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女土司》中的民俗文化

2018-07-13 03:27滕峥李俊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404020
名作欣赏 2018年33期
关键词:酥油茶格萨尔婚俗

⊙滕峥 李俊[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重庆 404020]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藏族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习俗,习俗中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淳朴及豪放的情感,热情奔放的性格。由于藏族所处的独特地域、气候环境及社会历史条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也就独具特色。人们可以通过饮食、人生礼仪、婚姻等方面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最后一个女土司》的作者降边嘉措是一名优秀的藏族作家,曾为达赖喇嘛、十世班禅担任翻译,先后出版《格桑梅朵》《十三世达赖喇嘛》等小说,对《格萨尔》有很深入的研究。《最后一个女土司》的创作与降边嘉措的藏族生活背景密切相关,蓝天白云、雪域高原的生活环境使得降边嘉措的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一、物质民俗体现的独特风情

(一)饮食文化 “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②西藏平均海拔4000多米,这里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因为气候寒冷,藏族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藏族日常生活中的饭食,因农区(含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制作方式各地亦有所不同。从总体上看,藏族传统的日常饮食主要有糌粑、面粉(冬小麦)、肉类和奶制品。糌粑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最后一个女土司》中,当行辕、德钦旺姆、香根活佛一行人流落在玉树时,结古寺的活佛和僧众安排他们住下后,就为他们提供了充饥御寒的糌粑。由于玉树的海拔比甘孜要高很多,位于纯牧区,气候寒冷,糌粑也就成了大家日常生活中的首选食物。这也表现了藏族人朴实的生存状态。藏族的日常饮品第一类是酒,种类有很多,分有藏白酒、青稞酒等。第二类是茶,茶有酥油茶、奶茶、清茶、面茶等。酥油茶作为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历史很久远。时常饮茶可以去油腻、解渴,对于经常食用肉类的人而言,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饮品。喝酥油茶的场景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如:德钦旺姆的婚礼时人们喝着酥油茶,德钦旺姆被扣押起来,佣人鲁姆央措送饭时也一同送了酥油茶。章家麟县长去看望德钦旺姆时,也特意给她打了一壶香浓的酥油茶。当西藏得到和平解放,解放军部队进藏,孔萨家族在招待解放军时,也准备了酥油茶。酥油茶不仅作为当地的吃食被藏民喜欢,也拉近了与宾客的距离。作品中的描写是藏族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映射。

(二)藏区建筑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藏族人民的居所有着自己的特色。他们居住碉房、帐篷或碉楼。因此,在《最后一个女土司》中,我们可以看见帐篷、普通藏式民居、寺庙和碉楼等。其中,女土司德钦旺姆所居住的孔萨官寨是集生活、军事及统治需要于一体的特色藏族建筑。孔萨官寨虎踞龙盘,气势雄伟壮丽,寨子平面呈纵长方形,寨外的东、西、北三面都附建凸出的碉楼,上部作防守瞭望用,下部为厕所。官寨内部有前后两个天井,中有隔墙,形成前后两个院落。三楼有肃穆的经堂,二楼有女土司的卧室、小客厅,最下面是仆人们的住房。每个房间分布明确显示了每层楼的居住地位和作用。在土司统治下,藏区的宗教文化发达,各地都有很多寺庙。在《最后一个女土司》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寺庙,如甘孜寺、大金寺、结古寺等。甘孜寺在甘孜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寺庙的庄严和神圣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二、社会民俗体现的欢乐氛围

(一)节日习俗节日习俗体现出了藏族人民的心理、精神、信仰。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藏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它融入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社会、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同时也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藏族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人们根据高原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习俗,如玩林卡、耍坝子。《最后一个女土司》中提及的耍坝子就是过林卡节。藏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藏语称作藏木林吉桑,意为世界焚香日。据说是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热爱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种美味食品来到林卡,搭起帐篷,唱歌跳舞,尽情享受大自然。

