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茧质量发展状况

2018-07-17 11:26李小华杨成卫胡原平陈杰
四川蚕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茧丝桑蚕蚕茧

李小华 杨成卫,2  胡原平 陈杰

(1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四川 成都 610015;2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3 凉山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四川 凉山 615000)

2013-2017年5年间,四川省蚕桑茧丝行业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狠抓现代蚕桑产业质量提升,夯实蚕桑实体经济,强化创新驱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量质齐升的可喜局面。全省桑园面积由12万hm2增长至13万hm2,5年内增长8.33%;蚕茧产量由7.6T吨增长至8.1万T,5年内增长6.58%;桑蚕茧质量呈现上升态势,由4.3A3360Ⅱ提升至4.5A3467Ⅱ。

2013-2017年,四川省蚕桑产业一是呈现出集聚化发展态势。桑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成片桑园已占全省投产桑园面积的80%以上;宁南、高县、涪城等20个蚕桑重点县蚕茧产量已占全省蚕茧产量的70%以上。二是新业态涌现,效益突出。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发展,产品深加工、旅游新业态快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值37.24亿元,超过了养蚕产茧32.76亿元的收入。三是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全省11501个贫困村中698个贫困村将蚕桑作为脱贫主导产业,通过“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模式,已有468个贫困村通过栽桑养蚕,摘去了贫困村的帽子[1]。

2013-2017年,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依法组织中国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成都实验室、凉山实验室和南充实验室对我省凉山、绵阳、南充、资阳等市州生产的蚕茧开展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共检验桑蚕干茧4710批次,合干茧52697.37t,涉及雄蚕、7532×781等十多对蚕品种。

1 干茧质量状况

1.1 综合质量情况

5年来,四川省桑蚕茧产量基本占全国的15%左右,综合质量持平并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实现了五连增,由2013年4.3A3360Ⅱ增长至2017年的4.5A3467Ⅱ。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综合质量发展情况见表1、图1。

表1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图1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综合质量图

综合质量持续提升的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方格蔟具的推广使用,有利于控制上蔟密度,减少双宫、黄斑、柴印等下茧,提高桑蚕茧品质。另一方面是部分地区采用桑蚕新品种,桑蚕茧产量和质量高,品质优异。

1.2 蔟具情况

随着生丝价格的稳步升高,品质在价格中的差异显现并逐步扩大,企业更加重视品质,积极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方格蔟具使用和按质论价的计价方式,蚕茧的化蛹率、茧形和茧色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表又可以看出,优良蔟具的使用是提高桑蚕茧品质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

2013年至2017年不同蔟具综合质量见表2、图2。

表2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不同蔟具综合质量表

图2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不同蔟具综合质量图

1.3 品种情况

近年来,四川省主要使用7532×781、菁松×皓月、871×872、川山×蜀水、夏芳×秋白等家蚕品种。2014年至2017年间,雄蚕、菁松×皓月、7532×781品种综合质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雄蚕以5.8A4393Ⅱ的综合质量长期居第一,其出丝率高、丝质优的特点十分突出,养殖雄蚕是提高茧丝品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新品种推广呈现提高态势,雄蚕和芳绣×白春、川山×蜀水等优质品种推广使用比例逐步提高,其中川山×蜀水经过品种改良,其综合质量已由3.7A3462Ⅲ提升至4.6A3671Ⅲ,其质量提升效果非常显著。而两广2号的品质却呈现下跌趋势,由4.8A3155Ⅱ跌至4.2A3162Ⅲ,建议品种繁育机构根据蚕品种特性,注重其品系更新和种性保持。

2014-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主要品种综合质量见表3。

表3 2014-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主要品种综合质量表

1.4 地域情况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茧质量前三的市州基本为凉山州、绵阳市和资阳市。2017年三市州综合质量分别为:凉山州4.8A3978Ⅱ、绵阳市4.9A3778Ⅲ和资阳市4.5A3360Ⅲ,其详细指标见表4。

表4 2017年四川省部分市州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凉山州实施持续稳定的蚕桑茧丝产业发展政策,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在融合发展上求突破,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蚕桑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成功打造出了三个省级现代农业(蚕桑)重点县,“中国茧丝之都”、“中国蚕桑之乡”、“中国果桑之乡”先后落户凉山州,“凉山桑蚕茧”在全省茧丝行业中率先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

2017年四川省桑蚕茧质量前三的区县分别为绵阳市涪城区5.3A4089Ⅲ、凉山州宁南县4.8A3978Ⅱ和凉山州会东县4.7A3979Ⅱ,其详细指标见表5。

表5 2017年四川省部分区县桑蚕干茧综合质量表

位于川中北产业带的绵阳市涪城区通过流转土地建设现代蚕业基地,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多元拓展,打造了现代蚕业发展的“涪城模式”,“涪城蚕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农民增收1.35亿元[4]。

1.5 主要指标趋势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茧清洁洁净等级、毛茧出丝率等分项指标发展趋势均在曲折中稳步上升,季节气候因素在养蚕中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呈现减弱趋势。通过选择合适的蚕品种、加强上蔟期间的温湿度调节、使用优良的蔟具以及加强病虫害防治等可以明显提高蚕茧品质。

