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2018-07-18 12:56聂静怡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教学策略

聂静怡

摘 要:伴随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的飞跃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的创新成果给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的课堂角色与地位带来了巨大改变。面对这种形势,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理性选择恰切的教育技术并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与手段,进一步拓展延伸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等,都将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48-0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成熟运行,已经给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的日臻精进有效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并对人类生产、生活等各领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当然也同样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始于2011年的MOOC教育模式,目前通过受众最广的互联网媒介席卷着全球[1],被大众所获悉、关注、分享,并引发全球教育界的纷纷借鉴效仿。与以往的网络课程如品牌课程、视频公开课程等相比,MOOC作为教育技术创新的代表性成果,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开放性、可交互性、可控性、便捷性、个性化、可移动化、社交性强等特点,其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有效实现“因材施教”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优势与潜能[2]。因此,教育技术的创新成果将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相融合,针对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规模大、教育任务重,且长期存在着被广为关注的教育有失公平、城乡间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

一、教育技术创新带来的改变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再受到挑战,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多媒体、多渠道的全方位、即时信息的包围,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一)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互联网与网络教学的广泛运用,改变了教师原先的“知识传递者”的权威角色,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有条件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师生(生生)互动的组织、探究性学习的引导以及学生整体学习的设计规划中,更加突出了教师的“育人”功能。真正使教师从注重“如何教”转化为注重引导学生的“如何学”,教师可利用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对知识深入理解、对知识间的相互承接与整体进度的把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准确地把握,选择教育资源、恰切的教学策略、教育技术并进行有效组织,最终变为可在线呈现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互联网技术所捕捉到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分析学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个别指导,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在此过程中,实现从注重“教学结果”的评价转化为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并能及时对学习主动性差、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警示和指导。

教育技术的创新成果也体现在日常的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中。优质的网络教学课程在被共享于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乃至全球不同领域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区域间、国际间优质教师资源的有向流动,优质师资逐渐向优质学校、优质教育机构聚拢[3]。教师群体也在教育市场中自行被划分为所谓的“明星教师”和辅导型教师,“明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平台,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巨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分享,使整体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辅导型教师也可能因此遭遇职业心理的冲击,对职业发展造成束缚和制约。

(二)学生角色的自觉转变

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通过制定学习规划、选择课程、在线测试与自我评价、小组讨论、自主探索等环节,增强学生自身认知、技能、规划能力、学习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和谐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化,使个性化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在班级授课制中成为可能。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学生,如何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吸引学生,选择与教学内容相恰切的教学策略、教学技术与方法来有效组织教学资源,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更适于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使学生在上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应知应会的要点,并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得以应用,在课堂讨论中能够将知识点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网络学习更多的是引发学生的拓展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找、筛选、汇总信息,不但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筛选和处理信息资源的科研能力也同样得到了锻炼。而对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而言,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有选择地学习与培训,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有利于不同阶段学习的规划与过渡,从整体上将认知规律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职业发展规律更好地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锻炼、提升青少年的核心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

(三)课堂多元化功能的发挥

传统的课堂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时空范围内,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单项教学活动的场所,而以网络技术和社交媒体支持的全新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延伸至任何有网络支持的地方,能够满足不同群体随时随地开放性学习的需要,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技术支持。根据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所指出的,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命性影响,而传统课堂与教育技术创新结果的有机结合将成为目前我国教育创新道路上的必要探索与过渡[5]。现阶段的“课堂”,边界逐渐模糊,成为真正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的“课堂”,不仅要完成教与学的本职活动,还要能够逐步满足学生不断发现、成长、发展、拓展、回炉、再提升等的需要,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网络开放课程的延伸,为均衡国际间、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同时以此为契机,我国的文化宣传渠道得到了拓展,特有的传统、经典、文化经过精心打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球目光,更进一步促进了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开展。

二、教育技术创新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育技术创新的应用领域多态化

教育技术创新以往更多的是为知识型的理论教学服务,为实训、实践教学提供示范等,而鲜见将其运用到由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中,以案例教学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有机融合[6]。或以更为直观化的形象运用于道德伦理、职业规范的宣讲中,增强直觀体验;或鉴于网络教学的特点与优势,更适宜在跨境合作办学中进一步地推广与应用,有利于学生尽早熟悉语言环境和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的方式;或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中,灵活师资培训方式,提高教学效能;此外,还可及时监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及早警示;有助于转变教学效果评价为教学过程评价,满足教师互评、师生互评的需要,将教学评价工作常态化;不断设计开发新课程,增强资源的应用和互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等。

可见,教育技术创新的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领域,同样也能广泛应用于科研、管理、教学服务等其他领域。因此,掌握并不断更新教育技术理念与水平,提升教学服务手段,不仅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生存技能,也是教育管理者必备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解与支持,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地为学生提供课程咨询与向导。

