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皎松醒不眠人 爱深情厚了无痕
——读徐志摩诗歌《山中》

2018-07-13 16:44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8年14期
关键词:松针一针徐志摩

⊙高 研 黄德志[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山中》是徐志摩后期比较有名的一首抒情诗。该诗写于1931年4月1日,同年4月30日发表于《诗刊》第二期,收入《猛虎集》。

《山中》一诗写于徐志摩生命的最后一年。当时的林徽因由于肺病在北京香山疗养,徐志摩前去探望她。看到昔日娇俏灵动的丽人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他的心里又痛又急,颇不平静。回到寓所后,徐志摩在静谧的深夜里写下了这首清新柔丽的情诗。这首诗也表达了徐志摩对林徽因超乎友情又异于爱情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一、两处松月一处情愁

一提起徐志摩的情诗,首先浮现于脑海的莫过于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我等候你》《雪花的快乐》等。《山中》一诗虽不及前面提到的诗歌名气大,但贵在内容清新雅致,别有一番滋味。

诗歌的第一节,徐志摩极力渲染了一种朦胧、宁静的氛围——入夜,万籁俱寂,唯有一轮皎月(1931年4月1日为阴历二月十四,月亮接近满月)悬在深墨色的天边,与庭院中的几棵松树,织成了满地绵绵密密、紧紧依偎的松影。诗人何以知庭院之静,何以觉月色正好?只因怀想昔日的恋人,难以成寐。诗人何以觉松影如织,何以辗转难眠?也只因心中思绪荡漾,百转难解。在诗歌的开头,徐志摩就巧妙而不着痕迹地塑造了一个深夜怀人的“痴情”形象,让读者不自觉地静下心来,去倾听他的心事,去体会他的煎熬,去了解他的情思。

诗歌的第二节借助想象,为我们淡淡勾勒出心中牵挂的人儿林徽因所居住的香山寓所的夜景。“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香山的夜景是否与“我”这处相同?住在香山的“你”又是否和“我”一样睡不着,看着同一轮皎月,感受着这仿佛能听到松树谈吐呼吸的、深深沉沉的静呢?

更为兴味的是,第二节以“不知”二字起头,明是引出对想象之景的描写,暗是体现诗人略显矛盾的情思——“我”既希望“你”全无牵挂,安心养病,已入好眠,却又微微有一丝希冀,希望“你”亦能感受到“我”的眷眷情谊。看似平静甚至平淡的景物中却暗暗涌动着诗人起伏跌宕的思绪。

诗歌的第三节颇能体现徐志摩一贯的浪漫瑰丽、开朗明艳的风格。诗人大胆采用借用比喻、想象等手法,看似间接抒情,只是此情愈演愈烈,又与直抒胸臆无异了。

虽然“我”与“你”不在一处,但是“我”愿化作一阵清风,越过距离的阻碍,越过时间的界限,越过一切有形又或无形的束缚,吹到香山,来到“你”的身旁。“我”会唤醒山中的秀松,希望它们的俊逸挺拔能舒缓“你”的精神,开朗“你”的笑靥;“我”愿化为山中浮动的云气,氤氲在“你”的身旁,湿润“你”因病痛而微显暗淡的肌肤,点亮“你”的双眸。

在情感愈发浓烈、愈发外露之时,最后一节紧随其后,巧妙收束,诗人到底刹住了想象的驰骋,理智也慢慢回笼。但“我”又怎忍心掠扰或许已经安眠的“你”?“我”又岂敢搅动已极力平复的心澜?纵使“我”只是一阵难以释形的清风,“我”也只能对着如孩童般的“你”的睡颜落下一枚轻轻巧巧的叹息——唯有窗台上落了一针不起眼的新碧,才能默默地见证“我”曾经来过。

纵观全诗,三、四节最能体现徐志摩变化波折的情感历程:诗人之所以选择“化一阵清风”,也只因清风既能为深藏在心底的人儿吹去病痛,送去安慰,又在于清风无形,不会打扰到“她”的生活。纵使“我”翻山越岭心如擂鼓,到“你”面前也依旧平淡冲和、面色如常。诗歌的第四节化第三节的深情为柔情,款款收住而不显突兀,其蕴而不渲的柔情也更动人心扉,使读者陷入沉默,慢慢体味这别样的动人韵味。

全诗情景交融,精巧雅致,又辅佐徐志摩清丽灵动的想象,更使得诗歌的情感浓烈而节制,含蓄而隽永。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点点柔情业已悉数裹藏在这首小诗之中。

二、巧笔勾勒缱绻情

除却《山中》裹挟着诗人的真情实意,此诗之所以显示出如此张力,也在于诗人灵动而富有技巧的笔触。

首先,不妨着眼于诗人对于典型意象的选取与使用。

不难发现,月与松的意象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一方面皎月是夜的代表,加之秀松又与山景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也在于这两个意象的强烈的抒情效果。

月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代表相思的例子并不鲜见。同样,徐志摩以月的意象寄托思念与牵挂之情,更为含蓄委婉。同时月又有一定的互动性:纵使我们不在一处,但举头极目之处,却是同一轮明月。联系诗歌的第一节“看当头月好”和第二节“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静”,更能直观体现徐志摩所希冀的“互动性”,即“我”牵挂“你”之时,希望“你”亦能想起“我”。而月的意象的这一特性,也使得小诗蕴藏的情感更为醇厚,更值得细细咂摸。

同样,松象征人的感情的坚贞。诗歌的结尾“吹下一针新碧,/掉在你窗前”中的“新碧”则为“松针”,而结尾的节制与收束也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的尊重。