2013-2017年春、夏和秋茧季的桑蚕干茧主要指标见表6,其趋势图见图3、图4、图5、图6和图7。

表6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主要指标表

图3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清洁洁净等级指标趋势图

图4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毛茧出丝率指标趋势图

图5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解舒丝长指标趋势图

图6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万米吊糙指标趋势图

图7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茧丝长指标趋势图

1.6 主要指标分布

1.6.1清洁洁净等级分段分析。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清洁洁净指标主要分布在4A级和5A级,4A和5A等级占比90%左右。其中5A等级占比先升后降,在2015年达最高,占比达71.46%,后回落至2017年44.07%。虽然6A等级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由于占比小,导致高等级的5A和6A总和与5A趋势一致。3A及以下等级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清洁洁净指标总体呈现缓慢上升态势,等级分化逐渐缩小,高等级占比逐步上升。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清洁洁净指标分段情况见表7、图8。

1.6.2毛茧出丝率分段分析。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毛茧出丝率指标主要分布在24%至41%,在此区间分布逐渐上升,但呈现出两个波峰,第一个波峰出现在28%-32%,第二个波峰出现在35%-38%。由于四川省南部在云贵高原边缘,中北部地区在四川盆地内部,气候差异显著,导致蚕茧质量总体上呈现南部质量高,北部质量低的特点,且差异显著,故出现两个毛茧出丝率波峰。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毛茧出丝率指标分段情况见表8、图9。

表7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清洁洁净指标分布表 (单位:%)

图8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清洁洁净指标分布图

年份24以下24-2828-3232-3535-3838以上2013年10.0612.9519.198.6222.9326.252014年9.9514.6113.5811.0827.0523.742015年8.519.7919.2414.3628.8719.232016年11.9915.108.9212.3824.7026.912017年16.286.0013.1511.9924.2228.36

图9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毛茧出丝率指标分布图

1.6.3解舒丝长分段分析。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毛茧出丝率指标主要650m-800m的ZC型号,占比30%以上,2016年达40.32%。ZC型号(350m-800m)范围内的比重最高,占比74%-89%;TC型号(800m及以上)范围内的比重次之,占比10%-25%,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TD型号(350m及以下)范围内的比重最低,占比1%-5%,且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出四川省桑蚕干茧毛茧出丝率在稳步提升。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毛茧出丝率指标分段情况见表9、图10。

表9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解舒丝长指标分布表 单位(%)

图10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解舒丝长指标分布图

1.6.4万米吊糙分段分析。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万米吊糙指标主要集中在Ⅱ型(2次-4次),占比50%以上,其次在Ⅲ型(4次-6次),占比30%左右。Ⅰ型(0次-2次)占比呈现上升态势,2017年达到4.66%。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万米吊糙指标分段情况见表10、图11。

表10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万米吊糙指标分布表 单位(%)

图11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万米吊糙指标分布图

1.6.5茧丝长分段分析。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茧丝长指标主要900m-1000m,占比30%左右,其次分布在800m-900m和1000m-1100m阶段,占比为20%左右,总体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茧丝长指标分段情况见表11、图12。

表11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茧丝长指标分布表 单位(%)

图12 2013-2017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茧丝长指标分布图

2 蚕茧质量提升建议

四川桑蚕产业经过曲折发展,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以“精准扶贫”战略为契机,推进了桑蚕产业发展步伐,挖掘了桑蚕产业资源优势,促进了桑蚕产业转型发展,但还没有形成百舸争流的全方位突破发展局面,标准化建设滞后,粗放式管理及技术人才的缺乏等现象仍大量存在,如何促进蚕桑全产业链的协调共进发展,挖掘优势产区发展潜力,利用科技创新,加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和种养农户等方面仍需努力,通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手质量提升措施,探索出一条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新型发展之路。

2.1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规范产业发展

地方政府应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将桑蚕产业发展融入地方农业发展之中,制定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种植、养殖和加工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科技为支撑,培育多环节、多种类的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制定标准规程,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提供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统一流转成片集中发展的种养业,促进桑蚕生产提质增效[5]。其中,凉山州宁南县政府通过覆盖县乡村组的技术服务网络,依据《宁南县桑蚕茧综合标准》等标准体系,探索特色的“6215”标准套种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使得桑蚕产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6-7]。

2.2 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坚持创新发展

生产企业应发挥质量主体作用,积极流转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率,促使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机具、桑园、蚕棚等生产物资的投入,推行省力化养殖;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完善技术服务措施,积极破解种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积极探索使用推广桑树和桑蚕新品种,利用高品质产品打造农产品地理保护品牌;坚定落实优质优价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坚持质量惠民,共享质量成果。其中,某企业在省定贫困村水口寺村建立商品小蚕农场,流转土地作为小蚕专用桑园,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使用芳绣×白春等蚕桑新品种,将贫困村变成蚕桑特色村[8]。

2.3 充分激发农户内生动力,促进质量提升

桑蚕种养户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工匠精神保证质量和信誉,把产品和服务做细,主动学习在栽桑养蚕等方面知识,配合使用新品种和新技术,采用方格蔟等优良蔟具,积极提高蚕茧质量,创造更大经济效益,争取成为发展典型,成为茧农身边的榜样。其中,宁南县碧窝村张连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全力探索养蚕专业化、规模化致富道路,从最初养蚕0.5张到200张,实现年收入40万元,同时还承担全村业务培训任务,手把手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带动碧窝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更有6户蚕农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其蚕桑养殖家庭农场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并于201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一面旗帜[9]。

在市场行情日益向好的大背景下,四川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具备了转型发展优势,应着力构建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紧抓质量创新发展的质量工作大格局,着力打造品质四川,建设西部质量高地,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奠定质量基础。

猜你喜欢
茧丝桑蚕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