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操作:从“迷恋浮浅”到“追求实质”

2018-07-14 10:22陈晓燕
新课程·小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动手操作有效策略

陈晓燕

摘 要:动手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透视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探索动手操作的有效途径,从而让“动手操作”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的有效学习方式。

关键词:动手操作;数学思考;有效策略

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对实物、表格、图形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的活动,它有效地引导学生借助操作活动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透视课堂教学现象

现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根据情境导出算式48÷2,教师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算理。一部分学生没带小棒,一部分没按教师要求把小棒10根10根捆起来,结果对48÷2的笔算除法算理一无所获,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反思:教师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破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让学生快乐体验,自主探究,这一思路很好。但事先没有把学具准备好,最终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失败。

现象二:“物体的分类”教学,教师准备了很多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机器人),问:“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又出示抽屉里的物体:摸一摸,猜一猜。学生争先恐后上台,不断高喊:铅笔盒、乒乓球……教室里闹成一团,老师望着学生,不知怎样控制场面。

反思:教师准备了很多学具,充分让学生操作。可是,“摸物体”的目的是什么呢?因此,操作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活动的要求,忽略了目的与要求,只会使学生感到茫然或盲目。

二、探寻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學课堂中,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动手操作教学更有效呢?

1.把握时机、动手操作,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这就需要老师把握好操作的时机,示范性地给予引导。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师问:“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生1:“数格子的方法。”生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不错,咱们来验证一下好吗?”师因势利导,及时抓住生成资源,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多好的想法呀!教师利用生成资源,及时把握时机,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来源,同时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性操作在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得比较多,操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手的经历、口的参与、脑的思索,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四年级《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老师提问: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摆放小棒。在摆放过程中记录小棒的长度,对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都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在师生共同探索下,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学生在自己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了一个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维发展的能力。

3.提供材料、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和形的,选择操作材料的标准,是看操作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活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时,必须准备好活动材料,力求简明、有针对性,切实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如:学习“平方厘米”,通过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①直观认识,初步感知——多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②提供素材,加深记忆——1平方厘米相当于大拇指指甲盖的大小;③寻找原型,观察比照——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④尝试再现,建立表象——自己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比一比;⑤多层练习,初步运用——估一估电话卡的面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操作材料,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再抽象概括,有效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清晰表象。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留下了“思维的轨迹”,也为老师调控课堂教学提供了“感性材料”,同时,在建立概念时,还要注意充分挖掘这些环节的内涵。

三、反思课堂教学,引发思考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操作活动在课堂里生机勃勃。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动手操作,更要注重适当引导,在动中学、做中思,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伍同平.动手操作培养兴趣一例[J].江西教育,2006(24).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动手操作有效策略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