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与罗马共和末期的派系斗争

2018-08-03 02:36杨俊明丁艳平
安徽史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西塞罗元老凯撒

杨俊明 丁艳平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是共和末期罗马著名政治家。公元前133年开始的格拉古兄弟改革揭开了共和末期罗马派系斗争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罗马社会局势剧烈动荡,各种政治力量博弈争斗,彼此制衡,派系斗争频繁发生。主要表现为固守传统共和政制,以维护元老院统治为己任的元老贵族派和要求改革,力图与元老院分权抗衡的激进平民派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代表贵族利益的西塞罗极力维护共和国的传统体制。然而,喀提林阴谋的发生,前三头同盟与元老院的对抗,凯撒与庞培的内战和独裁,后三头同盟的统治猛烈冲击并震撼着传统的罗马共和体制。作为奴隶主贵族派的代表,“共和国之父”西塞罗不可避免地深度卷入了这场决定罗马共和政体命运的派系斗争,并且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最终沦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和殉葬者。

西方学者对罗马共和末期派系斗争的研究开始很早,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M.de Montesquieu)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广泛运用各种文献资料对罗马派系斗争的重要人物苏拉、庞培、凯撒进行了专门研究。19世纪蒙森(Theodor Mommsen)的《罗马史》详尽分析了派系斗争频发的原因和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批反映罗马派系斗争研究的力作。马什的(F.B.Marsh)《罗马世界史》强调罗马的派系斗争主要是骑士及其追随者与城市贫民的联盟同贵族之间的对抗。赛姆(Ronald Syme)的《罗马革命》采用人物志式的研究方法逐一分析了派系双方追随者的背景与态度。布朗特(P.A.Brunt)的《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冲突》详尽分析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认为罗马派系斗争有其社会基础。史密斯(R.E.Smith)的《罗马共和国的败笔》通过将西塞罗放在共和末期的罗马历史背景之中,揭示了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共和国灭亡的深刻原因。*[法]孟德斯鸠著、婉玲译:《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德]蒙森著、李稼年译:《罗马史》,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F.B.Marsh,A History of the Roman World:From 146 to 30 B.C.,London:Methuen and Co.,1935;Ronald Syme,The Roman Revolution,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39;P.A.Brunt, Social Conflicts in the Roman Republic,London:Hogarth,1986;R.E.Smith, The Failure of the Roman Republi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5.与西方学界比较,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极为薄弱,成果不多。*专题研究论文仅有何芳济的《罗马内战时期的派系斗争》,《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杨俊明的《庞培与罗马共和末期的派系斗争》,《北方论丛》2016年第4期。

西塞罗出生于富裕的骑士家庭,毕生推崇波里比阿的混合政体学说,认为罗马的共和制度结合了各种政体的优点,是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也是罗马政体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保证。因为在这样的国家中,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所有人,无论地位高低,都会在进行统治时获得一席之地,但决定权却掌握在元老贵族手中。*Neal Wood,Ciero′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p.47.由于没有祖辈的显赫声名所依靠,西塞罗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按照罗马官职晋升的正常顺序,逐级登上罗马政坛。*⑥David Stockton,Cicero:A Political Biograph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5;p.86.

