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输入促成”环节中的应用

2018-08-02 03:26李一李徐杰李岩
理论观察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思维导图

李一李 徐杰 李岩

摘 要:产出导向法理论是由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大学外语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它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评估三个环节。在读写课堂上,将思维导图引入到 “输入促成”环节中,以實现 “以读促写”的目标。一方面,思维导图使作者隐性思维得以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段落关系和主旨大意,提高阅读效率;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可视化思维导图中获得语言、内容、结构方面的写作知识,进而完成写作任务,实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思维导图;输入促成环节;产出导向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3 — 0174 — 0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出了具体要求。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文本阅读上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语言输出方面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阅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问题,便显得尤为迫切。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概述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是由外语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于2015年正式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国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该理论的发展历经八年,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它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评估(见图1)。在“输出驱动”环节,教师呈现交际场景、以激发学生产出的欲望,驱动学习;在“输入促成”环节,教师根据产出任务,指导学生对听、读材料选择性学习,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评价环节,既包括学生在“学用”过程中的即时评价,也包括对学生产品的延时评价。POA理论颠覆了常规教学 “先输入(阅读或听力),后输出(写作和口语)”的顺序(如图1, 虚线表示),提出了“输出→输入→输出”的教学顺序(如图1,实线表示)。以读写课堂为例,课堂教学以写作(输出)为出发点,为下一步文本阅读(输入)提供驱动力。通过文本阅读的学习,促成写作(输出)的发生。

目前,以POA为理论框架,针对大学英语课堂展开的教学尝试也才刚刚开始。张文娟(2015)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例,对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进行了教学尝试。杨莉芳(2015)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艺术与自然”单元为例,在“驱动环节”进行了微课设计和实践。王洪林(2015)“以口头汇报为输出驱动”,针对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展开了批判性阅读行动研究。然而,就“输入促成”环节而言, 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地从阅读中获取语言、内容、结构信息,从而促进写作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实现“输入促成”的有效途径——思维导图

产出导向法的“输入促成”环节是教学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输入性材料进行学习的目的不止于理解,更在于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学习,以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张文娟,2015)。然而,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上课的环节基本是课文导入、课文结构分析、词汇讲解、难句解释、写作方法赏析(文秋芳,2014)。这就导致了学生除了学会固定的短语和搭配,其写作水平迟迟不见提高。一方面,学生作文布局不合理是由于他们无法有效地从语篇中提取基于内容的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学生作文思维混乱是由于他们很难从“表面”的语言提取作者“隐藏”其中的思维脉络,从而导致他们的作文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因而,如果可以借助一个阅读工具或方法,将隐性的思维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帮助学生从输入性材料中获得语言、内容、结构信息,将会大大提高“输入促成”的效率。

如何将“隐性”思维得以可视化展示呢?思维导图自然是不二之选。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又称心智图,由英国教育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脑科学研究成果提出来的。思维导图(如图2)通常是树状结构,利用图文并茂,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关的层次图展示出来,建立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符号等之间的记忆连接(东尼·博赞,巴力·伯赞,2009)。因此,思维导图可以将抽象的思维图示化,从而促进知识结构的可视性生成。显然,思维导图具备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承载信息量大的特点。

在读写课堂上,将思维导图的绘制应用于课文学习的优势有三。第一,建立语言和内容的联结。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节点,这有助于学生透过“表面”文字建立语言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关联。第二,提炼语篇结构,使其可视化。思维导图将几百字的段落浓缩成简洁的思维图示,使学生树立宏观布局意识。第三,把握思维脉络,突出思考路径。思维导图利用线条建立层级关系,将作者的思路进行“架构”,让学生看到作者思想组织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立体化、可视化的思维导图,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模拟写作过程,进而促进写作(输出)任务的完成。

三、思维导图在“输入促成”环节中的应用

在输出驱动环节,教师根据课文结构类型,设置输出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输入促成环节中,以任务为导向,教师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以促进输出任务的完成;在评价环节中,教师针对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课堂上给予即时评价。

