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语与汉语词汇中“狗”的不同翻译

2018-07-21 17:55古丽扎·阿合买提多拉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古丽扎·阿合买提多拉

摘要:哈萨克族和汉族在接触历史,文化习俗上都有些差异,本身就是不同的两个民族,因此在表述同一个动物中也会有很大变化。其中翻译时比喻与象征意义较特殊的动物是“狗”。哈萨克族人喜欢用“狗”来表达人们的生活习惯。但是由于哈萨克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狗”在双方的语言中就有了不同的含义。

关键词:象征意义;文化差异;哈萨克族和汉族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属汉藏语系而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两大语言体系,在翻译中明显表现出不同,名称一样的同一个实体的动物“狗”在翻译时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如果在汉语中就是该动物,而在哈萨克语中它的文化色彩发生变化,真正意义迥然不同,就不是该动物本身了。

一、“狗”在两种民族文化中的对比

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以游牧生产为主,不同季节去不同牧场生活,他们发现驯养的狗是不仅能帮忙狩猎,还能看护牲畜减轻负担,并对主人很忠诚。所以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狗有特殊的好感,在哈萨克语里:牛,牛肉是;羊是,羊肉是;狗是,哈萨克族信伊斯兰教,不吃狗肉,甚至没有狗肉这一对应词。他们认为吃狗肉是一件无法原谅的事,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听到此类话语他们会反感,甚至会发出严正抗议。

哈萨克族人非常喜爱狗,在他们的概念里狗是他们的忠诚的伙伴,对它有好感,一般有关狗的词语多带褒义,用其宠小孩的行为,如(我的小狗)。哈萨克人看中狗的跟随与忠诚,喜爱它,赞美它,把它喻为人。哈萨克语中关于狗的习语,诸如:(七大财富之一)(好狗是主人的眼睛)在汉族人的文化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是贬义对狗很反感。如电视剧中有:“他是李总的走狗,有时活的连狗都不如”。有时用狗来形容坏人坏事,诸如:阿猫阿狗、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来、狗头军师……

两种民族对狗的依赖性不同,过去哈萨克族具有逐水草而居游牧文化,牛羊成群经常迁徒搬迁需要狗的来看护牲畜,不像汉族人对狗的需求依赖性不高甚至不需要。

二、“狗”在两种民族文化中的特点

用语料库对现代哈萨克语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通过在语料库中对含有“狗”意义的词汇进行调查,发现、、等词较为丰富,其中出现的词频最高具体的结果分 析如下。

正因为哈萨克族人对狗的偏爱,所以在哈萨克语中,多数表示褒义词。对狗详细调查与分析我们可将其特点归纳成以下几点:

(1)受宠、娇养,如:(宠物犬)(爱犬)

(2)忠诚、执着,如:(忠诚的狗)(顺从的狗)

(3)凶残、狠恶,如:(像狗一样的咬住)。

在汉族文化中有关狗的成语比比皆是,发现多带贬义,总会用来表示反感,形象不佳的人物或行为。我们可将其特点归纳成以下几点:

⑴反感、讨厌,如:阿猫阿狗、狐朋狗友;

⑵残忍、可恶,如:人面狗心、狼心狗肺;

⑶卑鄙、肮脏,如;蝇营狗苟、狗嘴吐不出象牙;

⑷无耻、恶心,如:行若狗彘、狗走狐淫;

⑸势利、目光短浅,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

三、哈汉互译中“狗”的翻译

翻译进行时需要两种语言的呼应,功能的对等。哈萨克语与汉语的翻译也需要遵守该条例。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中,在甲语和乙语中,“翻”是指的这两种语言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译”是指这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把甲语转换成乙语。在译成当地语言的文字中,明白乙语的含义。

例如,在汉语中的“狗”指的是所有的狗,那么译成哈萨克语时与这对应。如果汉语中的“狗”是一个特定的一种狗,那么译成哈萨克语时要明白含义,找到所对应的特定词。反之亦然,在哈萨克语与汉语互译过程中重视这一原则。

(一)汉语“狗”的哈萨克语翻译

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翻译作品时特别需要注意,两个不同语言中的情感意义,文化色彩区别尤为明显,所以在翻译时表示贬义的“狗”不分黑白译为哈萨克语中表示褒义的“狗”,就会出现翻译中的失误。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众鬼入朝,论功行赏;便封活死人为蓬头大将,地里鬼为狗头军师。”将“狗头军师”汉语译成哈萨克语时不能译《》,

而译为《》就恰如其分了!“狗腿子”不应该译为《》,而译为;“哈巴狗”哈译为;动植物的名称上虽然有“狗”字,可是与狗没有关联。如:狗尾巴草;狗獾。这样的词汇值得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些哈萨克语词汇,以及相对应的汉语翻译:狗嘴里吐不出出象牙:;狗仗人势:;狗苟蝇营:狗彘不如:

(二)哈语中含有“狗”的词汇的汉译

哈萨克与汉族的文化有不同点,因此汉译时不能单纯的直译“狗”,需要变换对象,要使用汉语语中所存在的形象取代哈萨克语中的“狗”,当不便时可以采取意译。不能出现在哈萨克语中含有褒义,明明是喜欢的动物,在汉语中是贬义,讨厌的动物。若是这样,翻译将是失败的。

例如:

不能译为:白狗进,蓝狗出。因为这里的狗是贬义词,所以应进行形象转化译为:狗血喷头

下面是一些哈萨克语中的词汇以及汉译:

哈萨克牧羊犬。十年前国际上已经把ALABAI就是中亚牧羊犬批为TOBET。这一词可追溯到在哈萨克斯坦中部挖出了4800年前的哈萨克迁移时的马和犬的化石,而ALABAI 这个名称是哈萨克斯坦西部的一个部落名,可以隐约发现哈萨克族对狗的感情。哈萨克族所崇尚的好狗就是本名族特有的哈萨克犬。所以将此时狗称为,译成汉语为哈萨克犬。狗是哈萨克族人七种宝物的一种,也是吉祥物。这个七种宝物物质中只有狗,哈萨克族有句俗话“人是不懂人性而狗是懂人性”由此可见,哈萨克语和汉语的互译中需要着重词汇的本身意义。要善用翻译技巧,将两种语言中实际意义一样的词汇交换使用进行翻譯。不能盲目的翻译,更不能只看字面意义。

四、结语

汉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而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由于他们文化间的差异,以游牧或打猎为主的民族对狗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同于农业为主的民族有无都可以,长久以来,就形成了汉族对狗不是很亲近,而哈萨克族离不开狗的习惯。将其视为“人之挚友”。本文对哈萨克语与汉语中对“狗”的不同翻译研究由此可见,在两种语言经行翻译时要理解真正含义,不能盲目翻译。

参考文献:

[1]《汉哈成语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

[2]文军.关于“狗”喻人的感情色彩[J].现代外语,1997(2).

[3]相华利.中英动物文化对比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汉语大词典》编撰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1994.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