年轻时西塞罗在罗马师从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后留学希腊,继续潜心法律、哲学和雄辩术学习,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为此后在元老院和法庭运用雄辩术的魅力,抨击政敌和对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公元前80年,西塞罗义愤填膺地为一个受苏拉爪牙迫害的骑士在法庭辩护。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语惊四座,从此以反独裁、反腐败斗士自居。公元前76年,西塞罗当选财务官,正式步入罗马政坛。公元前70年是罗马危机四伏的一年,民众对日益泛滥的腐败之风深恶痛绝,尤其对元老贵族在法庭的腐败更是恨之入骨。就在这一年,在控诉西西里总督维勒斯勒索民众案中,西塞罗在法庭上慷慨陈辞,用铁的事实指证维勒斯的暴行,*Thomas N.Mitchell,Cicero the Senior Statesme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p.5.揭露了贪官权贵的种种恶劣行径,成为民众心目中法律和秩序的捍卫者,在罗马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平民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公元前66年,西塞罗当选大法官,发表演说支持得到平民拥护的、由保民官提出的授予庞培在东方的最高统帅权的法案。公元前64年,已经在“贵族、各种各样的商业行会、骑士阶层和广大平民中网罗了大批追随者”⑥的西塞罗参加竞选执政官。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平民派的代表喀提林,西塞罗一方面强调要建立贵族和骑士联合的“贤人政治”,以争取元老贵族和骑士的支持。另一方面则在罗马广场发表公开演讲,强调国家公职人员应该是“一心为了团结社会各阶层,具有远见卓识的平民派”。因此,他将把自己毕生献给罗马民众,为罗马社会各阶级和各党派的和谐事业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就是说,虽然西塞罗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决定他会坚决维护罗马共和国传统的贵族寡头政治,但为了获得罗马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西塞罗同样向普通民众示好。在公民大会上,他特别强调自己的骑士出身,将自己同民众视为对手的元老贵族区分开来,向民众说明自己不是那些自私自利的贵族。*Kathryn Tempest,Cicero Politics and Persuasion in Ancient Rome,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ahing Group,2011,p.85.每次演讲中西塞罗都使用平民化的言语,强调罗马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服务。*⑨Elizabeth Rawson,Cicero:A Portrait,Penguin Books Ltd,1998,p.13;p.15.最终,“不仅平民拥护,连贵族也极力赞成”,⑨西塞罗成功当选公元前63年执政官。

西塞罗当选执政官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领导击败了保民官卢鲁斯提出的重新分配土地的法案。*[古罗马]西塞罗著、席代岳译:《希腊罗马名人传》,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550页。尽管他巧妙地将自己打扮成平民利益的代表,但此举清楚地表明,他坚决反对平民支持的格拉古传统的改革。西塞罗执政官任期内,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自豪的当然是他成功挫败喀提林阴谋。竞选失败,债台高筑的喀提林决定再次参加竞选公元前62年执政官。喀提林提出反对元老贵族寡头统治和“取消一切债务”、解放奴隶的纲领。*John Wesley Heaton, Mob Violence in The Late Roman Republic 133—49 B.C,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1939,p.56.喀提林如此所为旨在寻求破产的贵族、老兵和城市平民的支持。他的竞选纲领在罗马引发了“对贵族压迫的仇恨情绪,大批负债累累的苏拉老兵投奔并支持喀提林”。*Tom Holland,The Last Years of the Roman Republic,New York :Anchor Books,2005,p.671.显而易见,喀提林企图利用民众颠覆罗马共和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喀提林的过激行动使原来暗中支持他的克拉苏和凯撒不敢再支持他,西塞罗更是绝不可能容忍喀提林的阴谋得逞。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政治影响,积极对抗被元老院视为危险分子的喀提林,使他再次遭到失败。绝望之余的喀提林权衡利弊,知道自己通过合法手段当选执政官已无可能,于是铤而走险,“决定用武力发动起义,杀死西塞罗等元老贵族,占领罗马”。*⑦⑧Kathryn Tempest,Cicero Politics and Persuasion in Ancient Rome, p.91;p.94;p.92—93.

