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工程”中校政企协同培养人才新模式的探索

2018-07-18 12:56王宏宇袁晓明刘会霞
关键词:培养模式

王宏宇 袁晓明 刘会霞

摘 要:文章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态度不积极”等问题,将具有人才供需侧特质的区域产业集群基层政府引入到校企联合培养中,提出了“高校积极主导、政府充分融入、企业深度联合”的校政企协同培养人才新模式。在阐述这一新模式提出背景及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文章从协同培养组织与运行机构的功能定位、开放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内外并举质量评价机制的完善等

三个方面对这一新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培养模式;工程人才;校政企协同;区域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68-03

高等院校工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1]。我国作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正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尤其是其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需要更加紧密地贴近工程实际、更加强化校企双轮驱动深度联合培养、更加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回归工程视野下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然而,在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遇到了“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态度不积极”等现实阻力[2],而且还出现了“工科教育理科化”(即认为工程教育在校期间仅需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狭隘化”(即认为实践教育仅仅是工程技能培养)两种极端倾向[3],同时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也尚不够健全,尤其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缺乏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等外部的直接评价,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前述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态度不积极的原因”等问题的基础上,聚焦江苏人才经济新战略下已形成“联合培养集聚人才”新理念的民营中小企业区域产业集群[4],结合江苏大学机械专业卓越计划的推进实施,提出了“高校积极主导、政府充分融入、企业深度联合”的校政企协同培养人才新模式。

一、校政企协同培养新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核心思想

随着20世纪末我国高等院校体制改革的实施,众多的原部属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同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又新增了许多地方高校,造成随着国有企业转制带来的原本已贫乏的行业企业优质工程实践教育资源更加匮乏。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长期以来其仅仅处于人才的需求侧,加之担心专有技术的泄露、所培养学生难以保证为己所用等一系列现实原因,很难让其主动承担起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责;从而,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以工科专业为主(特色)的地方高校在回归工程教育过程中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政府号召下的校企联合培养”甚至演变成了高校的“一厢情愿”,而且还出现了“工科教育理科化”和“实践教育狭隘化”两种极端倾向。山东大学孙康宁教授、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梁延德教授等在2014年联合撰文指出,正是实

践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促生了这两种极端倾向,已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可见,体制改革带来的实践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促使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愿景很难落地。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的民营中小企业已从“作坊式”走向“科技型”,并在政府引领下形成了具有显著行业特点的区域产业集群,其不仅在“专、精、特、优”细分领域处于行业创新前沿,而且整个区域产业集群已形成集上中下游企业在内的全流程产业链[5];此外,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工程人才的人才理念,也已由过去的“星期天工程师”和“高薪筑巢引凤”正逐渐转变为“以联合培养为途径、以产业文化为影响、以人才政策为机制”的“联合培养集聚人才”新理念。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已形成的“走向北上广”“进驻500强”等择业观念加上独生子女现实下父母的厚重期望等因素,这些代表着我国经济创新发展前沿并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大的区域产业集群企业仍很难集聚到优秀工程人才。笔者在2013-2014年期间,以一个年工业总产值在200亿且聚集着有近400家民营中小企业的区域产业集群为对象,对其工程人才学历构成进行了专项调研,发现这一区域产业集群中本科学历及以上的工程人才占比不足10%。

一方面,作为人才供给侧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另一方面,作为人才需求侧的企业尤其是区域产业集群民营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优秀工程人才,“就业难”和“招聘难”同时存在,引用管理学的一个术语就是校企关于工程人才诉求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若能够寻找到兼具有供给和需求的人才供需侧,从而架构起校企关于工程人才诉求不对称的协同桥梁和纽带,可望实现打通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最后一步”,进而有利于化解这一存在于作为人才供给侧的学校和作为人才需求侧的企业间的矛盾。

区域产业集群基层政府,正是具有这种人才供需侧特质的主体。那么,区域产业集群基层政府是否愿意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即其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众所周知,区域产业集群基层政府担负着引领整个产业集群发展的职责。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区域产业集群企业尤其是其中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优秀的工程人才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然而,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造成难以招聘到优秀的工程人才,同时这些企业鉴于前述多方面的原因又不愿意主动参与工程人才培养。面对这一现实,担负着引领整个产业集群发展职责的当地基层政府,必将寻求破解这一瓶颈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高校也正在积极寻求优秀工程实践教育资源。这两者碰撞在一起时,极易促生区域产业集群基层政府人才新理念的转变。可以说,区域产业集群中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促使当地基层政府形成“以联合培养为途径、以产业文化为影响、以人才政策为机制”的“联合培养集聚人才”新理念,是其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机制,也是高校突破回归工程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态度不积极”等问题的有利时机。

