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孝亲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8-07-21 09:35魏小伟
甘肃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语文教学

魏小伟

【关键词】 孝亲教育,语文教学;班队活动;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030—01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观念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最早的“孝”字,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为“子承老”之意,表示子女有尊重父母、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古往今来,许多尊敬、爱护、孝敬父母的贤人君子成为人们学习的道德楷模,受到后世的推崇和赞誉。

就当前来看,城乡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下成长,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也不知孝敬为何物。就家长而言,大家都知道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教育子女时普遍降低了要求,把孝敬孝顺作为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没有作为为人处世的人之本分严格要求,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有所弱化和遗失。加强小学生孝亲教育,既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又有深远的重大影响。

学校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窗口”和“示范区”。小学生正处于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把孝亲敬老作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和着力点,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小学生终身成长打好底色。同时,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教育小学生理解父母、关爱家人、懂得感恩、学会回报,形成民主和谐、互助互爱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的形成。

在小学生中开展孝亲教育,要立足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拓展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突出情感体验,把学习和实践、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使孝亲敬老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孝亲敬老的内容,这些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的诗歌和故事闪烁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芒,是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生学习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时,通过反复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结合课堂教学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点点滴滴的关心和真挚无私的爱,使学生懂得永远难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身为子女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像《鲁本的秘密》中小鲁本一样做一个爱父母、知感恩、会回报的孩子,以实际行动去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二、在班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

学校要积极发挥班集体、少先队品德教育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使小学生加深对孝亲敬老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的理解,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激励学生继承弘扬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在平常的班队活动中,通过给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组织学生观看“最美孝心少年”的视频资料,学习古人和同龄人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用传统美德激励学生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还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办板报、手抄报,举办“我为长辈献孝心”讲故事、作文、演讲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活动中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特别要结合“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等节日对学生开展孝亲敬老教育,安排学生完成一次“我给妈妈洗洗脚”“我给爸爸泡杯茶”“我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等“孝心家庭作业”,在家里长辈生日到来之前,自己动手画一幅画、制作一张贺卡、送一个小礼物等,通过主题鲜明的孝心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争做“孝心少年”。

三、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

对小学生开展孝亲教育,要依托学校、家庭两个阵地,发挥教师、家长两支队伍作用,积极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进,尤其要把落实的责任靠实到家长身上,坚持不懈的抓好落实,坚决防止学校家里两个样、人前人后两个样。家长要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把对孩子的孝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之中,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孝亲教育。在家里,从要求低年级学生最简单的为父母接包、拿鞋做起,到要求大一点的孩子给父母倒水、洗水果,再到要求高年级学生帮父母收拾衣服、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碗做饭等,使理解父母、孝敬父母、體贴父母成为孩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动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孩子终身遵守和践行的行为准则,把孝亲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语文教学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