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檀鼓的溯源及流变

2018-07-18 14:48刘召禄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名作欣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喇叭大唐西域

⊙刘召禄[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

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一篇名为《龙鼓传说》的故事,原文记载为:“以此大鼓悬城东南。若有寇至,鼓先声震。”唐代段成式所编著的《酉阳杂俎》一书中,也记载了《旃檀鼓》这一故事,原文为:“发书,言大鼓悬城东南,寇至,鼓当自鸣,后寇至,鼓辄自鸣。”令人惊奇的是,在《一千零一夜》中,有一篇名为《乌木马》的故事中,出现的铜喇叭,竟然与《旃檀鼓》《龙鼓传说》中出现的旃檀鼓有着类似的作用,而且描写的手法也是十分相似。汉译纳训版本的《乌木马》中记载:“把它放在城门的下面,可以像卫兵一样保卫自己的国家。因为一旦有敌人来犯,攻到城门时,这个喇叭就会发出号声。”三段不同的文字出自三部不同的文学作品,但都写了军事中常用的鼓角之类的器物,而且描写的方式与器物的功能是如出一辙,而自古以来中国便与西亚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与经济交流,因此三者之间必存在着一些微妙的联系。

一、旃檀鼓之溯源

据史书记载,《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酉阳杂俎》成书于8世纪,玄奘与段成式都是唐朝人,也就是说段成式借鉴了玄奘的《龙鼓传说》故事,并且删减了部分情节,写成了《旃檀鼓》,可见,旃檀鼓并不是中国本土就有的东西,而是从异域借鉴来的。鼓本身就不是中国的传统乐器,“钟、磬、琴、瑟”在中国古代乐器中占有原始的地位,中国的很多鼓都是从周边民族传进来的,例如唐玄宗喜爱的羯鼓就是由印度、西亚等地区传入。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称所在的国家作“瞿撒旦那国”,也就是于阗国的旧称,即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于阗国建国于公元前236年,自西汉时期就成为西域都护,归属汉朝,640年,于阗国成为唐朝的“安西四镇”之一,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此,于阗自古就与中原地区有着频繁的文化与经济交流。

做旃檀鼓的材料叫做檀香木,也叫白檀,是一种有着特殊香气的树木,梵语中称为“旃檀那”,是佛教的圣物,一般用旃檀木制作佛像或者法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以身上涂抹旃檀香表现了人们对于佛的虔诚之心,同时也表现了西域信佛地区对旃檀的喜爱。据旃檀树的生长习性,其喜爱生长在雨水较丰沛的地区,例如印度、马来西亚,而根据于阗国的气候特征,《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太半,壤土狭隘”,可见于阗国气候干旱,荒漠千里,旃檀树在此地区是无法生长的,也就是说,于阗国的旃檀并非本国的产物,也是外传而来。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瞿萨旦那国的建国传说记载“王甚骁武,敬重佛法”,“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袭。语异诸国,崇尚佛法”,可见于阗在建国时就已经将佛教作为立国之法,而对佛教的研习,正是来自于阗国南部的南亚次大陆古印度地区,古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在唐朝以前被称为天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音译了天竺的名字,始称“印度”,而建国传说中建立于阗国的“无忧王”因愤怒而驱逐出境的豪族,自称“毗沙门天之作胤也”,因此,于阗国是沿袭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以及政治体制后得以建立的,与印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旃檀鼓”这一器物,不管是文化上,还是取材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佛教圣物,遗憾的是,由于不懂梵文且接触的印度佛教文献较少,无法从中找到旃檀鼓的最初源头所在。

至于佛教法器为何与战争联系到一起,而成为预警战争的工具,这自然与于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情有关。于阗国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周边其他国家出入西域与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东汉时期,于阗国就多次与莎车等周边国家发生战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战事不断,而在战争中,击鼓预警就成了紧急备战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龙鼓传说》中,龙女得到夫君之后就赠送给瞿萨旦那国一只旃檀大鼓,具有提前预警的功能,这体现了于阗人对于战争的一种惧怕,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外敌入侵时,获得提前准备赢得战争胜利的一种美好期望。

鼓在战争中,一直都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一来,鼓作为振奋士气的重要工具,“鼓舞”一词便与“鼓”有很大联系,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述,表现了鼓声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在《诗经·邶风·击鼓》中,也说道“伐鼓渊渊,振旅阗阗”,可见鼓在军事中的作用;二来,鼓声有预警的作用,在看到敌军来犯时,击鼓预警可以迅速集结军队,使得国家利益的损害降低到最小。但是,由于人的视力有限,等到烽火台的鼓手望到敌军来犯时,差不多已经是兵临城下的境况,于是就有了自动预警的旃檀鼓的假想,如此便解决了提前预警的问题。

