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个性化课堂的建构与实践

2018-07-13 06:40张迎弟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进化论史实达尔文

张迎弟

一、价值归宿:基于史学素养的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就是课堂教学要达成的最主要的目标,“如果历史课堂缺少教学立意,只有事件的罗列、知识的堆砌、年代的枚举这些毫无色彩的历史表述,就难以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预设目标,难以抓住历史教学的根”。[1]

如何确定教学立意呢?首先,教学立意体现在教学主题是否明确。教学主题的确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结构进行科学再造;教学主题的确立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学情有明确的认识。教学主题的确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有所了解,实现教学主题与学情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其次,教学立意体现在人文素养是否彰显。历史教学首先要彰显人性,在进化论的教学中,突出达尔文为《物种起源》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感受科学发展背后科学家所付出的艰辛;历史教学还要彰显理性,历史理性就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本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性思考:既然生命是进化而来,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相信上帝造人?随着“新人种”等考古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观点遭到挑战,我们该树立怎样的科学态度?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解读,既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提升了教学立意的高度。

二、目标导向:基于素养提升的目标解读

“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爱过去,也不是从过去之中解放自己,而是掌握过去,理解过去,把它当作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2]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强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即研究历史,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更好地走向未来。[3]

1.目标内容的多维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这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因此,历史课堂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培养,历史课堂的内容由过去的唯一性发展为层次性。

2.目标评价的多维性。首先,知识只是载体,历史课堂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充分发掘,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历史的学术特点也就是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产生共鸣,这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对课堂的评价方式;其次,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记忆,而更加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与协作的精神,情感价值观的养成等等,真正实现评价方式多角度,多维度。

三、逻辑融合:基于通透理解的史实整合

对于史实的处理,一般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根据历史发展演绎的时间顺序,整合史实,形成历史发展脉络;另一种是根据历史发展某一主题,打破时间限制,形成主题知识体系。在教学处理中,形成历史发展脉络或主题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史实通透的过程。

(一)史实通透源于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深刻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历史课程资源是丰富的,既包括教材、博物馆、网络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史实通透需要教师突破教材,整合各种有利资源。首先,史实通透要求研读名著,如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以及拉马克、赫胥黎等的原著,只有理解这些一手史料,才能加深对进化论的理解;另外,名著还可以是史学经典著作,如《全球通史》等,通过对原典和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构,从而实现史实通透理解;其次,作为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多世纪前的成果,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生命科学有了新的发现,进化论也受到挑战,如新人种的发现、寒武纪大爆发等等,如果把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必定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史实通透需要依据“课程标准”重构知识框架。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它规定了知识的范畴,因此,课程资源的整合要以课程标准的规定为依据。

(二)史实通透源于史实逻辑的串联。史实通透离不开对史实的重构与整合,而史实的重构则需要史实逻辑的串联。史实逻辑,“是以史实为对象的思维、思维规则和规律”,[4]在历史课堂中,史学逻辑就是在一定的教学主题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史观和方法,搜集和感悟史料,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逐步形成结论和成果的过程。史实逻辑的内容更加注重思想性,史实逻辑思维的过程更加强调情意性,史实逻辑的结果更加凸显清晰性。[5]史实逻辑的要素包括:(1)背景与主题,即史实发生的环境及在此理解基础上引申的价值追求。在《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节中,首先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时的背景加以理解,从而理解宗教与科学对于生命认识的分歧,进而确立课堂主题,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精神;(2)疑问与证实。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何在此时产生?它与以前的生命科学有何异同?它的产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些疑问和论证的过程,使得史实更加通透;(3)想象与推理。“历史就是力图把所有这些零乱的东西、把过去的杂乱无章的支梢末节熔合在一起,综合起来浇铸成新的样态”[6]。历史的原貌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就需要史学家的想象,但是这种想象必须是建立在相关史实和史料基础上的合理的推理。在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想象体会达尔文的艰辛和付出;可以想象进化论引起的宗教的恐慌。这些合理的想象可以弥补史料的空白,也可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四、情景創设:基于感悟升华的史料研读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所谓史料,就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7]史料是历史教学的主要载体,史料研读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内容。研读史料应该做到:走进史料,体验历史;跳出史料,分析历史。[8]

