烈文说:听北京来的人说,都门的形式很不好,经常有明火执仗的抢劫案发生,而且街上乞丐成群。民穷财尽,恐怕要出事。赵烈文回答说:现在国家统一很久了,以后势必会出现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社会风气也没有大的变化;如果中央政府不先烂掉,就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据我估计,将来的结果必然是中央政府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分裂割据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到来,大概超不过50年。历史真的被他们言中了,40多年后,即1911年。伴随武昌起义的枪声,清朝统治在各省独立的声浪中土崩瓦解了。

这课“知识拓展”提供的这段材料,很耐人寻味,似乎与主干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有直接关联,但是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说明曾国藩与他的幕僚很有远见?能预见清王朝在不久的将来就要灭亡,可是作为清朝的重臣又无能为力。这又有何意义?医术高明的医生,看着等死的病人无能为力,再高明的医术又有何用?故此,这段材料对于一般的老师来讲,可能很难看出它与主干知识的“拓展”关系来。

第9课《辛亥革命》课后的“知识拓展”,提供的材料是“用枪逼出来的都督”: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坏,起义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这则材料纯属于主干知识“辛亥革命”的重要细节,放在“相关史事”栏目下比较恰当,放在“知识拓展”栏目下没有多大意义。

以上三则“知识拓展”通过挖掘其内涵,也可能挖掘出与主干知识相关的知识内涵来,但总的来讲,不能够比较直接地看出它对主干知识的拓展,因此它的“拓展”价值就微乎其微了。

二、属于主干知识的常识资料,而非对主干知识的“拓展”

第16课《毛泽东井冈山道路》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属于典型的常识资料。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萧华将军与长征组歌”属于典型的常识资料。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张寒晖与《松花江上》”属于典型的常识资料。

三、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补充,而非对主干知识的“拓展”

第4课《洋务运动》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京师同文馆”属于典型的“洋务运动”主要内容的其中一类,它属于对洋务运动的补充。

第5课《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属于典型的“甲午战争影响”主要内容的其中一类,它属于对甲午战争的补充,不是对甲午战争重大问题的拓展与延伸范畴。

第6课《戊戌变法》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京师大学堂”属于典型的“戊戌变法”主要内容的其中一类,它属于对戊戌变法的补充。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三民主义”属于典型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重要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更不应该通过“知识拓展”形式来展示。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就是“中华民国创建”的重要内容,通过“知识拓展”形式来体现,反而相对降低了其历史地位。

第11课《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护法运动”属于典型的“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斗争”的重要事件,就应该放在与“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相并列的位置。

四、属于“人物扫描”的范畴,而非对主干知识的“拓展”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课后的“知识拓展”之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因生下咸丰皇帝的独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而获封贵妃。她有很强的权力欲,且略通文墨,曾代咸丰帝批答奏章。1861年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病死后,那拉氏借回京之机,与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夺取清朝最高权力,从此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慈禧”是她被尊为皇太后以后给她的徽号。

属于典型的“人物扫描”,放在“知识拓展”栏目之下,实属放错了地方。

猜你喜欢
主干典型教材
教材精读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圆》典型易错题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群文阅读:为孩子打好生命底色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典型的悖论
寓美于物理力学主干知识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