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例谈视角设计

2018-07-13 06:40蒋存贤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海战北洋

蒋存贤

现如今,将史料引入课堂的教学模式业已为广大历史教师认同并接受。合理运用史料,可以让教材中空洞、单调、抽象的描述变得充实、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日常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史料教学的误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既有结论去寻找对应史料。故不少教师往往局限于既有结论中,习惯于在既有结论本身或其“附近”寻找匹配史料。更有甚者,不究史料从何而来,为何目的,简单堆砌史料或直接取用他人史料,导致史料脱离原有语境,极易被断章取义。长此以往,对于某一历史问题,教师和学生只能“对焦”看,却无法“变焦”看,视野大受限制。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课标》注重于学生全面发展,希望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内容上,也强调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课标为依托,甄选并呈现多视角的史料,放宽历史的视界。下面笔者就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切入,略述一二。

视角一:拉长视角窥日本发动战争的必然性

“战争爆发原因”似乎已成“定论”,常规处理是教师呈现材料让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日本明治维新,为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随后再呈现几则材料来说明清廷腐败及欧美列强的“中立”。笔者认为,这场战争可谓日本单方面蓄谋挑起战争,因此在原因分析上应着重体现日本发动战争的必然性。在翻阅部分学者有关甲午战争的学术论著后,笔者发现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远不止以上结论。故笔者设计了如下标题:一个岛国向外扩张的侵略轨迹。

材料1:翻开现代日本的建设者佐久间象山、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的传记,还有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等还活着的人物的回忆录来看一看,那么,大概就会知道他们的思想以及行动都是在武士道的刺激下进行的。

——《日本武士兴亡史》[1]

材料2:1577年丰臣秀吉萌发了“平定中国”的思想,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战备及其战略计划——兼驳“甲午战争突发论”》[2]

呈现意图:通过材料1、2,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略扩张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即武士道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早在中国明朝时期日本就萌发侵略中国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充当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

材料3:维新时期,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运用,日本的棉纺织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发展带来的产能同步的,是局部的生产过剩以及中下层民众普遍的贫穷。日本19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爆发的。这次危机凸显了拓展海外市场的紧迫性。

——《世界体系视域下的甲午战争再反思》[3]

材料4:若欲获得更大的利益,则须不辞今日稍有损失。……若乘战胜之势,得以获取清国的最惠国条款,我国岂不从而获得了四亿新顾客吗?

——《甲午日本外交内幕》[4]

呈现意图:材料3、4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矛盾角度呈现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武士道精神中的“战斗者之道”并未因明治维新这场变革而消退,反而因经济危机、人民不满而强化。为摆脱危机,迫切需要海外市场,惟有扩张方可转移视线,摆脱危机。于是日本开始扩军备战,寻求良机发动战争。

材料5:1893年5月,为达到战略总目标攻占清朝统治中心—北京,日本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翌年6月,在东京成立战时大本营,并派混成旅团入朝,表明要发动对外战争。

——《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甲午战争——驳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非计划的、非预谋的事件”》[5]

材料6:郑永邦(日本驻朝公使书记)访问袁世凯(清朝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匪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甲午战争史》[6](注:此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后)

呈现意图:材料5突出体现早在东学党起义前日本就制定了对中国战争的方案。材料6中日本抓住东学党起义这个良机,极力怂恿清朝出兵干预,也充分暴露日本急不可耐发动战争的狼子野心。

通过以上材料,拉长视角,由远及近,从思想根源到现实困境再到抓住良机步步逼战,充分展现日本发动战争的历史轨迹,用“望远镜”将问题看得更透彻。

视角二:切换视角看黄海海战

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对战争过程的讲解和描述,不少学生对战争过程不甚了解,只知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官兵英勇奋战的事迹,甚至认为黄海海战是“一边倒”,即北洋舰队在海战中惨败,日本大获全胜。在翻阅诸多史料后,情况不然。其实黄海海战是一场鏖战,双方互有损失和伤亡,且日本舰队率先逃离战场,海战方告结束。笔者试图基于海战相关史料,以切换视角的方式来设计教学。

材料7: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该国军舰除赤城外,俱为甫竣工之新锐舰。中国方面,虽有定远、镇远两二等战舰,吨位各7400吨;其次经远、来远两舰……但不过虚具装甲巡洋舰之名而已。其余各舰,或吨位小,实力弱,或舰型不称,装备不当。

——《斐利曼特关于黄海海战的评论》[7]

呈现意图:通过实力对比,让学生明确敌强我弱,海战对于北洋舰队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材料8:按日本艦队共八船,在战争中比叡、赤城和西京丸不知去向。扶桑先已被创,松岛(日本旗舰)遭此一弹,人员死伤几半,损害特甚。实已失去指挥和战斗能力。

——《论甲午黄海大战与中国北洋海军》[8]

材料9:到下午5点半,日本舰队各舰多已受伤,无力再战。伊东祐亨见北洋舰队集合各舰,愈战愈奋,又怕鱼雷艇袭击,遂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

……北洋舰队终于“以寡敌众,转败为功,最后迫使日舰不敢再战,仓皇遁逃。”

