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2018-07-25 06:22陈进洁许月娇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延续性脑出血差异

钟 冰 陈进洁 许月娇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在脑出血患者疾病康复中的作用也逐渐引起重视。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才在我国临床上得到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目前已有较多关于该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报道, 均表明该种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基于上述研究现状, 本院选取91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该种护理模式在改善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2月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1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①疾病诊断结果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②未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异常;③患者或其直系签署同意参与研究, 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年龄>80周岁;②合并>3种基础疾病;③本次发病非首次发病。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延续组(46例)和对照组(45 例 )。延续组患者中男 26 例 , 女 20 例 , 年龄 58~74 岁 ,平均年龄(66.35±4.0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 女18例,年龄53~77岁, 平均年龄(66.19±4.2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开展前已经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指导等。延续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 于患者出院当天建立通畅的回访渠道,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回访的作用, 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继续为患者提供院外护理服务, 具体护理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出院后的饮食、用药、康复训练。对患者家属实施健康宣教, 使患者家属能够协助院外护理工作。动态掌握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 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患者出院1个月内, 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和1次上门服务, 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两组患者护理前和出院1个月后进行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采用HAMA评价患者心理状态, 共14个评价项目, 每个评价项目的评分范围均为0~4分, 分值由低至高分别表示无症状、轻度症状、中等症状、重度症状、极重度症状, 最高分56分, 评分<7分为无焦虑[2]。采用GQOL-74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问卷中的74个评价项目评分范围均为1~5分, 划分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4个评价维度, 其中52个评价项目采取负向计分, 按照固定公式将问卷评分换算成百分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 两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延续组HAMA评分(6.28±1.14)分低于对照组的(18.01±2.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GQOL-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延续组GQOL-74评分(70.09±6.13)分高于对照组的(61.79±5.9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 分)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aP<0.05

?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aP<0.05

?

3 讨论

脑出血在我国临床并不少见, 是指非外界因素引起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 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4]。长期以来, 我国医疗领域已经在脑出血的临床诊治和护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 使得该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得到了明显降低[5]。但长期护理实践发现, 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周期较长, 多数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即出院在家庭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由于在家庭中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 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生活质量也难以得到明显提高 , 因此对院外护理的需求更加迫切[6,7]。

延续性护理是现阶段国内临床上应用的一种包括院外护理服务的护理模式, 本研究分析该种护理模式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8]。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前, 两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延续组HAMA评分(6.28±1.14)分低于对照组的(18.01±2.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GQOL-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延续组GQOL-74评分(70.09±6.13)分高于对照组的(61.79±5.9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文芳[9]也分析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的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上述研究结果与相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分析本研究得到上述结果的原因为:延续性护理模式通过设计一系列护理行动来保障脑出血患者在不同场所均能够得到连续性的健康照顾, 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因素对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 同时高度重视心理因素在患者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能够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 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早日恢复[11-13]。

综上所述, 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 能够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恢复, 可作为脑出血患者的常用护理模式, 值得各大医院开展应用。

猜你喜欢
延续性脑出血差异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