(二)婚俗文化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最瑰丽多彩、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婚俗文化通常打上了当地历史、道德、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烙印,代表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认可或是否定的立场和态度。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西藏各民族的婚俗文化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在新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大潮中,传统的婚俗文化正发生着改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在西藏的婚俗里,除了一夫一妻制以外,还有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婚俗。一妻多夫家庭绝大多数都是兄弟共妻形式,其中最普遍的是两兄弟共妻。因为在西藏,家族的财产分给子女时是按人头划分的,许多家庭为了巩固自己的财产或地位,就会出现兄弟共妻。《最后一个女土司》中,岗噶白玛就是由两兄弟共娶的。岗噶白玛是女土司德钦旺姆奶奶央金堪珠土司的女佣人,因为勤恳、忠心,服侍过孔萨家三代人,央金堪珠土司做主把岗噶白玛嫁给了孔萨土司家的小头人阿敦当松。由于阿敦当松和兄弟巴拉达堆父母早逝,兄弟俩又不愿意分家,按照当地习俗,两人就共同娶了岗噶白玛。还有些地方会有招婿的习俗,这些独特的婚俗都受到了经济或政治制度的影响。

三、精神民俗体现的雪域信仰

“精神民俗主要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社会民众中自发产生的有关神灵崇拜的观念、行为、禁忌、仪式等信仰习俗,也即人们所说的民间信仰。”③面对自然灾害或者所处的生存困境,人们想借助一种力量来庇护自己、帮助自己,所以人们会把这种心灵的依托寄托在神灵身上。

(一)煨桑祭神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通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是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煨桑是用松柏枝焚起的烟雾,藏族人民用来祭天地诸神。在藏族地区,每逢藏历新年、初一、十五等吉祥的日子,人们起来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寺院煨桑而升起的桑烟也是源源不断。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会使普通人和山神感到舒适和愉快。因此,信徒们会煨桑祈福,希望神灵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满足人们的祈愿。煨桑的“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煨桑时除了点燃有香味的干柏枝外,还有糌粑、茶叶、清水等食品,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据说,神灵不食人间烟火,只要闻到桑烟之味才会赴宴。所以僧俗民众到寺院、山顶去煨桑祭神,其实也是给自己一种精神解脱。《最后一个女土司》中众人都在忧愁、困惑时煨桑祈福,或是祈愿得到解答,或是祈愿得到解脱。当德钦旺姆与益西多吉在玉隆神湖旁游玩时,曾煨桑祭湖,默默祈祷,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德钦旺姆被迫流落异乡时,看见“整个山上没有森林,一片荒凉,回望走过来的路,玉树大草原辽阔无际,山与山相连,莽莽苍苍”④。眼前空旷的景色使得女土司感到迷茫而忧伤,于是她登上巴颜喀拉山,煨桑祭神,祈求得到一丝慰藉。

(二)神话传说《最后一个女土司》中多次提及《格萨尔》的神话故事。《格萨尔》也名为《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流传很广。史诗内容丰富,在美学、学术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相传很久以前,天灾人祸不断,妖魔鬼怪横行,百姓惨遭不幸,深受其害。心地善良的观世音菩萨为了帮助众生走出困境,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非凡的能力,把他塑造成神、龙、念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凭借自身的能力和诸天神的帮助,将害人的妖魔鬼怪杀死了。《格萨尔王传》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他们需要一个英雄来拯救他们。在人们的各种期待中创作出来的格萨尔英雄形象,是人们意志的体现。格萨尔也对当地民众、民间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些民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它的内容表现了人们的生活与心理及广阔的社会风貌。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文化有助于我们获得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获得审美和艺术的享受,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 陈立明:《西藏民俗文化论》,《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③ 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④ 降边加措:《最后一个女土司》,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酥油茶格萨尔婚俗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记忆之谜
藏区酥油茶飘香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飘香的藏区酥油茶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
如何从藏区饮品酥油茶中检验出三唑仑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