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相思似春色
——论徐志摩《山中》的意象

2018-07-13 16:44徐新慧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8年14期
关键词:徐志摩清风美感

⊙徐新慧 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别具一格,而这首《山中》是他后期诗作中的名篇。《山中》创作于1931年4月1日,载于1931年4月30日《诗刊》第二期,初收1931年上海新月书店《猛虎集》。这首诗是徐志摩为林徽因而作,那时的林徽因正在北京香山养病,徐志摩曾多次上山探望。在英国留学期间,徐志摩曾与林徽因一见倾心,也已有谈婚论嫁之意,但“人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对过去的感情也是不断反省并有可能重新认识的”①,最终,他们又理智地走向了各自的方向。之后,他们仍保持着高度的友谊,而这份友谊也早已升华,超乎友情且不同于爱情。当看到昔日的美貌才女,今已如此消瘦憔悴,徐志摩心中泛起怜惜之情。他回到寓所,在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写下了这首《山中》,寄托相思的深情与细腻的情怀。

一、相思似春色

初读诗歌,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这样的情景:庭院外的城市在喧闹,但是诗人却能享受到那一份天然的宁静,诗的一字一句也使读者置身于这一片静谧安和的氛围之中。空中有明月,庭院有松影,诗人独立于院中,人看眼前景,心却想着山中情景,牵挂山中佳人,难以成眠,对月怀人。全诗第一节描写春夜实景,将人们带入到庭院的氛围之中,月色正好,松影婆娑。诗人内心宁静可听任市谣围抱,但他的沉思与想象力将他带到市谣之外。

后便是纯然的想象,不直抒浓烈的思虑之情,而以一句“不知今夜山中”传递柔情。“不知”一词,虽言“不知”,但表达出的却是“想知”,想必今夜的山中也有这一轮明月,也有这斑驳的松影。可惜诗人难以亲自去照料,只能默默关注,渴望攀附着月色,盼所有的思虑关心和相思柔情化作一缕清风,去吹醒春夜里熟睡如醉的群松,“去山中浮动”,去吹落一叶新绿的松针落在窗前,到她的身旁,款款潜入梦境,不扰她安睡,只“轻柔如同叹息”,注目着她。

初春的光色与意味在弥漫,思念的浓情,化作了美妙的想象,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氛围与意境。诗中的春色正好,而相思的情绪也在其中酝酿、蔓延,与那晚春色相融。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细腻柔和的,没有夸张的狂热直白,也不是刻意的束缚遏制,那蕴而不渲的温柔和体贴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二、富有多重美感的诗歌意象

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中有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②由此可见,意象在诗歌文本的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首好的诗歌需要依托意象来组织语言,意象也应是我们分析和研究诗歌的一个着眼点。《周易·系辞上》中说“立象以尽意”,“意”寓于“象”中,“意”与“象”互相渗透,在看似平常与简单的意象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意象在诗歌中能够很好地将景象描摹出来,那些充满才情与想象的意象巧妙结合,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将诗人丰富的内心与情感表达出来。徐志摩是一位善于运用意象的诗人,他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鲜明,这在其前期与后期的诗歌中均有所体现。

在《山中》这首诗歌中,诗人便运用了许多意象,而这些意象多取自于自然景物,极具自然美。诗歌以“松”“松影”“群松”“月”“月色”“清风”及“新碧”等意象展开诗意,这些都是来自自然界的清高之物。徐志摩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③诗人当时身处城市一角,所居庭院也被城市中的喧哗言语或生活的谣咏所萦绕,但诗中却未沾染一丝世俗的气息,而是归于更深层次的宁静。这些自然的意象勾勒和描摹出淡淡的夜景,让人耳目一新,被这纯然天真的氛围所触动到。诗中那些来源于自然的意象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美和韵味,轻盈而又淡雅,散发着春的气息与生机,也使整首诗歌更加纯粹、本真。

徐志摩诗歌中多有鲜明与动感的意象,在《山中》出现的意象也是鲜活且富有流动感,将诗人的思绪一点一点的波动与变化都很好地表现出来,带有一种动态美。诗人所在的庭院当中那一地的松影是“织”成的,而诗人也是“攀附”月色,化作清风,“吹醒”春夜里微“醉”的群松。我们仿佛能看到清风拂过松叶,松树轻摇从酒醉沉默中清醒,还有那一叶新碧的松针掉落窗前,这些画面绝不是静止不动的。春风吹向心上人的方向,而读者的脸庞和心中也仿佛有一阵春风拂过。诗人活跃的笔触,或作比拟,或作想象,将内心的那深邃炽热的情感挥洒出来但不肆意,只在一字一句中流淌,一种优雅的动态美感在诗歌中应运而生。

