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口述史研究探微

2018-07-13 01:23李飞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名作欣赏 2018年36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创作

⊙李飞[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5]

作家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较为薄弱的环节,对作家研究的忽视是造成文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作家研究领域中,对于一些基本问题学界似乎并没有明确答案,例如作家身份的独特性,作家的角色定位,作家写作的缘由,作家写作的意义和价值等,这些不仅是作家本身所面临的困惑,同时也是研究者需要去面对的问题。此外,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涌现出了一批新型文学创作群体,即网络写手。不论网络写手还是新作家,抑或是传统的文学作家,都将面临上述迷局,对于读者、作家、文艺评论家或构建理论的思想家都非常有必要去思考上述问题。基于以上作家研究的迷惑及空白,笔者认为作家研究最直接的方法和最理想的途径是和作家面对面,共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并同时倾听作家讲述其颇具特色的生命史,最终形成作家口述史。

一、作家研究与口述史

(一)作家研究的现状

作家作为文学作品产生的源头意义被普遍忽略,作家研究也被遗忘在角落。这种忽略和遗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家的困惑和文学的迷失。综观作家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现状堪忧。目前学界对作家研究主要关注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作家创作本身;一方面是文学理论批评。在这两方面固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难点和弱点。例如作家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引导不健全;作家的立场观点难以了解和把握;作家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性;缺少宏观的研究和总体上的把握,缺乏开放意识;对作家研究的面还不够宽;作家研究学者队伍参差不齐,研究具有盲目性,并存在“一窝蜂、一阵风、冷热严重不均”等现象。又如作家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批评领域,但此领域研究并不乐观。文学批评往往更多地关注格式化、套路化的理论术语,并上升到艰深晦涩的层面,反而对作家本身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创作之路等关注不多,对作家口述生命史的关注则更是空白,因此与作家面对面并倾听作家讲述其颇具特色的生命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口述史

1.口述史基本介绍口述史是一种纸质文本,该种文本以探访寻找历史事实为目的,是在采访者与讲述者的访谈录音基础上进行修改而后形成的。口述史是口头讲述的历史,是有声的历史,是存在形式由静态的文字形式变换为有声语言传递的历史,它记录了那些切实参与过历史的亲历者们的生活经历和特殊回忆。口述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并于六七十年代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口述史学的产生以美国历史学家艾伦·内文斯教授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口述史研究室这一事件为标志。从此,口述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口述史学。

现代口述史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其中尤以跨学科性、关注点整体下移等特点为典型。首先,口述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学术研究中,基本涵盖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不仅搜集和保存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历史,而且也影响了这些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唐德刚先生曾提出口述史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事实,他认为“口述历史也可以说是‘口述文学’的概念”。其次,口述史的研究视角整体下移,较多关注下层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命历程。保尔·汤普逊认为“口述史英雄不仅来自赫赫有名的领袖,也可以来自默默无闻的平民;它把历史引入群体,也把群体引入历史,使各阶层的人们建立了联系。同时,口述史也向某些历史的假设和公断发出挑战,对曾经被忽视的实质性群体重新认识”。同时,个人的历史叙述与社会历史呈现的关系需要打通,通过研究普通人的生命历程,将之理解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而反映社会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放大为一个历史的整体,以此作为一个纵向的线索,同时将一个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横向的线索,来牵扯出不同的个人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这样口述史有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作家口述史研究当今世面上的作家口述史著作基本由作家口述访谈、作家口述自传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中国文学史研究在20世纪已引入口述历史方法,如李辉《摇荡的秋千——是是非非说周扬》,贺黎、杨健《无罪流放——66 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郑实、傅光明《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傅光明、郑实《老舍之死口述实录》等。作家口述访谈类较有代表性作品包括傅光明出版的作家口述系列丛书,《生命与创作》和《命运与现实》等,书中收集了多位作家的口述访谈内容,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作家的生命历程与创作心得;王尧连续出版了《莫言王尧对话录》《李锐王尧对话录》《韩少功王尧对话录》《新人文对话录》等;莫言出版的莫言心声系列丛书,包括《莫言对话新录》;王安忆、张新颖的《谈话录(新版)——我的文学人生》等;张英的《文学人生(作家访谈录)》《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沈苇、武红编著的《中国作家访谈录》;林舟著《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贾平凹、走走的《贾平凹谈人生》;王蒙的《王蒙谈话录》;胡野秋的《六零派文学对话录》;张春梅编著的《新疆当代多民族作家访谈录》,这部书首次展示了新疆当代多民族作家的创作心路历程,作者共访谈了包括周涛、买买提明·吾守尔等在内的 16 位各民族作家。作家口述自传类代表性作品有李辉主编的大象人物自述文丛系列丛书,傅光明的《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由季羡林口述、蔡德贵整理的《季羡林口述史》等。上述这些作品兼具文学和史学双重研究价值。

作家通常是什么样的人?作家具备哪些禀赋与特质?作家的口头表述与书面创作有何重要关联?在当今时代作家的特殊身份是什么?成为一名作家的意义与价值何在?以上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或多或少可以在作家口述史作品中找到答案,在很大程度上为作家研究者们带来了动力。