西塞罗得到克拉苏提供的关于喀提林阴谋的匿名证据*Manfred Fuhrmann,Cicero and the Roman Republic,Translated by W.E.Yuill Blackweu,Oxford UK & Cambridge USA,1990,p.68;p.70.后,一方面采取措施分化喀提林党羽,另一方面通过元老院颁布紧急状态法,授予自己保卫元老院和国家安全的大权。由于没有任何喀提林阴谋叛乱的直接证据,西塞罗和元老院无法根据紧急状态法采取任何行动。危难之际,西塞罗在11月8日的元老院紧急会议上,发表第一篇反喀提林演说,当面痛斥喀提林的阴谋,*⑨Scullard,From the Gracchi to Nero A History of Rome from 133 B.C.to A.D.68,Routledge Classics,2011,p.93;p.94.力主将危害国家安全的喀提林逐出罗马。第二天,喀提林被迫离开罗马,西塞罗发表第二篇反喀提林演说,强调要将所有的喀提林同党清除出罗马,保障罗马的安全。⑦12月3日,西塞罗获得了由阿洛布罗基人提供的喀提林谋反的书面证据,⑧并从留在罗马的喀提林同党家中搜出大量武器,证实了喀提林的谋反行为。西塞罗立即在广场发表第三篇反喀提林演说,出示喀提林阴谋的证据,激起民众对喀提林的愤慨。随后,西塞罗逮捕了在罗马的5个喀提林阴谋分子,并在元老院开会讨论如何处置他们。⑨会上,西塞罗发表第四篇反喀提林演说,力主直接处死在押的喀提林同党。最后,元老院启用“最后裁决”(Last Decree),*Elizabeth Rawson,Cicero:A Portrait,p.89;p.11.授权西塞罗不经法庭审判,直接处死喀提林分子。随后,元老院派出3个军团包围密谋叛乱的喀提林叛军,将他们全部歼灭。

喀提林阴谋以后,罗马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尽管西塞罗希望自己还能享受与其地位相称的声望与权威,并在指导罗马政府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他严重地误判了形势。此后,凯撒势力崛起,庞培从东方征战归来。这些在罗马颇有影响的军事领袖尽管出身贵族,但为了谋取自己的政治利益,他们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煽动平民与罗马传统守旧的元老贵族相抗衡,导致平民派与贵族派斗争不断。此时的西塞罗虽然成功挫败喀提林阴谋,但也导致他一方面与平民派关系紧张,受到平民派攻击和诋毁;另一方面被贵族派吹捧,认为他是将共和国从毁灭的边缘拯救出来的勇士。执政官任期内挫败喀提林阴谋,拯救共和国虽然给西塞罗带来巨大声望,使其达到政治生涯的巅峰,但也成为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此,“西塞罗的处境随着执政官而改变,他的行为也发生改变。之前他主要反对寡头政治内过分荒淫的行为。现在他尤其关注击退由民众引起的攻击和挫败由极端主义者发起的有企图的暴乱。”*⑥Manfred Fuhrmann,Cicero and the Roman Republic,p.73;p.72.

凯撒出身贵族,由于深受姑父马略的影响,对元老贵族的专横腐朽极为不满,是个忠实的平民派。喀提林阴谋失败后,凯撒打破传统束缚,③坚持必须要经过公民大会审判才能对喀提林分子定罪,成为平民派的领袖。公元前60年,凯撒从西班牙征战归来,准备竞选次年执政官。在元老贵族的心目中,凯撒是一个试图破坏传统政治秩序的危险分子。因此,他很难获得元老贵族的支持。即使如此,凯撒也没有选择单独挑战元老院的权威,而是联手当时同样受到元老院掣肘的克拉苏和庞培做自己的盟友。

同是贵族出身的庞培,由于成功清剿地中海海盗,平定东方的米特里达梯叛乱,成为罗马位高权重的实力派人物。元老院可以接受许多人与之争夺权力,却绝不允许个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因此,元老院害怕势力日盛的庞培成为第二个苏拉,极力打压他,导致庞培逐渐放弃支持贵族派的立场,向平民派转变。克拉苏则早与元老院有隙。凯撒、庞培、克拉苏为了各自的利益,秘密结成同盟对抗元老院。元老院的重要地位被削弱了,成为一个纯粹的政治团体,而不再是强有力的帝国政府,因为国家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三头手中了。“三头同盟预示着自由政府时期的结束,这种权力重组也为今后十年的战争和革命埋下了隐患。”*Ronald Syme,The Roman Revolution, p.12—13.

