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简算能力的培养

2018-07-21 09:35高静娟
甘肃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

高静娟

【关键词】 数学教学;简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102—01

简算知识不仅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更是考试的重点,原因是它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数学新课标也指出:“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运算速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简便运算思维灵活性的学习,正确理解简便运算的涵义,合理进行简便计算,使学生的简算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呢?

一、培养学习兴趣,为简算增加动力

兴趣是学生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就会主动去探索。对于简算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学习。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利用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学生。如,在教学“75+168+25”这类型的题目时,笔者就会对学生说:“请大家观察下这道题中的哪两个加数是能凑成整百的好朋友?请大家找出来。”这时学生听到找朋友就会很感兴趣,用凑成整百数的这个特征来找出这对好朋友。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完成简便计算。其次联系生活实际。如,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56元,每条裤子44元。我们班33人,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33,算式是“(56+44)×33”;有些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上衣和裤子各需要的钱,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算式是“56×33+44×33”。显然,这里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如果每一个运算规律,都是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得出来的,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深的烙印,不需要教师过多强调,他们就会主动简便计算。

二、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培养简算能力

1.加法的交换率、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減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等等,是简便运算的起点,是简算的基石,学生只有透彻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灵活运用。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举一反三。比如,可以以具体的情境为铺垫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用语言、字母、图像、文字、举例等多种形式来表示自己对于运算律、性质、定义、规律等的理解,从根本上理解定义、规律、定律。

2.通过典型的题组练习,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简便计算的题目特点,从而教给学生“拆分”、“转化”、“整合”、“变换”、“优化”、“凑整”等等简算的技巧,使学生掌握解题的规律,并明白简便计算无定法,只要把握住“简便”的实质就可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简算习惯,提升简算能力

意识是一种积累,不是一天或几天可以形成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让技能上升为意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简便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简便计算这一部分内容的任务,也不仅仅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所能解决得了的。它必须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学生探讨解法的最优化;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随时随地地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呢?”“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思路呢?”逐渐由教师的提示变为学生自发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了“连除的性质”以后,在计算“180÷36”这样的题目时能马上想到“180÷6÷6”或“180÷9÷4”进行计算;在学习了“乘法”的各种运算定律后,能在计算“49×17”、“103×24”这样的题目时,不再单纯地是用笔算来计算,而是能想到“49×17=(50-1)×17=50×17-1×17”、“103×24=(100+3)×24=100×24+3×24”,那么我们才可以认为学生已经把简便计算从一类数学解题知识技能上升为真正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培养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