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视野下浅析“云吸猫”现象

2018-07-28 07:08孔令达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反思新媒体心理

摘 要:在新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之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符号通过移动设备记录并且上传到了互联网之上,微博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信息共享的网络社交平台。在现实中喂养宠物是人们自古以来的一种生活行为,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社交、感知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当养猫遇上互联网社交,“云吸猫”这一现象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之下悄然兴起。本文将以互联网“云吸猫”(“云养猫”)为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传播心理学视野之下的形成原因以及现实影响,对新媒体网络社交环境之下用户的行为进行反思。

关键词:新媒体;云养宠物;心理;反思

一、养宠物的心理需求:

喂养宠物是人们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行为,人类喂养宠物的需求大致上可以分为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两大类;外部需求可以认为是出于对外展示与表现的目的:中国的大熊猫也已然成为了“外交使者”,例如当年尼克松“破冰之旅”首次访华期间,周恩来总理就正式宣布将一对大熊猫送给美国,熊猫也成为了中外关系的风向标。虽然熊猫是珍稀保护动物,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被人类饲养起来的动物,算得上“国家级的宠物”了。

而从内部需求来看,喂养宠物则有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诸如导盲犬这样的特殊犬种,不仅在生活中作为陪伴主人的宠物,更是在主人需要时十分有用的好帮手。而从心理需求上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原因:(1)情感补充,精神寄托。这种原因主要体现在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情感裂痕和情感缺失的人群。当其在工作生活中缺少被陪伴与理解,便会希望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类似的情感支持,宠物便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方式。部分宠物诸如猫和犬不仅有看起来温暖可爱的外表,还会有粘人活泼的特质,可以成为喂养人转换心绪的推动力。(2)控制感的转移。人们日常所说的“踏实”“安全感”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于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等事物的控制程度认知。只有在自己认为合理的控制程度区间之内,人们才会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然而现实生活往往不是十分容易的,这也就会让许多人产生焦躁和不安的心理。而宠物则不会背叛主人,加上亲近粘人的特点,会让喂养人的控制程度认知得到很大的程度上的提升,人们的控制感也就从现实的生活与工作转移到了宠物的身上。(3)保护欲望的载体。人类与生俱来的保护欲望体现在亲情、爱情、友情、弱者等载体上。而亲情、爱情、友情缺失的人群,通过宠物则可以释放自己情感中的保护欲望。例如空巢老人喂养宠物,常常会将对不在身边的子女的关爱与照顾转移到宠物身上,悉心照料。

二、“云吸猫”与“云养猫”

(一)“云吸猫”“云养猫”的由来。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没有养猫,但是却十分喜欢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中浏览与猫有关的图片,视频,文字,使用大量由猫的照片制成的表情包,每天都坚持并乐在其中,这就是被称为“云吸猫”或者“云养猫”的一族了。“吸猫”也逐渐成为了活跃在互联网与社交平台上的一种流行文化。这两个字的含义也逐渐扩展为:一种对猫的极度喜爱之情,喜欢和猫共同相处,并从其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而吸猫也不再只是在现实中与猫的相处,开始泛化为在互联网上,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之上看猫的图片好视频,使用猫图做成的表情包和参与猫话题的相关讨论,“云吸猫”就是用来描述这样一个新现象的名词。

而“云养猫”则指的是通过微博等及时类互动多媒体社交平台,每日关注不在自己身边的宠物猫,甚至自己为它们购买宠物用品的一种行为。这些人经常会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中晒猫图,使用表情包,并且频繁浏览一些萌宠自媒体账号的内容更新。不少人都戏称自己在网上养了许多猫,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云养猫”。此外还有一种“云养猫”指的是自己与宠物都身在不同的地方,无法在身边照料,便将宠物托付给他人,自己每天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了解宠物的动态,甚至自己购买猫粮等宠物用品邮寄到宠物寄养处。

(二)云吸猫”原因以及心理需求。云吸猫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移动智能设备为技术载体的新媒体发展之下的新现象新产物,其基本的载体就是新媒体技术,而其只是公共兴趣,公共信息传播与获取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虽然养猫这个生活行为广泛且深远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这个本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行为迁移进了互联网之中。所以,吸引众多爱猫人士网络“云吸猫”的根本动力因素还是在于互联网带来的海量的信息以及及时性与非常强的交互性。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去中心化让信息变成了超市中可供人们随意挑选的商品,人们又可以在交流互动之中将信息传播的更加广泛。“云吸猫”就是信息传受者之间对接的产物。

而从心理需求角度来讲,现实生活中对宠物的心理需求一样存在于“云吸猫”群体的心理需求之中。情感补充,精神寄托。人际交往的延伸。控制感的转移。保护欲望的载体。因此“云吸猫”“云养猫”就成了许多人用来排解压力的无奈之举。既可以避免现实中宠物会带来的种种不便,也一样可以部分实现喂养宠物可以达到的心理满足。

三、反思与建议

目前来看,“云吸猫”的主要群体多为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人群,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微博的信息分享方式与信息内容,而且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生活来排解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压力。但是,深层次来看,“吸猫”的目的以及客观效果多多少少是有娱乐性质的,而且花费在“吸猫”上面过多时间也是对时间资源的一种低效率利用。這不禁让人想起了日本的动漫与网络电子游戏,他们虽然也有众多的爱好人群与一定的放松心绪的效果,但是长期沉迷其中,危害也是不少。

所以,对于学生和青年来说,需要通过更高层次的追求和行动来代替“聚众吸猫”这样的行为,心理上的客观需求需要得到重视和科学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转移方向。提供信息的新媒体用户,也要控制好自己提供信息的引导与倾向。

参考文献

[1]《三天“朋友圈”:社会性动物的间歇性离群——基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 董新夏

[2]《网络时代“晒美食”行为的传播心理学》 马思琦

作者简介

孔令达,1997年七,男,籍贯:河南平顶山,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英语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反思新媒体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