公元前59年,在克拉苏和庞培支持下,凯撒如愿以偿地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为了拉拢更多的实权人物和德高望重的元老贵族支持自己的事业,凯撒极力争取西塞罗加入自己的阵营。西塞罗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在民众中颇具声望。他挫败喀提林阴谋,获得“共和国之父”的美誉,在骑士和贵族中有很大的影响,在元老院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能够获得这样一位罗马民族传统道德的楷模,在罗马社会各阶层都有极大影响力的实力派人物的支持,无疑可以为自己将来的政治霸业增加胜算。然而,“西塞罗谢绝了凯撒的邀请,因为加入这样的同盟与他一直鼓吹的‘等级和谐’是背道而驰的”。*[英]格兰特著,王乃新、郝际陶译:《罗马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更重要的是,西塞罗的政治理念是基于在罗马维护以元老院为核心的传统的政治体制。而三头同盟在获得军事成就,具备军事实力之后,开始以武力诉求政治地位,干涉元老院对国家日常政治事务的控制。作为罗马共和国传统卫道士的西塞罗当然极力反对这种传统体制之外的力量。⑥他不仅拒绝与三头同盟合作,而且公开发表演说,攻击三头同盟是“三头怪物”。*Thomas N.Michell,“Cicero,Pompey,and the Rise of the First Triumvirate”,Traditio.1973,(29):1—29.

退任执政官后,由于政治主动权的丧失,西塞罗在平民派和贵族派的夹缝中两面讨好,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公元前58年,与西塞罗结怨甚深且在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克劳狄担任保民官,他立即提出追究西塞罗未经法庭审判处死喀提林分子的法案。克劳狄法案表面上是他们个人之间的恩怨,实质上则是平民派与贵族派的较量。*T.A.Dorey,“Cicero,Clodia,and the Pro Caelio”,Greece and Rome,1958(5):175—180.掌权的平民派就是要通过对西塞罗的起诉来打击元老贵族。若指控成功,就能对贵族派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面对得到凯撒等人支持的克劳狄咄咄逼人的态势,西塞罗只能向庞培和昔日的盟友元老贵族求助。但庞培避而不见,自顾不暇的元老贵族此时也无计可施,只能建议他暂避锋芒,离开罗马。无奈之下,西塞罗离开罗马,开始了长达16个月的流浪生涯。不正常的政治状况,造就了不正常的人和生活,西塞罗这样正直的人受到迫害,克劳狄之流恶棍则处处得意。

流浪生涯对西塞罗的政治立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痛斥克劳狄等人蛊惑民众,做出错误决定的同时,西塞罗也责备元老贵族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对他们大失所望。公元前57年,鉴于西塞罗的巨大影响力,在三头的默许下,元老院废除了西塞罗流放令。西塞罗返回罗马,但此时罗马的实际权力已经完全掌握在三头同盟手中。西塞罗虽有东山再起之宿愿,但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却常有回天乏术之感,对当时的共和国极度失望。满腹怨恨的西塞罗一方面强调自己的重新回归是罗马秩序和法制的恢复,*④Elizabeth Rawson,Cicero:A Portrait,p.159—164;p.167.另一方面则顺应时势,一反流放之前激烈反对三头的态度,转而支持三头,尽量协调贵族派与平民派的关系,并使三头之间保持平衡。为感激庞培和凯撒对其回归的帮助,西塞罗“不得不为他们党羽中的首要人物进行辩护,成为他们的忠实代理人”。④

西塞罗回归后,罗马政局混乱不堪,政治环境急剧恶化,三头同盟出现裂痕。贵族派内部矛盾重重,克劳狄和米罗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双方的支持者“庞培和克拉苏的关系更加紧张”。*Kathryn Tempest,Cicero Politics and Persuasion in Ancient Rome,p.127.凯撒在高卢的胜利使得他获得巨大声望的同时,也导致庞培的忧虑和不满。然而,尽管三头之间存在矛盾,但彼此之间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庞培需要凯撒来加强自己与平民派的联系,凯撒则需要庞培在罗马的政治影响力和克拉苏的金钱帮助。由于彼此共同的利益大于对抗,因此,公元前56年,三头在路卡会晤,再次达成协议。

