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2018-07-13 06:40邝旭东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国家主权洋务运动清政府

邝旭东

2018版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与2017版相比,有几处较细微的变化。其中,第4课《洋务运动》第三子目“建立新式海陆军”的正文部分,除了增加独立的一个自然段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外,在讲近代海军建设时,还增加了一句话“……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我认为,这反映了统编历史教材的一个理念——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一、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利。刘海英指出,国家主权意识,即国家主权独立意识,它是一国国民必须首先具备的意识,无论何时何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1]

海洋意识是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它首先包括海洋国土意识和国家权益意识。冯梁认为,海洋意识既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成国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建设海洋强国,必须首先从确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开始。[2]

二、历史上的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

中国古代,受“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缺乏平等观念,未在国家意识上将其平等地纳入国家领土主权的领域。

我国是海洋大国,数千年来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共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然而,尽管有“海上丝绸之路”的长期存在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观念还是让我们在明朝中后期逐渐远离了海洋。

从187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海防”和“塞防”之争,可以清楚地看到统治集团内部对周边民族地区的归属问题、主权观念和海洋意识的模糊。18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建成,但海权意识、海防观念仍然非常淡漠。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尽控于法军之手。清政府在台管理制度的事权不专一、台湾独立防御力量的薄弱、闽台之间和台湾本岛通讯系统的落后,使清政府终于尝到了苦果。[3]因此可以说,1885年台湾建省是当时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新教材的细微变化与处理应对

2018版部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4课《洋务运动》新增加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在台湾建立行省”,在“边疆危机”这个主题下,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教材的这种新变化,笔者认为有两种处理方法。其一是将“新疆”和“台湾”这两个内容,置于“为应对边疆危机、加强国防,清政府而建立新式海陆军”这个视野下,是对本课核心主旨的补充。其二,《洋务运动》这一课内容多,可将新增的这两个点,与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领土侵略放在一起,做成一个“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专题。

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形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的教育,不仅是统编历史教材中重点突出的教育内容之一,也应该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一种自觉。

【注释】

[1]刘海英:《全球化态势下我国青年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

[3]张孙彪:《试论中法战争与闽台分省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国家主权洋务运动清政府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人权:个体权利与集体自决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