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巢国政治地理形势新证

2018-08-03 02:36陈恩虎
安徽史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巢湖

宋 怡 陈恩虎

(1.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2.巢湖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先秦时期江淮方国巢国,汉为居巢县,其具体位置所在,学界一直议论纷纷。夏商西周时期巢国的情况,文献记载寥寥,难以考论。与之相比,《春秋》《左传》等书中十多次提到吴楚两国在巢国及其周边地带进行军事斗争。《春秋》文公十二年杜预注云:“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80页。六县即今六安市,六安以东什么地方有居巢城?杜预没有指实。唐代杜佑《通典》卷一八一“庐州”条云:“巢,汉居巢县也,古巢伯之国。” 杜佑把巢县东北当作居巢国的所在,以后形成主流意见。到清代撰述《大清一统志》,都认为居巢在巢县东北不远。近代以来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谭其骧提出有三“巢”:战国时期的居巢在淮河以北;春秋楚国的巢邑在豫章之地,位于合肥以南;而桀奔南巢之巢在今桐城南60里。*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并收入其著《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黄盛璋批评谭其骧说不可取,提出巢只有一个,在肥西县靠近巢湖的地方。*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而杨宽则认为居巢在肥西县的西部。*杨宽:《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陈伟提出春秋前期的巢在六安东北,后期转到桐城以南。*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还有其它一些意见,不赘。学者们或者照着杜预的思路加以引申,或者依据一些相关资料进行推测,都没有可靠的证据。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增多,学者们又提出了一些新意见。因此,综合文献与考古两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讨论春秋时期巢国的政治地理结构了。

一、有巢方国的巢城所在

2001年12月,巢湖市民在烔炀镇唐嘴村附近的巢湖湖滨大道护坡底部露出水面的浅滩上发现有陶片堆积。这个消息引起了巢湖市文物部门的注意。 2005年巢湖水位偏低,考古部门组织文物专家对于遗址进行了考察,认为是一处自新石器时代持续到东汉的遗址。*钱玉春:《巢湖市唐嘴水下遗址调查报告》,《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科技考古专家也深入实地考察与研究,提出唐嘴古文化遗址可能是有巢方国都城即汉代居巢县城的意见。*王心源、何慧、钱玉春等:《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看,这个结论基本是可取的。过去考古学者的分析较简单,我们结合文献记载,试做进一步论述。

首先,从布局来看,唐嘴遗址具备古代方国都城遗址的规模与内涵。遗址堆积秦汉陶片不仅深厚,而且分布的范围向湖中延伸4公里之远。地面捡到的瓦当,都为圆瓦当,饰有云纹,泥质灰陶、黑陶和红褐陶等,有的边轮内有一周凸弦纹。遗址上的砖,面饰四组同心半圆,中心饰柿蒂纹。另外还有一些带有水波纹、方格纹的建筑构件,水波纹上有跃起的鱼纹饰。这些建筑用材及其华丽程度,在汉代绝不是一般乡村建筑可以使用的,尤其是大量堆积,说明应当是建筑水平较高、建筑物密集的城镇荒废留下的。

遗址上发现一枚玉印章,一面印文是箴言“慎斋”,另一面是“护封”。“护封”是用于密封书信内容的印章,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或信的封口上,以防泄露。与之相近的还有一枚铜质动物图案的肖形印,这枚印章是盖在软泥上的封印。当时为了防止信息外泄,在捆扎好的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系好,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在泥上按出印文。这样,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此章用于封泥上,呈现层次丰富的立体浅浮雕图案。这个显然是长距离公务使用的,至少是县级以上的公务往来才有的,乡村公务无此必要。*以上考古资料皆出自钱玉春:《巢湖市唐嘴水下遗址调查报告》,《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其次,巢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陷巢城”传说,学者们也做过很多的推断。我们认为“陷巢城”应当在西晋时。理由很明显,《晋书·地理志》庐江郡有“居巢”县,而晋以后史书的《地理志》都不再有居巢县的记载了。由此看来,居巢的沉陷只能在晋时。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卷二十“古巢”条记述巢城沉陷的事可进一步说明之:

“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干宝:《搜神记》,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1页。

西晋时居巢如果没有沉陷,晋以后史书自然还会有记载,同时也不会有干宝巢城陷落水下的记述。综合看,居巢沉陷只能在西晋时期。这方面,《合肥通史》已经做了讨论,指出《晋书·五行志》记载,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春二月,从淮南郡(治寿春即今寿县)到丹阳郡(治建邺即今南京市)同时发生了大地震,合肥地区正处在震中,居巢很有可能就是在此前后沉入湖底的。*陈立柱、周崇云:《合肥通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1—242页。所以到了唐代,诗人罗隐经过巢湖峔山岛,要感叹“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了。