路卡会晤之后,元老贵族之间的内耗使元老院的权威受到挑战。为了打击三头同盟,一些元老贵族选择此前被他们唾弃的街头暴力的始作俑者、颇具政治野心的克劳狄作为他们对付庞培和凯撒的工具。西塞罗拒绝与他们合作,通过这一时期西塞罗在罗马广场和法庭发表的演讲,能够清楚了解他的政治立场。西塞罗坚持维护共和国的传统体制,维护元老院的统治权威,呼吁要在罗马建立和谐的社会与法律的统治。他认为对元老院权威的破坏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以革命者和政治冒险家为代表的反对派,一是肩负维持社会秩序重责的元老贵族内部的争权夺利。*H.V.Canter,“Cicero’s Political Sympathies”,The Classical Journal,1912(7):158—164.西塞罗强调“只要元老院否认克劳狄并且准备和三头谈判,罗马的政治紧张态势即可得到解决”,*Manfred Fuhrmann,Cicero and the Roman Republic,p.103.社会危机就能得到缓解,社会秩序就能恢复稳定。西塞罗政治态度的游移变化,不仅招致昔日贵族派盟友的谴责,而且也使自己内心陷入极度痛苦的冲突之中。他既厌恶三头政治对自己理想中“和谐政治”的破坏和对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冲击,想要瓦解三头同盟,又害怕三头之间的稳定被打破,罗马社会秩序再度恶化,再次爆发内战。

此时的罗马由于克劳狄和米罗频繁的街头暴力冲突,国家公共生活完全陷入瘫痪。公元前52年1月,克劳狄在街头械斗中丧命于米罗之手,将罗马不同派系集团之间的冲突推向高潮。克劳狄之死不仅恶化了庞培与凯撒的关系,也将西塞罗推到了双方的对立面。克劳狄死后,他的支持者借火化克劳狄之机,放火烧毁了元老院会堂,*W.Jeffrey Tatum,The Patrician Tribune Publius Clodius Pulcher,p.234.罗马政局完全失控。元老院颁布紧急状态令,并接受毕布鲁斯的建议,任命庞培为唯一执政官。*Kathryn Tempest,Cicero Politics and Persuasion in Ancient Rome,p.144.庞培上任后为了平息克劳狄派引起的骚乱,不顾西塞罗等米罗支持者的反对,提出一项确保将米罗定罪的反对暴力的特殊法案,并且以武力使之在公民大会通过。出于感激米罗曾经为他解除流放而积极奔走的缘故,西塞罗担任了米罗的辩护人。虽然为米罗辩护没有成功,但西塞罗“并没有垂头丧气,认为这是一次对掌权者有意义的反抗,因为庞培正逐渐远离凯撒,转而和元老院结盟”,*A.W.Lintott,“Cicero and Milo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1974(64):62—78.而克拉苏则早在去年远征帕提亚时战死,三头同盟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前51年,西塞罗离开罗马,前往小亚细亚的西里西亚担任行省总督。任期内,他勤勉执政,治理有方,深得行省人民的爱戴,因而在罗马获得一片赞誉之声。风云变幻的罗马政治格局,使此时的西塞罗觉得正是恢复自己昔日权威和巨大声望的大好时机。然而,现实无情地击碎了西塞罗的梦想,罗马混乱的情势有如燎原的野火,凯撒与元老院支持的庞培之间的冲突根本无法调和,一触即发。为此,西塞罗的密友、出版商阿提库斯建议他应该尽量与庞培和凯撒都保持密切联系,不要轻易倒向任何一方。西塞罗尽管在彼此之间进行调解,但坚持认为“如果最后的决定导致对抗,我坚信,与庞培一起被打败要比与凯撒一起胜利更好”。*Elizabeth Rawson,Cicero:A Portrait, p.186.因此,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护传统的共和政治的需要,也是出于私人友谊的考量,西塞罗最终还是选择站在联合庞培的元老院一边。即使如此,“他仍然与凯撒派保持友好的关系,尽可能的保持中立,作为两派的中间调停人”。*Manfred Fuhrmann,Cicero and the Roman Republic,p.136.

