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因“结合”而精彩

2018-08-03 05:16沈清华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结合

沈清华

【摘要】本文论述词语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词语教学变得鲜活。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图画情境,推促词语含义具象化;结合文本语境,推促词语内涵丰富化;结合生活场景,推促词语运用广泛化。

【关键词】词语教学 图画情境 文本语境 生活场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A-0118-02

词语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遗憾的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机械抄写的方式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准确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兴趣培养。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词语教学变得丰满、鲜活,以便让学生在感兴趣之余能运用自如。

一、结合图画情境,推促词语含义具象化

小学生直接思维相对发达,往往对具体形象的内容感兴趣。因而在教学中,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词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图画内容,让其含义由抽象变得具体形象。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含义。

(一)结合插图提取词语信息。研读语文S版教材,就会发现每一篇课文都相应配有一幅或者多幅插图。这些插图从内容来看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从某种程度上看也相當于教材内容的图说。因此在词语教学中,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文本插图,以便从中提取信息,帮助他们理解词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更具体、形象地理解词语含义。以语文S版第一册《小小的船》为例,在初步接触文本后,有学生提出对“弯弯”一词不太理解。也许有的学生在头脑里已对“弯弯”一词有了模糊概念,但是却无法具体描述。对此,笔者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找一找“弯弯”是怎样体现的。经过观察,很多学生能够发现“弯弯”一词描写的是月亮,并且很快就有学生主动对“弯弯”一词进行描述,即月亮两头是尖尖的,中间是“瘦瘦”的。这样借助插图,学生不仅准确理解了“弯弯”的含义,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样也有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结合构图理解词语含义。相对而言,很多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或者教师讲解过于模糊,学生无法吃透。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相应构图帮助学生具象化地理解,以便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对词语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构图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教师能够适当运用简笔画,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图画解释清楚词语的含义。例如,语文S版第三册《日月潭》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那里群山环绕。”很多学生对“环绕”一词无法做到准确理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讲解该词语的含义,学生即使理解了也是粗浅的,不能深入理解其中含义。对此,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先画一个日月潭,再在其周围画上一座接一座围成圆环状的山。虽然教师只是简单地勾勒一下,但学生很快理解“环绕”就是“围绕一周”的意思。这样一来,虽然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解,但是学生却能从教师的简笔画中轻松理解了“环绕”一词的含义。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灵活,教学效果十分不错。

二、结合文本语境,推促词语内涵丰富化

对于汉语来说,往往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因此,脱离一定的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那是不现实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也在一、二、三学段中提出,针对词语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语境的优势,创造条件,巧妙运用文本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内涵。

(一)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替换词语来理解,即可以把难以理解的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一读、品一品。只要上下连贯,意思通顺就行。以语文S版第五册《赵州桥》为例,针对“缠绕”一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近义词,然后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学生很快会找到“环绕”“盘绕”“围绕”等词语。而在代入诵读过程中,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就会发现“缠绕”不仅具有“绕”的意思,更有相互“纠缠”的味道。二是在文本前后句中找答案。学生通过查找文本相应的句子来理解词语,不仅有助于理解词语意思,而且还能为准确把握文本主题奠定基础。以第五册《庐山的云雾》为例,对于“瞬息万变”这一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文中“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这几句话来理解。

(二)联系人物内心分析理解。很多时候,理解词语不仅需要看其字面意思,更要透过字面,结合表达对象的内心世界进行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结合表达对象来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继而促使所理解的词语更富有内涵。以语文S版第九册《杨子荣借题发挥》为例,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只见东北小山包上两个匪徒在吼叫”,这一句中的“吼”是什么意思?与“喊”有什么不同?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就应该暗示学生结合文本中相应的人物来分析:这两个匪徒是演戏,目的是进一步考验杨子荣。由于匪徒是假装,其内心不恐惧,因而这里的“吼”更多的是一种装腔作势。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内心,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吼”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针对词语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不仅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具体语境,而且还需要结合表达对象来理解。与“喊”相比,“吼”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表现出匪徒的虚张声势。

三、结合生活场景,推促词语运用广泛化

真正的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才具有生命力。对于词语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单纯地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无疑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因而针对词语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唤醒他们对生活场景的记忆,感悟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有可能,在教学中搭建生活平台,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词语内涵,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迁移运用词语。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对于有些词语来说,理解并不等于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而是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因而针对文本语言,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继而内化运用,以便让词语真正成为学生的表达需要。具体来说,则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结合随文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迁移运用。学生对词语运用越熟练,就越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比如,语文S版第八册《莲叶青青》这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词语“斑驳陆离”,有学生结合词典解释为色彩繁杂。这样的理解是书面的,而不是学生内化的。对此,笔者没有进一步阐述,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场景来描述。有学生说:“阳光下水中色彩斑斓的石子呈现出斑驳陆离的绚烂。”也有学生说:“新出土的青铜大钟,看上去虽已残缺破旧,斑驳陆离,却是一件稀世珍品。”这里学生能恰如其分地用这个词语来造句,自然也就说明他们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引导体验。情境,是学生理解词语的重要载体。在具体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来让学生入情入境,以便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例如,语文S版第六册《在金色的沙滩上》中有“翻腾”这个词语,学生不太理解。对此,笔者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用一盏酒精灯和一个烧杯来烧水,让学生观察水“翻腾”的样子,从而理解“翻腾”这一词语的意思。在这里笔者没有对该词详细讲解,而学生却能明白,缘于学生是在具体的场景中理解,这样的生活场景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学生理解起来自然轻松愉悦。不过,反思本课教学后,笔者觉得有一点非常遗憾,那就是当时仅仅想到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词语,却忽略了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如果过后笔者随即提出让学生联系生活场景来描写“翻腾”的意思,或者用“翻腾”造句,那么学生对这一词语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更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词语教学是基础,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让词语训练与学生思维训练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让词语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元素。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结合
优化词语教学 夯实语文基础
苏教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式解读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光点点
浅谈低年级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
浅谈刑事现场勘查与图侦相结合的新模式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及改善途径研究
舞蹈元素在杂技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浅析
比较,打开词语教学的另一扇窗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