(二)教育技术创新的应用理性化

教育技术的最新创新成果往往源于那些在科学信息技术方面极具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在效仿与应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在客观分析我国现阶段学习者、专业学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特点的基础上,理性选择适当的教育技术、教学策略与手段,实现学习者、学习、教育技术、学习评价、未来发展于一体的整体性设计。

如在以知识型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中,可广泛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学生“学”的环节前置,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互动性课堂进行讨论与引导,有效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和学习效果。但对于以实践性为主的教学则不适宜采用此方式,教师的演示、指导与学生的观察、操作需要紧密结合,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更为擅长的方式。另外,一些“隐性知识、情感传递、文化浸润”的内容都是网络教学不能有效实现的,还需要在不断的互动体验中去感知、去领会、去实践。

(三)教育技术创新中人的发展化

教育技术创新中的人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这个过程或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无论教育技术如何极速创新,人始终是教育活动的中心,网络教学所提供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7]。如何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更有效地利用开放式的教育资源,这是现阶段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现有师资培养的主流模式是在标准师范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之所长,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入职后的学校教师培训等环节,围绕“优秀教师”标准来培养的,导致教学缺乏个性与特色,缺乏个人风格与魅力。师资的同质化必将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育成果造成影响,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课堂不再需要同质化师资的重复性教学,而是更需要个性化鲜明、散发个人魅力的“明星教师”,仅停留在具备专业知识、以简单教学为生存技能的教师已经不再被课堂、学生所需要,拥有对于信息知识线索的获取、提供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智慧才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储备的重要战略转向。教师要具备信息线索提供的能力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对本专业学科前沿发展的把握,而教育实践智慧的养成,需要在不断的“理论—实践—反思”的循环中获得,教学反思是关键核心。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同样适用于师资培训过程,尝试将教育学、教学心理学、教育技术、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教育理论教学与专家讲座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使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自修。同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演示和模拟教学等方式,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密切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试讲等互动方式,在不断地实景训练与教学反思中有效提升教学水平,磨炼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以往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关注于知识点的呈现、案例的选取、知识链间的截取与衔接,以及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而一门制作精良的网络课程,从教学基本素材的选择,如图片、视频、音频、PPT及各种课件,到各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视频短片,再到成套成熟的网络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都需要专项的资金支持、大型专业教学设备和制作团队的支撑。

目前,微课的推广逐渐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知识点精练的特点,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出所要传递的知识要点,符合现阶段人们快速阅读和现代人身心发展的需要[8]。由于微课的受众者众多,因此被广泛用于教育、培训、文化传播与宣传等不同领域,观看者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点燃学习者的热情,以引发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动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为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带来了全新的载体和方式,有效扩大了传播的路径和范围。

(四)教育技术创新需要教育理念的包容性

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传媒为载体的教育技术创新,引发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教师的权威、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现代学校教育理念应对多元文化、多元信息、多元渠道抱有包容的心态,紧密联系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将教育技术的创新成果植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特别是在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积极吸纳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平台和教育服务团队,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掌握在学习者的手中,现代学校应转变观念,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为其进行整体、长远的规划,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的学习项目。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如知识拓展型学习、职业技能型学习、兴趣特长型学习和社会实践型学习等,并以此为契机,改革现有的管理制度与课程设置,试行学分制转换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结构,使不同教育阶段的知识要素能够有序排列、相互承接、并不断深入,搭建起不同教育类型、教育阶段之间的有机衔接[9],为终身教育提供可能。特别是对于一些职业技能型学习,学习者可以在完成自主学习后,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有利于学习者兴趣的养成、职业发展的定向和知识的迁移。

三、结语

在全球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规模在线网络教学可以填补传统课堂教学在诸如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尊重学生个性、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所不具备的良好特征和体验,并由此衍生出全新的教学思路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服务范围与质量产生着深刻影响。教育技术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教育服务辐射的范围以及终身教育理念,为全世界人类知识、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发挥着重要的力量。

这场全球性的学习革命,既是教育生态环境的变

革,也是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强化内涵式发展的现实抉择。但由于我国教育的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方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传统学习模式以及教育现状中的现实问题等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应充分考虑我国教育的特点与实际情况,理性对待教育技术创新成果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教学内容与特点,理性选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成果于教育实践中,整体设计不同教育阶段、教育类型中教育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淑玲.我国大学慕课教学策略之研究[J].高教探索,2015,(4).

[2]郭文革,陈丽,陈庚.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从 MOOC谈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

[3]杨继秀.基于MOOC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

[4]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

[5]卓进,蔡春.混合教育趋势下的未来教师——慕课时代的教师分流、转型与教师教育思考[J].高教探索,2015,(4).

[6]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N].光明日报,2013-08-21.

[7]朱方来.中德高职实践教学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5,(3).

[8]祝士明.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1).

[9]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3-28.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