首先,史料的选择要能够揭示本课的主题。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史料的运用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次,史料的解读要做到融会贯通。要从史料的史实依托、史料的核心语句、史料的主旨内容、史料的主要思想等方面,读透每一则史料;还要从史料间的相互关系,如共同主旨内容或共同思想内容等方面,揭示史料间的内在联系。如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1859年11月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物种起源》。初版1250本书在发行的当天就被销售一空。……书中的观点震撼了世界,动摇了禁锢人们思想许多个世纪的特论。

——引自《科学简史》

材料二:美国盖洛普公司在1982、1993、1997和1999年进行了四次民意调查,其结果均显示,坚信“上帝造人”的美国成年人的比例,不低于受访者的44%。只有12%的人相信人类由其他动物进化而来。

——人民版教材资料卡片

材料一反映了进化论冲击了“神创说”,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材料二又反映出随着科学的进步,“上帝造人”并没有被人们抛弃,而且还占据重要地位。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通过这种相对的两段材料,引导学生搜集材料,或独立思考,或与同学探讨,逐步认识到科学与宗教的分歧,也让学生认识到进化论的不足之处,树立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五、衔接艺术:基于提炼惊奇的语言艺术

课堂的语言艺术是课堂魅力的主要展示方式,是教师调控教学节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在课堂的上下衔接中,起到激趣、激奇、激疑、激情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导入、过渡、小结等主要环节。

1.导入语。精彩的导入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一般要语言简练,并能引发学生思考,切合课堂的主题思想。在本课导入中,选择这样一段话:

詹妮特·布朗曾这样评价一个人:“一些人说他是个天才般的魔鬼,另一些人说他只是个天才。不过大家一致认同他的才智。没有哪一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造成如此强烈的冲击。”[9]同时,提出相关的疑问,通过一步步设问调动学生的兴趣。

2.过渡语。过渡在课堂中起到串联的作用,可以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过渡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总结上文内容,又可以引出下文。在本课的教学中,在阐述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过渡:

“达尔文在林奈动植物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在观察中否定了林奈的物种不变说,认为物种是不断变化的;达尔文在拉马克生物进化的基础上,否定了环境决定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主张,认为生物物种的变化存在着遗传和变异,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后来的生物遗传学从内在的属性证明了达尔文主张的正确性。那么,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说,怎样理解呢?达尔文为什么能够提出這样的观点呢?”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内容,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加流畅。

3.结束语。结束语是一节课闸板,既是一节课内容的深度总结,又要能揭示课堂的主题,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意犹未尽的感觉,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本课选择的结束语:

“人真的是由古猿进化来的吗?生物进化是渐进式还是爆发式?生物灭绝是渐灭还是绝灭?生物是生存竞争还是协同进化?人从何而来,由将去何方?这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生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只刚刚迈出了一小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我们认识生命开了一扇窗,但不是全貌,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掌握科学的方法,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打开它的那扇门。”

学生史学素养的提升依赖于高效课堂的建构,高中历史课堂要从课堂立意、史实整合、史料解读、语言锤炼等方面入手,打造基于史学素养的个性化课堂。

【注释】

[1]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或缺》,《历史教学》2012年第8期。

[2](英)爱德华·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3页。

[3]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

[4][5]刘俊利:《史实逻辑:走向通透史实的桥梁》,《历史教学》2015年第7期。

[6](德)恩斯特·卡西尔,李化梅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245页。

[7]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8]刘俊利:《学术型课堂:历史课程的一种境界》,《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年第2期。

[9]转引自张增一,李亚宁:《论达尔文宗教观的演变》,《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进化论史实达尔文
达尔文的新发现
达尔文不知道的进化论
基于“人性化”课堂的“进化论”教学思考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第十一章 奇遇达尔文之船
完美进化论
“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
——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动物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