《山中》这首在自然怀抱中写成的诗歌,一方面诗中的意象很好地将当夜的自然春色流溢,描绘出庭院之景和诗人心中的山中之景;另一方面诗人那蕴而不渲的相思柔情也寄托于这些富有特点的意象之中。景物有形,诗人情思无形融于意象更添几分含蓄、婉转之美。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④可见,空泛文字的堆砌并不能将诗歌所要描绘的景象或其中的意蕴传达出来,诗人精心筛选出合适的意象,将情思融于具体的意象之中,使“精神”成为可感的客观形象。在《山中》里,诗人没有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想法直白而袒露地表达出来,而是在其中有所寄寓,融情于景,显得含蓄、委婉。“月”“清风”“群松”“新碧”这些自然意象,没有浓烈和喧闹之感,而是轻淡、安然的,使得诗人的深情能够有所寄托且更具深沉、含蓄之美,小心翼翼为心上人送去轻柔的问候与细腻的关怀。诗中的意象不仅将诗作的空灵及风韵散发出来,也将诗人内心和自我世界中那独具的感受与情怀呈现,不浮夸也不张扬。

徐志摩的新诗创作受到西方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的影响,但他的诗歌中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在诗歌意象的使用方面就可见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传承。“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王维写青青松树亭亭于浮云间;“明月清风忆使君”,古人以明月、清风喻人崇高、圣洁,这些清新自然的意象在古诗中独具光彩,而其传承至今更为现代诗歌注入文化底蕴和内涵。“月”是徐志摩诗中常出现的意象,而咏月怀人也是中国文人诗的传统。文人常以“月”来寄托别离、忧愁,表达相思或叹时间永恒。在《山中》里,“月”便用以寄托着诗人的相思之情。古人有“千里共婵娟”,而今诗人与心上人相隔一山,于庭院之中抬头望月明正好,便想象山中那处也可见这同一轮明月。诗歌由静转动,诗人情不能自已,想趁着这月色氛围,化作一阵清风去吹拂群松,吹落一叶松针去见一见心上人。“清风”清微而又高洁,它承载着诗人深切的爱意和最真挚的关怀,更体现出情浓意深但不露骨坦白的轻柔细腻。

综观《山中》全诗,在意象的选取、提炼,以及相互的组合、运用上,都可见诗人的良苦用心但其中又不见刻意与浮夸,不乏自然清新之感。选取特定的自然意象,与其俱来的便是恬淡的自然美;而这些意象并不是刻板而无任何生命可言,更让我们看到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美感;当这些意象被用来寄托诗人情思,表达内在心绪的波澜,虽内敛但又不晦涩难懂,体现出一种含蓄之美;古诗词里的意象传承至今出现在现代诗歌之中,其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山中》里富有多重美感的意象,铸就了诗歌雅致清丽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一贯具有的唯美风格。

三、独特的意境与情感的抒发

徐志摩诗歌是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诗歌中的意象是基础,在交互与升华后,融合多种艺术手法,构成诗歌整体的意境。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⑤物象景象为眼睛直观所见的客观形象,而情则是其随之产生的情绪思维。《山中》整首诗由一组流动的意象构成,情由景生,景随情迁,意境的描摹也由实转虚,景与情相因相成,表面有景,实则含情。或寓情于景,或情中显景,或情景交融,这些抒情手法的使用营造出了徐志摩诗歌中独特的意境美,也更好地抒发其真情实感。

客观世界中的松树、明月与内心深处的情思交融,诗人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眼前的景象,运用这种情景相生的表现手法,创造出高妙独特的意境。因为思念夜不成眠,或因为心上人的病情而牵肠挂肚,这份柔情在现实当中是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但当夜幕降临、外物归于平静之时,它终于挣脱了理性的羁绊,化作一缕清风,变作梦魂飞向心中的人的身边。从《山中》当中我们可见一种隽逸的美感,那些自然界的美的意象让诗的意境灵动而飞扬。在诗作当中,诗歌主述人并没有直接表述个人的思虑之情,诗人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所有的感情都在对景物的描摹之中一点一点明晰。恰在这初春的夜晚,也正因牵挂身在山中的心上人,此情此景产生的思绪和内心的波动都在诗中呈现。《山中》里那些沾染了春的气息的自然意象的深化和升华,营造出了宁静至深而安谧的气氛,同时又融入诗人那主观的蕴而不渲的脉脉温情,情与景契合统一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首诗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构建的意境是美的,是有灵性的,营造出了谐和与自由的氛围。思念的情绪,体贴的柔情,轻柔的叹息都在这诗中如歌谣般的字里行间缓缓道出,形成独具魅力的美感效果。

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 自然流露”,“人在大自然中洗掉一切精神上的烦忧和污垢”。⑥在这自然的初春月夜中的一切与诗人多种的情绪在思考和想象中不断地融合,集中在诗人心灵的焦点之上,最终借由丰富可感的意象,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诗歌的情思真实自然、单纯感人。再读《山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诗中所描绘的一袭春色,在那之外我们更感诗中意象皆具有美感与诗情,诗中意境也别致隽美。在宁静的春夜里,我们听不到城市的喧哗,我们只听得到一种声音,那是来自诗人心灵中的声音,是诗人潜藏在心底深处不加肆意渲染的脉脉爱意和相思柔情。

① 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② 钱锺书:《管锥编》(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页。

③ 徐志摩:《徐志摩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④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2页。

⑤ 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⑥ 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7页。

猜你喜欢
徐志摩清风美感
完全诗意的向往
9月,清风送爽 高远辽阔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Way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s rural area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偏 见
携清风一缕,叹浮生轻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