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当下的影响与未来走向

2018-07-28 07:08刘岩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央厨房发展策略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对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在信息传播领域影响更甚。当前时期,媒介市场竞争白热化,为增强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效率,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开始打造全媒体“中央厨房”。但随着运行的深入,很多传统媒体的“中央厨房”遇到了一些现实的困难。本文旨在立足互联网发展现状与展望互联网前景的基础上,结合因互联网发展而催生出来的“中央厨房”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中央厨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发展策略,同时预测其未来走向。

关键词:互联网;中央厨房;发展策略;未来走向

前言

基于互联网平台,人们开发了诸如Facebook、QQ、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将人类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方便了人群之间的日常沟通与观点表达,但也使人们处在繁杂信息的裹挟之中;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在“互联网+”的趋势带动下,一批传统产业开始进行优势嫁接,开辟了以“互联网+汽车”、“互联网+体育”、“互联网+购物”等为代表新业态和新模式。这种“互联网+”模式,将线下实体带到线上,以低成本优势扩大市场范围,以多种方式刺激消费,扩大效益增长点,化解了较多过剩产能;近期火爆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也是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产生的“分享经济”模式。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使媒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般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成为传统媒体,将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出现与发展的媒体称之为新媒体。新媒体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强的资源整合及传播能力,并且伴随PC端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抢占了更多的媒体市场,这让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缩小,生存压力增大。痛则变,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挤压下,开始探索媒体融合之路。

1互联网影响下的媒体现状

1.1采编流程再造

互联网因其信息聚合能力强、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链接全球化等优势,对媒体原有采编流程造成了“冲击”,原本属于“精英阶层”的记者编辑开始丧失其“权威性”,“人人都是记者”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

在PC端与智能手机普及之前,记者编辑对新闻采访编辑有着绝对的掌控权,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是其新闻报道的主要通道。凡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必然会有传统媒体记者编辑出现在新闻一线,进行采访和后期制作,受众也只能选择“听之任之”,鲜有发声渠道。新媒体的出现使这一格局开始改变:普通人开始成为新闻现场的“第一报道人”,正规的记者编辑甚至要购买其新闻素材来完善自身的采访,采编权开始一部分转移到新闻目击者手中。在此可以拿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报道为例。事故发生之初,第一条信息则是由一名在高铁上的乘客用微博发出的,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类似的还有巴黎恐袭事件,最初的新闻照片也是由事件目击者拍摄并利用新媒体发出的。

互联网给予普通人更广阔的发声空间,记者编辑的采编流程也不得不因此转向:大胆引用新闻目击者的音视频资料(核实之后);利用新媒体随时播报,把握新闻发展进程;新闻信息制作分发多样,符合受众个性化需求。

1.2传受互动增强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引发了信息革命,还搭建了一座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桥梁。依靠互联网技术和理念而出现的新媒体,一改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方式,通过一系列平台强化与受众互动,传播效果大大增强。传统媒体也因此开发了一大批新媒体矩阵,利用多渠道传播国家声音,引导社会舆论。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在前段时间推出了一则国际快讯,题目为《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这则快讯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既有对其简明扼要的赞扬,又有对其表意不明、且有错别字的批评。对此,新华社小编与网友进行了精彩互动,包括对简讯包含错别字的诚恳道歉,也有对网友疑虑的“卖萌式”解答,其中有几条回复甚至获得数万计点赞量。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传者与受者可以在同一时空下进行实时交流,这对强化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可谓如虎添翼。

1.3管理难度加大

互联网具有信息极大丰富、信息样态多样、信息交流实时、信息海量存储、信息全球交互传播的特点,这也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增加了管理难度。这里,管理难度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媒体自身,二是政府管理者。

从媒体自身来说,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广博性与交互性,媒体从业人员很难及时进行信息筛选。如部分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不免充斥着涉黄、涉暴、涉黑的音视频及不当言论,内部审核人员即使24小时在线进行删帖及封锁,也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从政府管理者角度来说,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复杂,很多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黑客攻击及西方价值观渗透,加之中国传播发展环境与宣传功能角色定位矛盾,政府部门往往以“一刀切”式的封锁屏蔽等手段进行网络主权保护,这一定程度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反感。所以尊重民意与维护网络主权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亟待解决。

互联网赋予了信息自由传播的空间,同时也给作奸犯科者更广泛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势在必行。

2互联网催生出的“中央厨房”

2.1 明确本质:机制非机构

今年1月5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提到“中央厨房”,并指出:“中央厨房”既是硬件基礎和技术平台,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应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结合中央意见及现状分析,我们可知,“中央厨房”是机制,不是机构,它是为破除“党报党刊党台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力影响力不足”,以期“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阵地”而形成的一套整合采编资源、聚合传播优势的机制。

此外,还要明确一点,“中央厨房”实质是业务平台、技术平台、空间平台三合一的完整融合体系,三者排序为业务平台最重、技术平台次之、空间平台最后。其中,最为重要的业务平台即新型流程运转机制,具体指激发、提升采编人员业务能力。

2.2 建设重点:人员能力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出现的“中央厨房”,不仅仅是技术的集成,更应该是人员的能力重组和有效利用。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中央厨房”要进行“四个一”建设:一个工作平台,一个技术支撑体系,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根据这四个重点为基础,以人民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及浙报集团为代表的“中央厨房”建设则划定了各自重点。

目前部分媒体走进了“中央厨房”建设误区,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采编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和空间平台建设。忽略了最重要的业务平台建设,即:用新机制激发人员积极性,用新团队补偿原有团队能力不足,导致投资很大,却不见产出内容精品的实际效果。内容效果,是检验中央厨房的唯一标准,或者说,出精品才是硬道理。

