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不讲,课下讲”

2018-07-30 11:33子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圣贤人学徒弟

子宜

评书艺人有个祖传技巧,即说到肯綮处,来个“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以吊听众的胃口。近十几年,不少家长认为不少教师也学会了这一手:课上不讲课下讲,以诱导学生到自家参与补习。这个看法不仅是民间的,也成了官方的。教育部下达的文件及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的四方联席会议也有类似的表述。

“课上不讲,课下讲;校内不讲,校外讲”,这种现象范围有多大?哪些学科哪些学段如此?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哪些老师如此蝇营狗苟、有辱斯文?官方没有给出基本的统计数据,大半依据的是个人化的描述。社会上,补习机构满天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生源多少是因“课上不讲”而涌入这些补习机构的,尚无佐证。

以我所见,此类“留一手”的教师或许有,然而也未必多。这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

古人有“长圣人,短艺人”的说法,前者指的是圣贤,教师非圣贤,但因其读圣贤书,负人师责,故而被包括在内;后者指的是工匠和艺人,他们确实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忧,所以,传艺不可和盘托出,以免徒弟成为日后的对手。

就老师而言,有此危险吗?教师吃着“皇粮”,似乎不存在职业对手之类。而且多数教师是恨不得把学生的脑壳撬开,把所授知识装进去,唯恐讲得太少,讲得不周延,讲得有疏漏。倘若下课了,你的身边围着三五学生,或质疑、或反驳、或延展、或迷糊、或纠缠,那是执教者最陶醉的时候,因为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尽管唇干口燥,尽管腹中蛙鸣,尽管……这似乎与“无私”之类的高尚无关,倒是与职业操行有关——好为人师。

其实,你让一个教师,特别是擅长“讲”、不讲就失落、就痛苦的老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真的是很难的——他讲到兴奋处、得意处、显摆处,在众目睽睽下戛然而止?岂不憋死人?!

从另一个角度讲,“课上不讲课下讲”就一定错吗?也未必!

课上,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在班级授课制的格局下,需要关照多数。以数学为例,其理念是“让不同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所有学科皆如此,何止数学?),你一锅烩,有的吃饱了,先行一步;有的吃撑了,导致消化不良,有的则因无从下口,反而啥也没有吃,饿着肚子。所以,选择性地讲是否可以算作“分槽喂养”“因材施教”呢?

社会如此看重“讲”,背后反映着家长教育观、课堂观、学习观的滞后。

新课改以來,其实是反对教师一味地“讲”,以讲代学的讲、越俎代庖的讲、不问青红皂白的讲,是不招人待见的。主张该讲则讲,该不讲则不讲。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误人子弟;引导学生自我探索、领悟,才是上乘之师。

我真希望家长成熟些、理性些,他们的愤怒变成:课上不会引导孩子学习,就会课下留如山的作业,课内损失课外补,瞎子磨刀……方如此,大约教育才有救。

猜你喜欢
圣贤人学徒弟
收了一个小徒弟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Mark Twain
境随心转是圣贤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修身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喝茶聊天聊“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