内战爆发以后,凯撒进军罗马,西塞罗追随庞培逃离意大利。法萨卢战役后,凯撒夺取罗马大权。西塞罗在凯撒的一再示好之后,回归罗马。此后的西塞罗对政治已经心灰意冷,因此在元老院会议上保持沉默。他虽然与凯撒派和解,但“作为元老院主导的共和政体主义者”,西塞罗是不可能支持凯撒的独裁政体的,这也是后来他对元老贵族谋杀凯撒不加制止的原因。

作为共和末期罗马政坛最有声望的显赫人物,西塞罗不仅能言善辩,而且在元老院和民众中都拥有很大的声望和影响力。正因如此,不论是元老贵族派支持的庞培,还是平民派支持的凯撒都想方设法要拉拢他加入自己的阵营。正是这种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西塞罗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信仰,西塞罗坚决反对任何挑战元老院权威统治的同盟。然而,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处在巨人夹缝之中的西塞罗无所适从,左右摇摆,政治立场数次转变,最终沦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和殉葬者。正如阿特金斯所说的那样:“这一时期西塞罗不断变幻的政治态度,既出自恐惧和野心,也出自其原则性。对于共和国的丧失,他非常伤心。可是,出于实际的原因,他又多次支持,甚至栽培了庞培和凯撒”*[英]斯科菲尔德主编、晏绍祥译:《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462—463页。这样的共和国的掘墓人。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尽管西塞罗没有直接参与贵族派的这次密谋,但正如时人和学界所公认的那样,“他在不断激励阴谋者的思想方面却发挥了重要作用”。*P.A.Brunt,“Cicero’s Officium in the Civil War”,Journal of Roman Studies,1986(76):12—32.凯撒之死不仅导致罗马政坛出现权力真空,而且加速了平民派与贵族派新一轮争权夺利斗争的进程。以西塞罗为首的元老贵族认为凯撒之死不仅标志着独裁时代的结束,而且传统的罗马共和体制重新得到了维护。但事实上“凯撒之死不仅没有挽救共和制的灭亡,反而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宫秀华:《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凯撒死党、执政官安东尼在为凯撒复仇的旗号下,利用罗马的混乱和民众对凯撒的支持迅速掌控了罗马政局,导致元老贵族的不安和忌惮。安东尼深知西塞罗在罗马的重大影响力,因为“西塞罗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的资历和威望,而且还因为他与许多政治集团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Elizabeth Rawson,Cicero:A Portrait, p.271.因此,想方设法向西塞罗示好,以获得他的支持。然而,西塞罗深知安东尼日益膨胀的权力欲和政治野心,并不信任他,强调“没有什么比支持暴君曾经颁布的措施更荒谬的事了,虽然暴君已死,但暴君以前的忠实追随者现在执掌着政权”。*Manfred Fuhrmann,Cicero and the Roman Republic,p.170.自己绝对不会与之同流合污。此时的西塞罗下定决心要采取孤注一掷的举动,为共和国作最后一搏。*⑥Ronald Syme,The Roman Revolution,p.144;p.146.他联合元老院贵族同安东尼进行坚决的斗争,以维护罗马共和国的传统体制。

面对安东尼日益膨胀的权力和不断提高的声望,西塞罗一反此前远离罗马政坛的常态,积极活跃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之间,为捍卫共和国的荣誉奔走呼号。公元前44年9月到公元前43年4月,西塞罗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连珠炮般地发表了十四篇《反腓力辞》,淋漓尽致、一针见血地、猛烈地抨击了安东尼的篡权野心,将其暴戾阴险和权变奸诈的嘴脸揭露无遗,获得罗马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赞誉。从此,两人兵戎相见,水火不容。此时的西塞罗在罗马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罗马政坛最有影响的真正主宰者。

