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及矫正策略

2018-07-21 09:35马晓兰
甘肃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厌学心理矫正策略留守儿童

马晓兰

【关键词】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036—01

近几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农村产生了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因为缺少关爱与监管,好多孩子学习自觉性逐步变差,成绩下降,厌学甚至逃学。再加之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牧民居住在偏僻乡村,青壮年大多数进城务工,其子女滞留在农牧区,这些孩子的厌学现象尤为突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少数民族农牧区留守儿童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留守儿童是因为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升需要的大形势下产生的,是家长为生活所迫或者进一步改善提升而做出取舍造成的。因此,孩子们认为家长是为了挣钱离开自己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便种下了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念。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而教育投资较大使得一些家长不重视,不对他们的学习提出较高要求。于是,读书无用观点盛行,社会风气使得孩子们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2. 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地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引不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厌学心理更为严重。

3.学生自身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学习无用论,拜金主义、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过度自卑等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调查发现,学生非科学低效的学习方法、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很容易让学生深陷学习差——厌学——学习更差的死循环中,而且这种厌学心理会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影响到学生的交往等其他方面的顺利发展。有的学生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交往时间等用来学习,结果导致学习效率极低,这又会反过来导致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同时还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影响到心理状态和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学习能力偏低而导致对学习无望,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矫正策略

1. 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则阻碍其发展。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成长,笔者认为,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应增加感情投入,以情育人。教师一般对不爱学习的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对学生而言,高标准、严要求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造成师生间情绪的对立。因此,不妨降低一些要求,增加一些感情投入,给学生以信任、好感,在评价时多一些肯定色彩,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爱心,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

3. 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要让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对前途保持饱满的信心。学校和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坚信在未来的社会里知识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通过各种各樣的知识改变个人和民族、社会命运的事例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并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积极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偶像”的引导力,也要鼓励学生们把自己崇拜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从而达到激励和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的效果。

4.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校园周边的营业性网吧,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也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展大规模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凶杀、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厌学心理矫正策略留守儿童
浅析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浅析如何引导学生克服 “厌学心理”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