浙报集团“媒立方”全媒体指挥监测中心注重与采编相关的数据在线流程建设。第一是舆情监测的数据在线:制作浙江舆情地图,抓取自媒体舆论焦点,寻找新闻线索;从浙江本省、国内和国际三个维度出发,对机构媒体关注的新闻进行热点聚合和分类,确定新闻线索。第二是原创稿件数据监测,从选题到新闻生产,都实现线上跟踪,实时进行分析把控。第三是通过传播力指数,可以直观进行传播效果评估,如分析点击量、转发量、评论、点赞等。

究其本质,“中央厨房”始终离不开人员及团队的能力补偿与升级。技术与空间能够强化信息传播效率,但没有优良的内容支撑仍会沦为鸡肋。

2.3 资金投入:因地制宜

“中央厨房”能否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人。“厨师”是否善于选料、调味、烹饪以及设计出令人愉悦的视觉造型,使“精神食粮”的色、香、味、形、器、料都臻于完美。全媒体传播需要全媒体人才,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

媒体=人才+内容+介质,人才是根本。首先,如果缺少资金,可从创新流程机制着手,社委会、编委会下定决心,对部门设置、组织架构、考核机制、业务流程等进行改革,扫除弊端。其次,如有少量资金,要继续补偿人员能力,如购买设计师、动画师、音视频制作等外包服务。然后,如资金在补偿人员能力后仍有剩余,可以引进大数据能力。最后,如果资金丰厚,再进行技术平台升级、空间平台建设,进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央厨房”。

2.4 传播内容:多样制作

很多人将“中央厨房”理解为“聚稿”的平台,记者将采到的新闻素材传到“中央厨房”,各媒体平台各取所需进行传播,然而,这一过程难免会出现内容同质化。

事实上,“中央厨房”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体系,统的是资源调度、协作采集,分的是多样化制作、个性化分发。此外,中央厨房不仅要实现内部融合,更要建立外部资源连接。要从新闻线索阶段和稿件考核阶段进行引导把控。一是要设立不同平台的选题制作标准。二是要对同选题不同平台的稿件进行相似率对比考核。这样的初期引导与后期考察能减少内容同质化。

3“中央厨房”的未来走向

3.1 技术继续升级

“中央厨房”在部分省市已初具规模,运行效果也较为良好。但是,在分众化传播的今天,“中央厨房”应该继续紧密结合不断飞跃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升级再造,不断创新新闻生产模式,进而实施不同类型的分众传播,并以服务分众而赢得大众。在此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内容之外,要构建更为丰富的传播技术平台与渠道。

从目前趋势来看,我们马上从“4G时代”跨越到“5G时代”,网速会有更高的提升,人们对“短视频”的要求也越来越显著,“中央厨房”可以借此良机进一步发展“短视频”业务,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有效提升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互联网技术只会越来越先进,“中央厨房”这一机制也会在技术支撑下越来越完善。

3.2 理念持续更新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缩小了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亦可以说地球因互联网才真正的成为“地球村”。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代名词,并且包含着代表着“包容、多元、交互、共享”的理念。国内传统媒体的“中央厨房”建设,也是来源于国外经验。正因如此,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来利用互联网,让其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的附庸。

在未来,互联网会基于“信息即财富”这一观点继续发展,也会因经济全球化这一现实而更趋于完善。那时候,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全媒体平台制作的信息不会仅限于国内媒体共享,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各国之间也会互通有无,进而发展成一个“无国界”的信息社会。

3.3 应用更加多元

目前来看,全媒体“中央厨房”机制更多解决的是面向不同媒介载体的信息制作与分发,如报纸、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这种机制提升了新闻采集和编辑效率,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媒介特性制作新闻,符合窄众化传播趋势。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是跳跃式的,很难预言在“两微一端”之后会有什么更便民的应用出现。

从MSN到QQ,从脸书到微博,中国的社交媒体都是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其原因是我国互联网事业起步较晚,前期技術提升较慢。但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及大批量的人才引进,我国的互联网事业开始走在世界前端,“互联网+”新业态快速起步,一些国家甚至开始引进我国“互联网+”模式下的产业,我国真正做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

当然,这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之外的应用,回归到“中央厨房”本身,我们可以预言,互联网新一轮的技术提升会为受众带来更舒适、多元的信息体验,这也就意味着“中央厨房”要在不断变革中满足更多应用的信息需求。

结语

互联网开启了新时代,它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不断注入新活力,它的影响也会不断持续下去。全媒体“中央厨房”也只是目前服务于媒体融合的机制,远观未来,互联网技术与理念会继续更新升级,“中央厨房式”信息生产模式也会随之变革。随着全球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我们的国家也会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利用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范以锦.“中央厨房”产品不是终极产品[J].新闻与写作,2016(3).

[2]郑贻丹.中国报业全媒体“中央厨房”发展路径探析——以中国青年报社“全媒体协调中心”为例[J].新闻论坛,2016(1).

[3]叶蓁蓁.重新定义媒体——站在全面融合的时代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如何炒出新美味[J].传媒评论,2016(1).

[4]何炜.人民日报推进融合发展释放新闻生产力 “中央厨房”烹制全国“两会”新闻大餐[J].传媒,2016(6).

[5]叶蓁蓁,关玉霞,戴玉,周祎,魏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数据+”模式推动媒体供给侧改革[J].新闻战线,2016(13).

作者简介

刘岩,职务:中国传媒大学16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中央厨房发展策略互联网
媒体“中央厨房”的实践与思考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