月与松的意象的运用,无疑为此诗增色不少。

其次,诗人高妙的写作技巧则体现在写作手法的运用和对词语的锤炼。

无论是第三节的想象抑或是第四节的比喻,均能体现徐志摩热情明快的个人风格。

同时,诗人对词语的锤炼也使得此诗更为灵动。

第一节中“一片静”的“一片”、“一地松影”的“一地”,以及第四节“一针新碧”的“一针”,这些量词的选用颇有深意。“一片静”体现出万籁俱寂的广阔之感;“一地松影”不仅表现了松树的影影绰绰,也体现出了松影的缠绵交错的姿态;而最后的“一针新碧”则既体现出松针的纤细,又不着痕迹地流露出诗人不愿打扰所念之人的态度。

除却对量词的选用,诗人对形容词的搭配也同样精妙。

如第一节“看当头月好”,一个简简单单的“好”字,使得诗歌附着了口语化的活泼,也使得当头月的皎洁明媚跃然纸上。

诗人形容月夜的静谧也并没有选用华丽的辞藻,而单单以一“静”字(第一节“庭院是一片静”,第二节“有更深的静”)简简单单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最值得称道的是最后一节“吹下一针新碧”中的“新碧”一词的创作与使用。诗人以“新碧”代指松针,不但使得诗歌更为轻巧灵动,还在不经意间描绘了松针的形态。“新碧”为松针平添一抹生机与跃动,而这枚松针“掉在你窗前”也寄托了徐志摩对于林徽因身体康复的深切期盼。

蔬菜定植时,浇穴水不要大水漫灌,要做到“五浇五不浇”,即浇晴不浇阴(晴天浇,阴天不浇)、浇前不浇后(午前浇,午后不浇)、浇小不浇大(浇小水,不大水漫灌)、浇温不浇凉(冬春季水温低,浇水时要先预热,待水温与地温接近时再浇)、浇暗不浇明(浇暗水,不浇明水)。同时,大力推广滴灌、渗灌等新技术。

另外,此诗形式新颖别致,韵律和谐优美,同样值得体味。

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此诗中亦有个性化的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的体现。

《山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秀丽清雅的图画。如诗歌的第一节,夜色深重,唯有庭院洒下几分薄薄月色,在院中写意了几笔横斜的松影。徐志摩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美好的月夜照晚图,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再如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形式整齐匀称,呈现出鲜明的建筑美,于读者具有直观的艺术感。

除此之外,此诗亦做到了韵律的和谐。《山中》每行均为两到三个节拍,节奏舒缓,错落有致。全诗基本为二、四行押韵,且每节自然换韵,旋律流畅柔和,读起来朗朗上口,抒情性很强。

最后,《山中》一诗中抒情对象“你”的出现也为加强其抒情性助了一臂之力。

三、与林徽因《山中》的联系

林徽因的《山中》写于1936年秋,原载于1937年1月29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92期。

值得注意的是,林徽因对于意象的选用十分独到,既能在最大限度上还原意象所构造出的景物的自然度,又能含蓄地抒发个人情感,极具个人特色。“在很多时候是以意象的叠加来冷处理过热的诗情,但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又不拘囿于这种完全交融合一的境地”①。

诗中关于颜色的意象反复出现,尤其以“红”“青”二色为代表。“红叶”“丹红集叶”“红萝”等代指秋天的意象,不仅描绘出了秋天霜叶尽染的姿态,还因其浓烈厚重的色彩,使得走过小石桥的人更显形单影只。在铺天盖地的红叶的映衬下,本就纤细的林徽因愈发渺小无助,却仍旧固执地追逐那抹思念,于不经意间将情感晕染铺开,缓缓倾泻。

同样,代表夏天的“层翠”“青影”与“红叶”等形成季节对比的同时,也使得触景生情的林徽因默默拾起了失落的记忆,想起了记忆中的那片身影。

无论是写景又或是抒情,林徽因都处理得十分自然别致。情景交融的同时,其忧伤纤弱的个人形象也跃然纸上。

除却意象的选用,林徽因的这首《山中》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第二节中“一个人孤独的走路,路更蜿蜒”与第三节中“当时黄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话”两句的对比。

那年夏天的记忆随岁月的流逝逐渐泛黄模糊,与之密语之人也已不在人世。但曾经动人的情话,却如同垂在天边熠熠生辉的星子,在天高云淡的秋夜里,在飒飒凉风的吹拂下,更显清澈。

创作这首同名诗时,徐志摩已离世五年。这首同名的《山中》不但体现了林徽因对于同徐志摩过往的无限回忆,还表达了她对于逝世的友人的沉重悼念。

关于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情感一直众说纷纭,或许“林徽因也曾对徐志摩动过心,但总是出于现实的无奈和思想的局限,始终没有答应接受徐志摩的爱情”②。纵使林徽因与徐志摩未成为一双佳眷,但不妨碍徐志摩写《山中》寄托对林徽因的牵挂,亦不妨碍林徽因作同名诗诉说对徐志摩的悼念。二人的友谊在这两首诗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山中》意境优美、情感真切、创作手法高妙,达到了诗情合一、韵律和谐的境界,为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作中不可忽视的一抹清香。

① 熊延柳:《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第71页。

② 索斌、黄杨:《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感历程及其关系》,《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第2期,第48页。

猜你喜欢
松针一针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医者
松针扫把
吴一针
耙松针
白鹤
松针是另一种时间
医心
偏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