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18-08-03 09:40杨鹤伶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降糖敏感性葡萄糖

杨鹤伶

(北京市怀柔区龙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1400)

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所以需要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保证胰岛素的供应,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1]。二甲双胍具有改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等作用。本文旨在探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6年3月~2017年6月间在我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37~62岁,平均(45.9±8.1)岁;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34~67岁,平均(46.1±8.4)岁;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无磺胺过敏,无胃、肝、肾等主要脏器严重疾患。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0.5,分别于三餐后口服;对照组:给予格列吡嗪(辉瑞制药)5mg ,分别于早餐及晚餐前口服;疗程12周,于用药12周后,观察临床表现,记录两组FPG、P2hBG、HbAlc、BMI的数值,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记录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比较,P2hBG、HbAlc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FPG、体重降低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甲双胍优于格列吡嗪(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

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口苦、食欲下降、恶心、腹泻等,但于服药2—3周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对本药依从性较好。

3 讨 论

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抗糖尿病药物[2]。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改善外周组织的葡萄糖摄取能力和利用能力,通过对糖原抑生和糖原分解进行抑制,来降低患者体内的肝葡萄糖输出量;降低脂肪酸的氧化率;提高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起到降糖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盐酸二甲双胍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同时也能够对患者的体重和血脂水平进行降低或控制[3]。同时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二甲双胍还能够对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促进患者代谢功能异常的改善,将其应用于超重或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4]。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在于:1.只降高血糖,不会到引起低血糖反应。二甲双胍对于血糖的降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高血糖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能够起到降糖效果,但正常人群应用二甲双胍,则不会起到降糖的作用。2.同时二甲双胍对于胰岛素细胞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会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应用二甲双胍也不会对患者的胰岛细胞产生损伤。3.减轻体重。大量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降低体重,与磺脲类药物相比,其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将二甲双胍应用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造成患者其他指标受到影响,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降糖敏感性葡萄糖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18~F-脱氧葡萄糖PET/CT在胰腺占位诊断与分期中的价值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