二、旃檀鼓之流变

在《乌木马》中出现的铜喇叭,与旃檀鼓有异曲同工之妙。喇叭与中国的号角相似,号角在战争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有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正是鼓与角的结合,所以在故事中出现的铜喇叭,和旃檀鼓同属预警工具,且在两部文献中用了几乎相同的描写手法,这可能就涉及文化交流的问题。

《一千零一夜》故事集于公元八、九世纪出现手抄本,明显晚于《大唐西域记》的成书时间,但是《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产生却不一定是八、九世纪,可能早在几世纪之前就已经产生并流传,只是通过口述的形式,没有形成文字记载。因此,到底是铜喇叭影响了旃檀鼓,还是反之,无法定论,但东亚与西亚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必定使得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互相影响的关系。

三、旃檀鼓流变原因

关于东亚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一般分为两条途径,一条是由东亚地区派人前往西亚地区,另一条则反之。第一条途径中,中国史书有大量的史实记载,如《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东汉时期,甘英等人到达伊朗、伊拉克等地;唐朝时期,大批丝绸商人前往西域地区销售丝绸,这些出于经济利益的交流,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碰撞。另一条途径就是西域地区的人们到中国来,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记载:“边裔诸国率以子弟入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不一而足”,“降人入居长安者乃近万家”。可见唐贞观时期,大批西域人入住长安,或因战乱降服,或因经济贸易,总之,双方的文化交流在此时期十分鼎盛。另据《旧唐书》记载,651到798年,大约一百五年间,阿拉伯使节来唐有三十九次,可见西亚地区商人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也很多,正是在这一时期,《大唐西域记》《酉阳杂俎》等书籍已经相继编纂完成,所以旃檀鼓的故事模式影响到铜喇叭故事的创作是极有可能的。从如今的宗教信仰看来,西域地区的各个国家自古就保留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而且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存在相同之处,如《一千零一夜》中的《乌木马》与《维吾尔族故事集》中的《木马》故事内容、结构以至于各处细节都十分相似,可见,于阗以及周边的国家,成为中原地区与西亚地区国家交流的中转站,也成为东西亚文化的纽带。在古代西域的文化交流中,有大量阿拉伯人、栗特人游走于东西亚各个国家之间,不仅带去了别国的物产,同时也带去了许多的异域文化。

在两条途径中,又分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上文提到的由中国出发或西亚地区出发的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由南亚次大陆古印度和西亚地区之间的交流之路。由于旃檀鼓正是产生于古印度地区,而且古印度、古波斯同属印欧语系,两地的文化交流也是十分频繁的 ,如古印度的梵文故事集《五卷书》,在6世纪被翻译成古波斯的巴列维语,并于8世纪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传播到诸多阿拉伯国家,直接影响了故事集《卡里莱与迪木乃》以及《一千零一夜》的形成,但是《五卷书》中并没有类似铜喇叭的故事,也就排除了旃檀鼓出自《五卷书》的可能性。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宗教问题是,阿拉伯地区信奉伊斯兰教,而古印度地区信奉佛教,由于宗教的不同,在文化交流中,阿拉伯人对佛教并不感兴趣,而旃檀鼓正是佛教的圣物,因此在学习借鉴印度文化时,阿拉伯人有意避开了与自身宗教不相同的宗教隔阂,转而将一些民间故事集,例如将《五卷书》中的传奇故事吸收进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当然,并不是说《五卷书》中没有佛教故事,只是《五卷书》中的故事更加具有市井气息,不同于佛典中的轮回故事和说教,使得阿拉伯人更容易接受,因此佛典中的故事,例如《龙鼓传奇》,就这么被忽略掉。

由于文化交流的多途径性,旃檀鼓、铜喇叭之间谁是第一影响源头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正因为文化的交流,才使得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了相似的文化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融入本民族的思想与民俗,将外来的故事成为自己民族的经典故事,这不仅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更是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繁荣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展现,也是文化创造力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段成式著,许逸民校.酉阳杂俎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纳训.一千零一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4]季羡林译著.五卷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猜你喜欢
喇叭大唐西域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寻迹大唐
喇叭盗窃案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喇叭盗窃案
祖逖闻鸡起舞
你挚爱的喇叭Clothing已上线
遭遇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