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8-08-03 05:16卢静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形式原则

卢静

【摘要】课外活动的形式有说一说单元话题、日常话题,读一读教材与美文,开展趣味竞赛,做黑板报,看影视剧、唱英文歌、配音。教师在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处理好各种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把握各种活动开展的周期以及进度;进行正确指导和多元化评价;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外活动 原则 形式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A-0031-03

对初中英语教学而言,课堂时间有限、任务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是有限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的要求,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平台,弥补课堂教学语言环境的不足,它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一、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受课堂教学常规的限制,方式灵活多样,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课外活动与学生特点相结合。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人水平“因材活动”。不同年龄的学生由于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不同,他们的兴趣与需求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时就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确保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二)課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师应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内容灵活地迁移到课外活动中去,进而实现课内外知识的链接和扩展。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知识。而且课外的活动并不是脱离课堂教学独立存在的,活动的形式、时间、地点也不是绝对的。它可以是学生在课后时间开展的一次完整的活动,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中。

(三)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师根据课外活动的特点,以丰富的资源及时间、空间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新颖的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课外活动也不宜单纯地追求活动的趣味性而忽略对英语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活动的趣味性、差异性、层次性,保证每一次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寓教学于娱乐之中。

(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有独立完成的活动,也可以有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还可以两者有机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处理信息、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应在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积极开展一系列的英语课外活动,针对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的不同,多方面有机结合,构建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尤其注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力求寓教于乐。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单元话题、日常话题“说一说”

定期组织开展英语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交流愿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种英语话题交流活动中参与面广、可操作性强,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English Corner(英语角),另一种是English Day(英语日)。每次English Corner活动前教师可张贴海报预告活动话题,内容最好结合课本的单元话题。新目标英语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话题,单元的词汇、功能句型都是围绕话题而展开的。围绕单元话题展开交流活动,学生有更多语言输出的基础,更有示范性,有助于提升交流的效果。英语角的形式可以是全校性、年级性、班级性甚至是宿舍性的活动。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逐步开展English Day活动,要求学生在这一天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必须用英语交流,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英语知识、提升了技能,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

(二)教材、美文“读一读”

“读”指朗读和阅读。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起点。它有助于加深朗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课外活动应积极地拓宽学生的朗读渠道,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朗读以模仿为主,形式多为跟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材料以教材为主,主要是课本同步的语篇或录音原文。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教材同步的朗读训练,包括趣味故事、经典美文、诗歌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美文诵读会等多种活动开展朗读能力训练,并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只有唤起学生对朗读的喜爱,学生才敢于开口、乐于开口,他们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灵魂和语言的美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阅读能力不单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使用,还包括了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在课外开展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段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考虑,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定期从网络、英语报刊上精选一些生动有趣、与时俱进的阅读材料;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提高阅读速度,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如略读、寻读、细读等;为了保证阅读成效,教师要给予学生具体的阅读任务,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问答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中西方文化差异,如风土人情、道德规范的差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趣味竞赛“比一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竞赛规则组织趣味竞赛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竞赛多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学生平均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6到8人,每次参加比赛的人数均等。常见的竞赛活动有如下几种:

传声筒:教师给出每组传声的内容,如单词、词组、句子,第一名学生在不让其他同学听到的情况下小声地将传声内容告诉下一名同学,一名接一名,一直传给本组的最后一名同学,最后一名同学大声说出他所听到的内容,说得又快又准确的小组获胜。

我说(做)你猜:每次每组两名学生参赛,随机抽选一组题目,并在屏幕上展示单词,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背向屏幕,面向屏幕的学生通过英语或肢体语言来表达他所看到的单词,背向屏幕的学生必须用英语说出答案,在规定时间内答对单词多者获胜。

单词接龙:教师给出接龙的第一个单词,下一名学生必须以前一个单词的词尾字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词首字母,写出单词,如pen-nice-eight-tea-air-road-draw……各组的每一名组员至少要完成“单词链”中的一个单词,并且不能重复之前出现过的单词。在规定时间内,“单词链”最长的小组获胜。

这些趣味竞赛融记忆、理解、灵活应用于一体,与教学活动相辅相成,学生不仅在活动中体验到了英语学习的多样性,也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还在竞争中寻找差距,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加了每名组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英语板报“做一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一组,定期制作英语板报。学生参与英语板报的制作活动就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孩子们要组稿、编辑、排版、插画、书写,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制作英语板报是学生展示个性、施展才华的途径。而且,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归纳所需要的英语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每次任务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指导,确定板报的主题和具体的内容,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拓展相结合。板报的内容主要由单元思维导图和单元话题拓展两个板块组成,单元话题拓展包括英语小故事、小幽默、英语谚语、最新影视海报、公众人物介绍等。每个单元思维导图的内容都包括单词、短语、句型、语法、范文等,它的制作过程就是学生复习单元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课外的拓展内容还可以结合单元话题,比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 2的内容与中西方节日有关,教师可以以此为拓展的主题,介绍某些中西方节日的由来以及风俗习惯,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英语板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英语板报完成后充分利用学生的成果布置教室,既体现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增加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又能装扮学习环境,使得课外活动得以健康发展。

(五)影视剧作“看一看”,短剧“演一演”,英文歌曲“唱一唱”

课外开展英文影视作品赏析、英文影视配音、英语短剧表演、英语微电影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人文情怀,从中体验学习与运用英语的乐趣,真正实现学英语、用英语。

1.开展英文影视作品赏析时,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影片,如《音乐之声》《小鬼当家》《哈利波特》等,让学生自主观看,加深学生对英美影视作品的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教师还可以结合英语影视作品中社会生活的知识,重点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开展英文影视配音时,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五分钟左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电影配音,如《冰雪奇缘》《功夫熊猫》《疯狂动物城》等电影的片段,教师对每组配音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模仿能力、掌握影片中人物的特色、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模仿能力是语言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配音练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是练习口语的最佳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对经典的英语文艺作品耳熟能详、百看不厌,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新目标课本也有一些剧本的节选,如《糖果屋》《快乐人的衬衫》《鲁滨逊漂流记》《皇帝的新装》……这些作品对初中生来说是最好的模仿复现材料。以初中生为对象开展文艺活动应以模仿复现为主,自主创造为辅。学生自由分组,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剧本再进行角色分配,经过排练后再演出。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参与简单的英语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4.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编、自导、自演制作英语微电影,学生编写的剧本包括宣传类、故事类、情节类等,时间在五分钟左右,教师帮助学生将英语与信息结合,实现英语生活化,指导学生制作视频。

在一系列课外的活动中,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的英语素养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也学会了欣赏、模仿、创作。

三、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建议

(一)处理好各种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把握各种活动开展的周期以及进度

每个学期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外活动,根据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合理安排课外活动的进度。像English Corner、English Day、英语板报制作这些活动应长期进行,每周开展;而像英语朗读比赛、趣味竞赛、英文短剧表演等活动一个学期可以进行2次到3次;每学期也可以举办一次“English Party”,其中包含各种节目:英语美文诵读、英文歌曲演唱、英语短剧表演、英文影视配音、英语趣味竞赛……

(二)进行正确指导和多元化评价

在组织课外活动之前,教师要讲授活动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活动,避免盲目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认真总结,建立合理评价课外活动的机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进行正确和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评价作用下形成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

(三)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竞争可以在学生个体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各学生小组间进行。这样既促进了组员间的相互学习,又增加了每名组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英语课外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学生在对主题任务的理解与对活动内容的构思的同时,主动活用所学,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拓宽了信息渠道,增加了语言实践机会,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形式原则
课外活动类作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