二、有巢方国的南鄙、北鄙所在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维持着西周以来都鄙国野制度,地方有都邑,国都所在则有国、野之分别。到了春秋中期,巢国的四境,南近长江,北至南淝河流域,西以巢湖与群舒为邻,其版图涵盖含山、无为、肥东、庐江四县与巢湖市、合肥市等县市以及肥西县东南部等部分地区。因为巢国所在的巢湖流域东半区被两大自然地貌巢湖湖盆与巢中山地(龟山——昭关——香泉一线)分割成南北两个自然地理板块,所以春秋时期巢国的四鄙通常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即以濡须河等巢湖外流水系为中心的南鄙,和以南淝河等巢湖内流水系为中心的北鄙。下面就巢国南北两大区域的地方行政单位稍作考述。

巢国南鄙地方行政单位主要有驾、釐、虺等城邑。三地名见于《左传·成公十七年》记载:

“舒庸人以楚师之败也,道吴人围巢,伐驾,围釐、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橐师袭舒庸,灭之。”*⑤⑥⑦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03—904、903—904、925—926、1270—1272、1409页。

“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⑥

此文明确说驾邑是楚的“良邑”,所谓“良邑”当是指驾邑作为前沿军事据点的地位相当重要,是巢国南鄙的一处要地,兼具保护当地巢人与屏护巢国南土的双重功能。以其临近吴楚交界而言,说驾与釐的位置约在今安徽含山与无为交界一带的东关、濡须坞一带,虺邑可能当今庐江县以北靠近巢湖某地,较可取。

巢国的南鄙之地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坁箕之山,《左传·昭公五年》记述楚灵王伐吴的军事行动,云:

“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薳启强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子以驲至于罗汭。……楚师济于罗汭,沈尹赤会楚子,次于莱山。薳射帅繁扬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吴不可入。楚子遂观兵于坁箕之山。”⑦

坁箕之山,杨伯峻指出“在今安徽巢县南37里,即踟蹰山。”⑧与《太平寰宇记》《舆地志》等所说一致,近于驾、釐二邑,楚王观兵来到这里,合于常理。

本段文字也是我们认识巢国北鄙所在的重要资料。其中的地名,过去研究较多。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南,诸家无异说。夏口,杜预以为当武汉夏口,显然不可取。蒙文通指出即西夏水亦曰西肥河,入淮口在今凤台县附近*蒙文通:《古地甄微》,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144页。,得到学界认可。棘、栎、麻、罗汭、莱山,都在今河南境内,部分是之前吴楚争战的地点。南怀,又见于清华简《系年》,怀作“瀤”,说楚灵王有“南怀之行”,学者考证此“怀”即淮河之“淮”,南怀即淮河南岸不远*董珊:《读〈系年〉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2月26日。,有人进一步考证当在淮水流域的州来(今凤台)与钟离(凤阳)之间。*刘光:《清华简〈纪年〉“南怀之行”考论》,《三峡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汝清,过去学者多以为在江淮之间,具体地点不能指实。以薳射先入南怀,楚王军队从之,再及汝清看,当在今寿县以南至合肥之间。鹊岸,过去有一些学人认为在长江之滨,经过近些年的反复研究,尤其是几路楚军进军路线推断,比较多地认为在今三河镇一带。楚王军队本来要与繁阳之师会于夏口(今西淝河入淮口),因为越军水师来帮忙,楚王决定前来会之。因为吴军主动出击,住在巢的蒍启强军先与吴战,结果失败于鹊岸。吴军也退出,并派人前来犒劳楚军,企图缓和。这时楚王与越军会于琐。过去认为琐在霍丘县以东,依据当时战争形势推测未免偏北。因为是冬天,越军乘船所在的琐地必近于大水,楚王自北边来会之,则琐当在汝清以南有大水之地,这就是巢湖之滨了。所以推测其在巢湖北岸今合肥市以南,最在理。之后,楚国军队会师准备大举入吴,因为吴有了准备,楚王只是到了坁箕之山转一圈便回去了。巢国此时已是楚的附庸,所以楚国出于对吴的警备,在吴楚之间的前沿巢驻扎重兵。因此,巢国的北鄙之地当在合肥以南的巢湖之滨,也即是南淝河下游一带。南鄙在今含山县、无为县之间的东关等地,迤逦至于庐江,即濡须河到兆河。

综上,春秋时期巢国政治地理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核心统治区域,即以唐咀古城遗址及其附近滨湖水域和陆地为中心的国郊之地,一为地方行政区域,即以濡须河、南淝河等巢湖支系流域为主的边鄙之地,其中地方行政区域又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即以驾、釐、坁箕之山、虺等城邑为代表的南鄙,与以琐等城邑为中心的北鄙。这个情况也反应了巢国水乡泽国的特征。是以后来楚国灭巢,巢成为楚在东方的大码头,江淮地区物资都要通过巢即居巢码头转运前往江汉地区。1958年在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对此有详细记载。这些是巢国为楚完全吞并后成为楚之东方重镇之后的事情,也显示居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巢湖
巢湖流域水文模型及水文成果
巢湖流域2020年洪水分析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民歌中方言的影响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2018年巢湖风浪特征分析*
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
以巢湖湖区为水源建设项目取水可靠性分析
Effec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gions Surrounding Chao Lake on Water Quality Change of Chao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