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核心素养,追求教学实效

2018-08-02 17:08杨恺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人文素养

杨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鍵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方面。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语文的核心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如何在融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准确深入地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即语文能力,人文性即人文素养。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夯实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我们在强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引导和人文教育。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平时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感悟、多积累,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作出必要准备。同时还要把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人文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整合课程资源,实施语文课程的有效备课

1.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设立明晰而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在上课前就要设立科学、明晰、准确的三维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后再以学生的视角充分预测学情,这样就能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的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体会、感受、积累、运用,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2.适应新时代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备教材。在深入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灵活自如地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适当地调整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情,备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上课之前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既是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已有知识体系、接受能力等学情,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随堂练习等,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从备课阶段就要坚持以改进学生的学法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学习习惯,但是有效的阅读仅靠课堂上的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应该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融合。

1.重视课内阅读。课内阅读首先是指教科书阅读,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文章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美,特别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用心品味,抓住一点,深入展开。例如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就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引导学生学习用打比方的方式描写一处风景;读冰心的《荷叶·母亲》,就引导学生一步步读出语言的言外之意。加强教科书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在课内适当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外文章,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

2.重视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大量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帮助很大,但要达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仅靠教科书选用的文章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课外经典佳作,培养学生大量阅读、每天阅读的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达到有效课外阅读的目的。

3.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教师要鼓励、欣赏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即使对于阅读兴趣比较狭窄的学生也应在尊重和鼓励的基础进行引导。

四、加强语言积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文化需要慢慢积淀,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也需要慢慢积淀,这就注定语文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加强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要想使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乐趣等语文素养,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坚持强化课内外语言文字的积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写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在适当的时候开展阅读比赛或读书笔记展示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获得感和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 加强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给我们辩证的说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的思考才能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有效思维的问题,例如学习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如果提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汪伦对李白的友情很深厚?”这样的问题,学生便会不假思索的答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就是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不大;而如果问:“为什么汪伦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时,才赶来相送?”学生就必须联想到李白和汪伦两人的关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才是具有思考价值的真问题。如果每位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说出与众不同却有理有据的答案,创新思维的火花便会在课堂上绽放出奇异的光彩。丰富多彩的语文答案不应简单的用“对”或“错”评价,而应该用“好”或“不好”衡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实质性的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

六、走出文本,寻找生活中的语文

陆游在其诗作《示子遹》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所以教师要拓展课程视野,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活力。比如可以开展主题为“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处理、整合资料,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对学习探究结果进行阐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再比如可以开展成语接龙、诗词接龙、飞花令等趣味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活动中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

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的语文课堂必然是融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也只有融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才会是有效乃至高效的语文课堂。在坚持融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让课堂变得好玩,让教学变得好玩,让语文变得好玩,让知识变得好玩,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终身追求的境界。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人文素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