凯撒的养子和法定继承人屋大维无疑是安东尼争夺罗马国家最高权力的重要竞争者。为增加对抗安东尼的砝码,西塞罗积极支持屋大维和元老院之间达成协议。他说服元老院将不到法定年龄的屋大维晋升为元老,拨款支持屋大维招募新的军队,使他逐渐成为安东尼的对手。西塞罗将屋大维作为战争工具加以利用,不谨慎地鼓动他发动战争,给共和国的永久死亡助了一臂之力。穆提那战役,得到元老院支持的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名声大震。此时,目光短浅的元老院贵族看到安东尼元气大伤,害怕屋大维权势太盛,尾大难掉,开始对屋大维冷眼相待。无奈的屋大维只能向西塞罗求助。西塞罗利用自己在罗马政坛的巨大影响力和广泛的人脉关系网帮助屋大维竞选。他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四处游说,动用公共权威为屋大维争取合法继承地位。西塞罗如此所为除了他憎恨安东尼以外,还有自己的目的。长期以来,学识渊博,政治经验丰富,在罗马政坛颇有影响的西塞罗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共和国某位军事强人的谋士,以一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学。此时,如果自己能够帮助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像挫败喀提林阴谋那样再次挽救共和国于危亡之际,可以说自己才是真正维护和缔造共和国历史的一代伟人。因此,“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励着这位年迈的政治家去进行最后一搏。他相信这是一场共和国、自由和法律同无政府主义和专制主义势力的决战。他将像从前的加图一样立场坚定,成为罗马权贵的领袖。”⑥然而,屋大维在得知西塞罗利用自己达到目的就将弃之不顾的消息后,立即有所警惕。同时,元老院不明智的谴责更导致屋大维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在凯撒老兵的劝说下,屋大维和安东尼和解。公元前43年秋,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公开结成向元老院挑战的同盟。西塞罗维护共和的政治理想随之化为泡影,完全破灭。

后三头同盟公开结盟后,立即进军罗马,用武力胁迫公民大会通过决议,承认同盟的合法性。在为“凯撒复仇”的旗号下,三头同盟颁布“公敌宣告”,在罗马大规模地屠杀政敌。被安东尼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西塞罗理所当然地出现在首批名单中。公元前43年12月7日,西塞罗遇害身亡。

西塞罗生活的时代派系斗争频发,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使传统的罗马共和政制难以维系,西塞罗所推崇的“和谐政治”根本无法推行。从公元前76年步入罗马政坛,到公元前43年遇刺身亡,西塞罗30余年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犹豫不决、摇摆和失望上,导致他多次改变阵营,政治行为反复无常,招人非议。初入政坛,为了获得民众和骑士的支持,扩大自己在罗马政坛的影响力和声誉,他反对元老贵族的寡头统治。当选执政官,在罗马政坛稳固地位后,他将斗争矛头指向不断提出合理诉求的平民大众,极力维护元老贵族的利益。前三头同盟时期他先是极力反对,攻击“三头怪物”。结束流放返回罗马之后,又与三头妥协,以求得生存。内战期间,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先支持庞培和元老院。庞培战败后,为了生存他转而与凯撒和好。凯撒遇刺身亡后,西塞罗支持屋大维与安东尼对抗,试图主宰罗马政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西塞罗虽然对这些试图改变罗马共和政体的当权者极为厌恶,但又必须时刻考虑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因而内心充满了矛盾。正是这种反复无常的政治立场,导致西塞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应该看到,不论是从政初期的挫败喀提林阴谋,还是政治生涯后期的反对前三头同盟,抨击安东尼,西塞罗的所作所为都是将维护罗马共和体制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然而,共和末期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骚动不安的社会秩序不仅使西塞罗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且频繁的派系斗争也迫使他为了生存不得不数度改变政治立场,从而不但导致了西塞罗个人人生的悲剧,而且也造就了共和国的悲剧。

猜你喜欢
西塞罗元老凯撒
中国数学界元老——王元
苏元老撰并楷书《龙洞记碑》
最后一跳
张申府: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中共建党元老
漱石:西塞罗小传
坏毛病中的小善举
坏毛病中的小善举
西塞罗掏鸟窝
浅论《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形象及其意义
法医出手凯撒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