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职业化”助力脱贫攻坚

2018-08-06 10:38吴文仙
当代贵州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水城县周勇职业化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水城县全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队伍。

5月,记者顺着弯曲的山路驱车在水城县百里产业带穿行采访,沿途果蔬遍地、绿浪翻滚,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经济活、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令人印象深刻、心旷神怡。

水城县乡村山色、产业风貌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水城县全力打造一支职业化村干部队伍分不开。

2015年以来,水城县着眼抓基层、打基础、建规范,围绕“定权责,收入有提升、干好有希望、退后有保障”的“一定三有”的目标,全面推行岗位专职化、保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成长持续化的“四化”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新机制,全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队伍。

三级联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5月17日上午10点,记者走进蟠龙镇白车河居委会便民服务站,大厅里挂着群众办事流程图,另一侧是展示百车河居委会党委近年来获得各类表彰的荣誉墙。服务区内咨询服务、“e保姆”等服务窗口一应俱全,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

这是水城县为夯实基层堡垒,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以“严管理、增活力、放权力、促发展、强保障、优服务”为核心,推进村(居)干部职业化管理中,有效破解群众办事难问题的一个缩影。

群众“找人难、盖章难、办事难”,是过去农村较为突出的“三难”问题。水城县通过实施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制度改革,全县共建立村级便民服务大厅和村级代办点206个,实现群众在村里就可以“明白、简单、快捷、方便”办事的目标。

“以前要想找村干部,必须到村干部家中去,还经常扑空。现在可好了,白天晚上都有人在,办事不愁找不到人,我们还可以随时向他们了解一些惠民政策。”说起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百车河居委会陈大娘赞叹不已。

目前,水城县已实施“一村一警务、一村一文书、一村一纪检、一村一村医”的“四个一工程”,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职业化匹配。

通过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了村级组织管理制度,农村工作更高效、群众办事更便捷、党群干群关系更和谐,形成了“村为主、乡统筹、县指导”三级联动的基层管理体制,促进县乡村各项工作节拍一致、步调统一。

落实“四个在村”密切干群关系

5月15日,蟠龙镇高仲村召开村民大会,动员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搬到白车河景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但是,高仲村四组5户人家的几个老人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山旮旯,大会还没结束就生气地走了。

会后,村支部书记周勇跟到组上。3公里的路程,周勇先骑摩托车,再走山路一共花了1个小时。

到了组里,看到几个老人正坐在石头上议论着。见此,周勇和他们“攀”起了亲戚:“我来到高仲当支部书记,高仲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家亲戚。”

“贫穷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和你有什么关系嘛。”反对声音最大的胡兴柯开口了。

“论年龄,你们和我爹妈一样,如果我的爹妈有你们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让他们搬进移民新区。你们现在生活居住的条件这么差,我作为村支部书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番推心置腹,老人们的思想慢慢有了转变。

水城县通过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了村级组织管理制度,农村工作更高效、群众办事更便捷、党群干群关系更和谐。图为水城蟠龙镇高仲村支部书记周勇(右二)进组入户开展群众エ作。(水城县委组织部供图)

今年以前,周勇是蟠龙镇木城居委会的党委书记,在他当支部书记期间,不论是组织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做的很出色,木城居委会早已在贫困村中出列。

根据县委对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和个人申请,2018年1月12日,周勇离开木城居委会到距离木城约10公里的深度贫困村高仲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按照“吃住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服务群众在村、矛盾化解在村”的“四个在村”要求,周勇严格要求自己,管理村干部队伍。

为保障办公阵地,水城县每年投入500余万元村(居)活动室建设、维修专项资金,确保全县所有村(居)活动室面积均达到300平米以上。同时,参照国家干部管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全面推行每天8小时坐班制和24小时值班制,形成了老百姓办事不出村的全天候服务群众新模式。

勺米镇梭沙村是水城县第一个开办村级食堂的村,自开办村级食堂以来,梭沙村所有村干部实现全脱产。“服务好群众的前提是方便群众,吃住在村,村民什么时候来都找得到人,都有人办事。”梭沙村主任李德学说。

“以前,我们连办公地点都没有,现在好了,不仅有现代化的办公室,还有标准的食堂和宿舍。”蟠龙镇白车河居委会党委书记李如勇介绍。

完善保障机制激发干事动力

记者走进滴水岩村活动室,村文书杨炎山正在办事大厅里轻快地敲打着键盘,不时抬头与群众交谈,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

为解决村干部素质能力偏低的问题,水城县将村文书职位设为事业编制,公开招考了201名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的大学生到村任文书,达到村村都有1名有编制的干部,形成村级班子由国家正式干部加职业化村干部的新格局。

同时,注重将文书培养成村支书、乡镇科级干部,打通村文书成长通道,让村文书真正扎根农村,更好发挥作用。

处于水城县百里产业带核心区的米箩镇倮么村,全村约9.4万亩耕地面积基本全部用于发展猕猴桃等现代高效农业,米箩镇也是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

为了强化基层党建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倮么村党委深化村干部职业管理内涵,以“接二连三”为突破,通过一产带二产连三产,在产业链上建立猕猴桃、蔬果(番茄)、养殖三个产业党支部,有效提升了党建引领促脱贫和村级治理水平。

“今天天气太热,大伙赶紧把各自负责的工作做完,回家去吧。”倮么村蔬果支部书记罗光祥对正在番茄基地里干活的村民说。

“引进来负责蔬果种植和市场对接的公司,不了解老百姓的忙闲状态。通过支部组织用工,就不会耽误工期。”每到农忙季节,罗光祥就忙前忙后协调公司、组织村民,抢抓农时,尽职尽责。

“经济上有保障,离任后有依靠。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也能像国家干部一样大干一场了。”水城县勺米镇坡脚村党支部书记张云说。为了更好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水城县严管理、让村干部有“名头”,放权力、让村干部有“劲头”,强保障、让村干部有“靠头”,增活力、让村干部有“奔头”,促发展、让村干部有“彩头”,优服务、让村干部有“干头”。

“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就是要狠抓基层、打牢基础。下一步将逐步完善制度,形成‘1+N制度’体系,让村干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得实惠,在岗有工资,离任有保障,激发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介绍说。

猜你喜欢
水城县周勇职业化
血是流不出来的
血是流不出来的
一瓶假酒见真情
加速职业化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不戴绿帽子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