二、作家口述史研究价值

综观学界,人们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及文学理论批评远多于作家这一群体,致使文学领域研究出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当下群星璀璨的文坛上,文学创作相对兴盛,与此同时,文学理论批评也逐渐强壮。对于作家研究也曾出现过短暂的多头并进的可喜局面,但向深度推进,并达到系列化、学术化发展的水平尚有欠缺。基于以上现实问题,加大力度进行作家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此项研究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作为一个活态传承载体,他们很少会用口头叙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创作过程、人生经历等。正因如此,作家口述史研究将为作家研究领域开辟新途径。通过对文学作家进行口述史记录,采用影音、文字记录的方式保留访谈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作为作家研究的备忘录,使作家研究乃至文学史研究从静态向动态转变,由书面向口头转变。

作家口述史研究具有档案留存的功用和文学历史价值。首先,作家口述史研究既为文学史研究和保护积存大量珍贵材料与分析文本,同时也为作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整理作家口述史,可以让读者和研究者更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和生命。另外,通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将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极大丰富文学史研究的文献材料。其次,作家口述史的运用使作家研究的方法克服了从文本到文本研究的缺陷,打破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藩篱,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方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填补了作家研究的空白。同时,作家口述史研究也为读者、研究者和作者之间搭起了桥梁,让读者、研究者全方位地认识作家,了解其生活与创造的甘苦并理解其创作规律。同时,为一些文学爱好者提供可供模仿与借鉴的范本和途径。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作家口述史的研究价值: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作家口述史,在当今“人人都做口述史”的时代,作家口述史的书写事关作家的文化话语权,是作家这种带有文化人标签的群体与普通的人民大众平等、真诚和心灵相通的交流方式;其次,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文学口述史促进了文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借鉴与合作,互融的结果是同时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价值;再次,从观照人类文明的角度思考,记忆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正视,人类发展进程中无论有无文字文明,口述一直存在并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口述所独有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并拥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使其形成了一套不同于文字的记述与回忆的知识传承机制,因此作家口述史的记录应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作家研究途径。

三、作家口述史研究内容

作家口述史以作家这一特殊群体的视角为切入点,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口述史学方法去叙述作家的生命历程,进而解释和理解作家创作作品的内涵,为文学口述史拓宽研究领域带进新的方法论。

在此研究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细致探讨: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笔者将研究眼光投射到辽宁省少数民族作家群体上,力图全面细致地掌握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创作史和生命史。其次,确定研究内容。通过记述作家的口述内容,全面地反映其创作过程、人生历程、创作感悟、作品评述以及他者印象等,将事件、个人、社会联系起来,从特定视角引发人们对作家群体的关注,同时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再次,确定方法。调查过程以口述史为主要研究方法,兼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辅以影像、录音记录等方式进行多元性、综合性、跨学科性的交叉分析论证。

一是作者述说创作历程。通过作家本人口头叙述,获得鲜为人知的事件,进而重新解读作者所创作作品的内涵。首先要先对访谈作家的创作情况做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次,访谈之前要与作家进行多次沟通,让作家熟悉本次研究计划,这样可以使作家对问题进行充分准备,并结合其自身的创作经验进行认真思考。因此,这是能够反映作家真实思想的最佳途径,是作家深思熟虑的结晶,是作家对自己创作经历和文学思想的回顾和总结,具有完整性和权威性。

二是作者的生命历程。对作家进行口述史研究不仅要关注其作品,还要涉及他们的生活史、心态史甚至生命史。因此围绕作者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情感经历等分别按童年、求学、工作、情感婚姻家庭等不同环节来展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显得尤为必要。从文学创作的侧面,包括环境、心理等主客观因素全面了解作家的情况;从叙事角度,真实记录作家的家庭史和创作史。深入细致地勾勒作家创作特色的轮廓,以此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家理论,这种从作家的口头表述中传达出来的关于创作和思想的结论才最有权威性。

三是作家对作品的自评与剖析。通过作家口述作品的创作来源、初衷,以及写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来完善作品评论。作家每一部作品的创作都有其不可替代性,但同时具有关联性。如何挖掘这些特点,可以通过聆听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剖析来完成。在此过程中,作家可能会针对评论界对其某部作品所给出的评价进行自我解说,或肯定或否定,但一定是通过作家口述来完成的。因此,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更能直接体现作家的所思所感。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基本评价与剖析是研究作家的最重要依据,是为读者、评论者拨开迷雾的最佳途径。

四是他者印象。分别从读者、文学评论者、同行、家人等四个方面进行口述史访谈,记录他们与作家的关系,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与感受,挖掘他们与作家之间的故事。通过不同叙述者的立场,来全方位地塑造作家的创作思想,并了解不同层次人群对他们的态度与评价,同时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深层原因。

口述史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多个学术领域,在学科交融之中形成各自的价值诉求,作家口述史首当其冲实现了其史料性、生命性等诸多功用。作家口述史是当代作家研究、作家理论构建乃至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是加强作家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有效尝试。另外,文学作家是一个具有充沛情感的群体,他们在个人人生经历、心态等内容的叙述中会有较多表达,因此作家口述史文本具有强烈的文学创作者的生命性。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只要踏实认真并全面系统地搜集当代作家口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炼作家创作及生命历程的口述历史,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作家的特殊身份,必然会建立健全的作家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振兴文学这片圣土。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创作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创作心得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