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干预

2018-07-25 06:22田桂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静脉

田桂荣

深静脉血栓是常见术后并发症也是腹腔镜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普通人群的年发病率为1.4%~1.6%[1]。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使护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风险。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9月收治的1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第7版中的有关诊断标准[2];②身体状况良好, 可以耐受手术;③无心、肺、脑血管疾病;④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调节至4.3~7.5 mmol/L;⑤无出血性疾病、严重的高血压;⑥有完全认知能力, 精神、心理健康正常;⑦无中、重度贫血。排除标准:①下肢运动障碍及已有血栓形成;②患有或近期有急性出血性疾病病史, 严重贫血;③严重外周动脉血管疾病;④慢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3级;⑤脑血管疾病、心理、精神状态疾病;⑥血液系统疾病。手术疾病类型:子宫肌瘤34 例 , 宫外孕 34 例 , 卵巢囊肿 28 例 , 宫颈癌 4 例 , 手术时间68~240 min, 平均手术时间 (138±72)min。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年龄23~60岁, 平均年龄(43.0±5.7)岁 ;体重 46.5~70.0 kg, 平均体重 (58.1±4.0)kg ;对照组年龄 21~59 岁 , 平均年龄 (42.0±5.7)岁 ;体重 48~71 kg, 平均体重(57.6±4.5)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术后持续低热突然出现患肢疼痛与肿胀, 站立时疼痛加剧, 局部皮肤潮红皮温升高, 腓肠肌有压痛将下肢抬高可缓解疼痛可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静脉造影是确诊最可靠的方法。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标准:①静脉管腔内有实质性回声。②静脉血管不能被压瘪。③血栓处的静脉内无血流信号或探及少量血流信号。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使患者在住院期间环境舒适, 心情愉悦。并且对患者术后下肢活动进行指导。手术前1 d, 对患者实施常规脐部护理、备皮等措施, 口服和爽液清洁肠道处理。忌食辛辣肥厚食物, 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吸烟患者应戒烟。在手术前 8 h开始停止进食水,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腹腔镜常规护理, 术后6 h后可饮水, 伤口砂袋加压止血 8 h, 术后 24 h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1.3.2 观察组 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为:①术前护理:手术前健康教育, 宣教腹腔镜手术相关知识, 了解并安抚患者的情绪解答患者疑问, 促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指导患者及家属腓肠肌的运动、踝泵运动练习方法在术后实施, 评估患者存在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程度。国内外已有学者研制出不同版本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术前3 d避免进食油腻辛辣食物, 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 多饮水, 并严格戒烟, 因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引起血管痉挛, 促使血栓形成。②术中护理:手术前帮患者穿好弹力袜, 针对部分高危>3分患者, 在手术时需要应用到充气压力泵 。改良版截石位, 将托脚架安置于手术床上, 根据患者身高调整脚手架的高度, 托脚架支托患者肌肉丰满部位, 托板关节端朝向腘窝 , 小腿位于水平位置 , 两腿分开 80°~90°, 使髋关节屈曲 110°~130°, 外展 45°, 膝关节屈曲 110°~130°。并使用轮廓垫放置于托脚架上, 减少患者腘窝部压力, 减轻下肢血液回流的阻力, 同时给予腿部保暖, 也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③术后护理:a.机械性预防: 术后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床上活动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性, 术后嘱患者床上仰卧抬臀姿势每 20分钟 1次, 维持10~15 s/次, 术后6 h后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 禁食患者合理给予补液量,8 h后指导床上翻身, 指导患者床上活动(踝泵运动), 并按摩患者双下肢的比目鱼肌、腓肠肌。术后协助年老体弱患者在床上做下肢伸曲运动、内外旋转动作, 以帮助患者改善下肢局部血液循环。术后24 h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加强肌肉收缩促进静脉回流。选择弹力袜时松紧适宜以放入2个手指最好 , 长度要超过膝盖上 5 cm, 每天脱下时间≤ 1 h。需要应用到充气压力泵患者在术后6~8 h后使用, 需脱去弹力袜,坚持每天使用间歇性压力泵4~5次, 每次至少1 h, 直到患者能够下床活动。b.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给予密切的关注,对患者的外露脚趾颜色、下肢皮肤温度进行观察, 有无出现腓肠肌挤压痛、询问患者主观感觉是否有双下肢麻木以及有无疼痛酸胀感, 比较双侧下肢膝关节上下10 cm处周径以及动态检测 D-二聚体、血脂及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c.对于高危风险(3~4分)患者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常用有效的方法, 可被作为预防用药, 在术前、术后12h内皮下注射, 同时合理补液饮水, 防止因血容量不足、脱水等造成血液粘度增高而导致血栓形成, 也能有效预防血栓发生。d.预防性操作, 护士在使用留置针时尽量避开下肢静脉注射, 避免对同一个部位多次穿刺, 注意患者的静脉回流,严格无菌操作及输液管理。患者的留置针穿刺部位如出现红色压痛炎症反应则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穿刺部位连续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宜超过4 h, 应定时更换注射部位。e.保护下肢静脉, 避免损伤。各项护理操作应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 由于手术后患者伤口疼痛会干扰下肢疼痛的感觉, 早期不易察觉, 可通过扪及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观察下肢皮肤是否为深红色或紫色, 感觉下肢皮温是否降低、有无出现腓肠肌局部压痛、询问患者主观感觉是否有麻痹以及有疼痛感。f.出血观察:应密切观察腹部切口部位、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及渗血, 盆腔引流液性状和量, 有无隐性血尿、黑便, 定时检查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出凝血时间。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或疼痛发生情况, 记录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或疼痛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或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或疼痛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住院时间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或疼痛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住院时间比较[n(%),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00%(49/50), 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985, P<0.05)。

3 讨论

静脉血栓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术前要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评分, 术前干预手术中和手术室护士合作进行有效预防, 术后加强活动, 护理人员应考虑各种因素采用综合干预,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预防护理、患肢运动护理、抗凝护理, 并加强术后交接班管理, 可有效降低腹腔镜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肢肿胀或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00%(49/50), 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