(一)课文介绍

以笔者所教授的《新视野读写教程2(第三版)》第五单元Section A Spend or save—The students dilemma的第一段为例。该文章讲述了政府、银行和商业广告每天向我们传递着两种对立而矛盾的信息,一种是鼓励人们消费;另一种是试图说服人们攒钱。对此,人们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这是一篇典型的观点对立型文章。一方面,作者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对比结构信息来完成写作任务。另一方面,该文章涉及了广告、信用卡、消费观念等内容,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语言信息以完成写作任务。因此,笔者采取结构和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设置3个作文(广告的利弊,信用卡的利弊和我的消费观),方便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结构和语言信息,降低写作过程的难度,促进写作的发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

1.课前,在“输出驱动”环节中,进行任务布置。(1)教师在批改网布置3篇作文,供学生自由选择。另外,在优慕课讨论区,设置3个与作文对应的话题,让学生展开广泛讨论,教师进行点评。(2) 全班同学预习课文并回答课后问题;各小组分配任务。每个小组负责1个段落,每个段落准备2~3个问题用于课堂提问,并针对该段落绘制思维导图。小组完成任务后,在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方可在课堂展示,以保证课堂展示的质量。2.在课堂上,每组同学派1人进行口语展示。首先根据课文段落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在教师引导下,小组代表在黑板上与全班同学共同绘制思维导图;教师总结并评价。

(三)具体实施情况

1.学生提问环节。问题1:What question makes students feel confused and manipulated? 答案1:Should I spend or should I save? 问题2:How about the messages we get from our environment? 答案2:The messages seem to defy common sense and contradict each other. 问题3:What does the government tell us? 答案3:The government tells us to spend or well never get out of the rece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tell us that unless we save more, our country is in grave danger. 问题4:What does the bank offer to us? 答案4:Banks offer higher interest rates so we increase savings. Then the same banks send us credit card offers so we can spend more. 该提问环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此段的段落大意。

2.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由教师提问,对课文进一步梳理,小组代表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全班在笔记本绘制(见图2)。问题5:What do you learn about the 1st two sentences? Please give me two key words. 答案5:question 和contradictory. 總结:思维导图的起点为 a contradictory question。问题6:What message makes students feel confused? What makes students manipulated? 答案6:The government and banks. 总结:第一节点下的两个分支为confused 和manipulated, confused 节点对应government,manipulated 节点对应bank. government和bank对应的节点分别为答案3和答案4。教师的引导式提问目的在于使学生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掌握表达对比关系的标记词。

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对写作过程展开积极思考。首先,就写作而言,作者应先有思路,后有语言呈现。作者以“一个矛盾的问题”开始写作的,通过使用confused (困惑)和manipulated (被操控)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第二,层级关系将作者的思路结构化,让学生观察到思维和段落结构的一致对应。让人们困惑(confused)的信息源自政府,因为政府一方面告诉我们要花钱,否则不能走出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攒钱,否则将陷入危机之中。让人们觉得被操纵(manipulated)是因为银行具体地操纵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一方面提高利率,鼓励攒钱;另一方面又发放信用卡,鼓励消费。这样的举动让人觉得“自相矛盾”。第三,衔接词体现了层级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让学生观察到写作中连贯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性。在government节点上,层级间花钱和攒钱(spend和save)的并列结构是通过衔接词(at the same time)来实现的;层级间高利率和信用卡(high interest rates 和credit card)的并列结构通过衔接词then来实现。通过并列结构,让读者体会到了政府、银行的双重举动存在“矛盾”之意。学生从标记词的使用可以发现,段落内部句子间的联系是富含逻辑的,而不是胡乱堆砌的。最后,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进行即时的反馈和评价,指导其绘制的思维导图遵循逻辑性和层次性的原则。因此,通过思维导图的节点关键词和线条结构,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语言承载的内容信息和作者的思路层次,有助于学生在个人写作中模仿和演练。

四、结语

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语言的外壳”看到“思维的内核”。在阅读和绘图的过程中,学生“监测”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技巧,从结构组织、话题素材和语言表达方面为他们在写作阶段提供了可模仿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思维导图在“输入促成”环节中的引入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从而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尼·博赞,巴力·伯赞.思维导图〔M〕.叶刚泽.中心出版社,2009.

〔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

〔4〕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

〔5〕张文娟.“以学致用,以学促用”——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课堂教学实践〔J〕.中国外语教育,2015.

〔6〕杨莉芳.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的微课设计——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艺术与自然”单元为例〔J〕.中国外语教育,2015.

〔7〕王洪林.“以口头汇报为输出驱动”的批判性阅读行动研究〔J〕.国外语教育,2015.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思维导图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POA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研究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