——《甲午战争史》[9]

呈现意图:虽然敌强我弱,但是北洋舰队仍几度占据主动,重创多艘日舰。海战最后阶段,北洋官兵愈战愈勇,迫使日舰无力再战,先行逃离,海战结束。于此设计,打破学生固有观念,海战并非“一边倒”,而是北洋官兵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化被动为主动并逼迫日舰先行退却。

材料10:据日方记载:“镇远与定远的配置及间隔,始终不变位置,用巧妙的航行和射击,时时掩护定远,奋勇当我诸舰,援助定远且战且进。”

——《日清战史》[10]

材料11:马吉芬说:“我目睹之两铁甲舰,虽常为敌弹所掠,但两舰水兵迄未屈挠,奋斗到底。”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11]

呈现意图:通过日方记载和洋员评述,以客观视角展示北洋将士在危难之际团结协作、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笔者打破以往教学中直接呈现北洋官兵浴血奋战之壮举,而是切换视角,先设置悬念,即北洋舰队整体实力不济何以对抗日本联合舰队。紧接着呈现战争焦灼,北洋舰队转败为攻,逼迫日舰先退,激发学生共鸣,即海战不是“一边倒”,而是一场鏖战。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最终自然升华到原因的探究,即北洋官兵的团结奋战。

视角三:放宽视角看甲午战争影响

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广大教师于此层面着墨颇多,在此不再作探究。笔者认为,仅注重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剖析是不全面的。甲午战争是日本以国运相赌的一场战争,它对日本和国际格局的影响同样深远。正是自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以战争为契机迅速发展和扩张。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大大影响着中国、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进程。因此,笔者试图用放宽视角的方式分析甲午战争影响,以期将问题看得更全面。

材料12:据统计,日本从中国所取得的偿金,用于陆军扩充费为5700万日元,海军扩充费为1.39亿日元,……共3.05亿日元,占偿金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

——《甲午战争史》[12]

材料13: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而言,堪称是一个梦幻般的胜利。也可以说,在每一个日本扩张主义者的心中,都有一个甲午梦,并期待着这个梦能不断转化为新的现实。

—— 《且看日本右翼的霸权演进史》[13]

材料14:本来在远东的争衡中,英国是占据上风的。可是甲午战争后,俄国和法国都加强了它们在远东的侵略活动,德国开始参加远东的争夺,美国则……所有这些,都是对英国在远东的传统的优势地位的挑战。于是,列强在远东地区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史》[14]

呈现意图:通过材料13,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即经过甲午一战,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并将绝大部分赔款用于扩张军备,为策动新的战争做准备。材料14呈现出甲午战争的胜利大大刺激日本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心中可谓梦幻般的开端。随后日俄战争的胜利,参加一战,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发动二战,日本追寻甲午梦不断开动战争机器,给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带来了深重灾难。可以说,甲午战争的胜利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败亡的起点。另外甲午战争的胜利也深刻改变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日本一跃而成亚洲强国,挤进列强行列。欧美列强也纷至沓来,瓜分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的东方巨人,对英国的传统优勢地位构成挑战,东亚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

综上所述,精彩的课堂少不了创新的视角。茅家琦教授说:“研究视野狭窄,守一个视角,很难做到观念上的创新;只有视野开阔,从多个视角观察历史问题,认识便会为之一新,并将研究引向进一步深入,从而提高研究水平。”[15]研究如此,教学亦当如此。创新的视角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它必定基于教师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当下繁重的教学压力令不少教师缺乏史学阅读的主动意识,从而无法汲取学术前沿观点,对历史问题失去再认识的机会。因此,教师应依托史学阅读,甄选史料,搜集和整理学术前沿观点,尤其是教材缺乏或与教材相悖的观点。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先生说:“要打破传统的闭塞的课堂教学,打开学术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史学研究上的新鲜空气。”[16]这样教师在史料选择和教学设计上将显得游刃有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将是远距离、宽视界的新视角,学生思维能力将得以锤炼,核心素养终将落地生根!

【注释】

[1]娄贵书:《日本武士兴亡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62页。

[2]关捷:《甲午战争前日本的战备及其战略计划——兼驳“甲午战争突发论”》,《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3]周峰:《世界体系视域下的甲午战争再反思》,《东南学术》2014年第4期。

[4](日)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第60页。

[5]关捷:《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甲午战争——驳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非计划的、非预谋的事件”》,《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8期。

[6][9][12][14]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148、510、512页。

[7]《斐利曼特关于黄海海战的评论》,《海事》第10卷,第1期,第41页。

[8]郭毅生,汤池安:《论甲午黄海大战与中国北洋海军》,《文史哲》1957年第6期 。

[10](日)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七编(上),第三章,第70-71页。

[11]《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42页。

[13]王鼎杰:《且看日本右翼的霸权演进史》,《世界军事》2012年第24期。

[15]茅家琦:《开拓研究视角,提高学术水平》,《东岳论丛》,2002年第3期。

[16]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海战北洋
海战中的蒙面杀手——隐形舰艇
人民海军首次海战
五行真经(16)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