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2018-07-21 09:35王玉芬
甘肃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培养

王玉芬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098—01

数学素养是指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數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创设了“野营”这一情境,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

再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情境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意识。

二、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信息窗4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资源:农村新建的学校、菜地、苗圃参观,让学生用数充分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直觉。教材不但在数量上设计了估算,在计算中也设计了估算。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三、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将知识完成教材中的内容,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订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教师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培养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