基于这一思想,结合江苏大学机械专业卓越计划的推进实施,本文提出了“高校积极主导、政府充分融入、企业深度联合”的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核心思想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有着站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高度,且已经形成“联合培养集聚人才”新理念的区域产业集群基层政府这一人才供需侧,将原有“政府号召下的校企合作”的校企联合培养转变为“高校积极主导、政府充分融入、企业深度联合”的新型校政企三方协同培养,突破了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和行业企业作为人才需求侧对工程人才培养供需诉求的不对称性,为解决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态度不积极”等现实阻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二,这一新模式,将高校培养工程人才需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理念、区域产业集群基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需要集聚工程人才的人才集聚理念和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迫切需求工程人才的人才需求理念三者高度统一,不仅使得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成为可能,而且保证了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长效发展有着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理念的高度统一,为应对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工科教育理科化”和“实践教育狭隘化”两种极端倾向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其三,这一新模式,不仅将高校、基层政府和其所引领的产业集群企业各方所拥有的优质资源高度集成;而且,有利于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政企三方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体系的构建、企业联盟的组建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过程的实施和质量评价及持续改进等全方位协同。

二、校政企协同培养新模式的主要举措

(一)校政企协同培养新模式组织与运行机构的

功能定位

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的组织与运行机构中,由学校教务部门、政府人才部门和企业家代表组成的校政企协同培养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培养工作办公室,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体系的构建、企业联盟的组建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工作;由学校组建的专业教研室及其校内指导教师、政府组建的基地教研室及其校外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政府统筹、企业联合组建的企业联盟负责协同培养过程的具体实施,并协同开展培养质量的内部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等社会力量对协同培养质量进行外部评价,并且将综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质量评价结果反馈至决策管理层,决策管理层提出改进措施并再次返回至实施层,实现培养过程中的闭环监控,进而不断地对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二)校内外融合策略下开放型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

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主体是学校,学校始终要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以校内主动调整和校外积极参与为思路和以校内校外资源深度融合,共享、互补为策略,校企合作以大工程为背景构建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开放型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校政企协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江苏大学依托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工业中心所构建的四个层次的开放型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为例。第一层次的工程认识是在学生入学阶段,让学生了解完整的工业系统、典型产品系统、企业运行系统、装备与制造技术、测试与控制技术及最新的科技发展等,由校企基地合作完成。第二层次的基础工程训练,涵盖了材料成形及热处理、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电工电子、财会及企业信息化等模块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培养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环境意识及管理意识等,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完成。第三层次的现代工程训练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充分体现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为主要方向,选择企业典型工程案例为教学内

容,如汽车仪表板的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现代的、完备的、能亲身经历、亲自参与的产品设计、制造、控制、管理一体化的模拟工业生产环境,由合作企业参与校内实践基地完成。第四层次的综合创新训练是结合毕业设计,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为学生提供设计制造、机电控制、电子设计、机器人等平台,建立创新课程、创新基金、创新社团、创新竞赛的创新实践体系,在模拟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全过程的训练中对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工程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及其所引领的产业集群企业的力量,由其赞助各类大赛、推出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团队研究来自企业的实战项目,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等,推进校外积极参与工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校内外融合策略下开放型工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工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内容的丰富和优化,进而实现了变离散的认识性实习和相互独立的实践环节为融知识、能力、工程素质、人文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变单纯的技术训练为集管理、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系统训练,具有显著的贴近工程实际特征、工程人才供需侧协同特性和综合创新开放性。

(三)内外并举工程人才质量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依靠校内自我评价。近年来,结合国际工程专业认证的推进,许多高等院校引入了体制外部第三方评价方法,如江苏大学长期以来委托麦可思公司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然而,体制外部第三方评价往往基于毕业生进行评价,属于事后评价。可以说,现阶段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尚不够健全,尤其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缺乏培养过程中的外部评价如行业企业等在培养过程中的直接评价。在推进实施这一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的过程中,可发挥“政府充分融入”和“企业深度联合”的作用,将基层政府和产业集群企业在协同培养过程中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纳入质量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内外并举的工程人才质量评价机制。

以校政企协同培养各个阶段(环节)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方法为准绳,定期进行校政企协同培养的质量评价,以调查问卷、现场交流、会议讨论等形式适时地征求学生、企业、社会等多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校政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质量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有利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高校积极主导、政府充分融入、企业深度联合”的校政企协同培养人才新模式,为解决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态度不积极”等现实阻力提供了新途径,也为应对现阶段所出现的“工科教育理科化”和“实践教育狭隘化”两种极端倾向提供了解决思路。然而,要想使这一新模式在高等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坚持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校政企深度融合三方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组织与运行机构,进一步优化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专业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健全培养既有创新创业能力,又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绪宏.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2]董华青,周震,艾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分析与应对[J].中國大学教学,2013,(2).

[3]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6).

[4]吴奕,张明平.江苏大学为卓越生铺垫成才路[N].中国教育报,2016-11-03.

[5]吴战勇.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