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心病1号方联合卡维地洛、依那普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Th17细胞轴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8-08-06 00:4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风湿性瓣膜心衰

陈 蕾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

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脏疾病,是指因风湿热诱发的心脏瓣膜炎性水肿和纤维性增生性疾病。随着风湿性心脏病的进展,心脏瓣膜可发生炎性损害,导致进行性加重的狭窄,左心房和左心室可因此逐渐增大,造成心容量负荷增高,当患者代偿功能出现异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衰)及心律失常的发生[1-2],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多采用卡维地洛、依那普利等西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衰[3-4],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风湿病因仍持续存在,心脏功能仍不断遭到破坏,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为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探究临床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了风心病1号方联合卡维地洛、依那普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的疗效及对Th17细胞轴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92例,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8~69(57.24±6.34)岁;病程1~5(2.42±1.24)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级39例,Ⅲ级33例,Ⅳ级20例。患者均符合《美国心瓣膜疾病治疗指南》[5]中关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6]:主症为咳嗽喘息,心悸怔忡,胸闷隐痛,尿少无力;次症为手足不温,倦怠无力,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符合3项主证+2项次证,结合舌脉即可确诊。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严重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其他原因引起心衰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随机将96例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地高辛0.125 mg口服,1次/d;呋塞米20 mg静推,1次/d,连用3~4 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卡维地洛(修正药业集团四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204)口服,初始剂量6.25 mg/次,2次/d,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不得超过50 mg/d;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567)口服,10 mg/次,1次/d,连续服用10 d后可适当增加剂量,但不得超过20 mg/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风心病1号方,组成:白术25 g、附子6 g、白芍15 g、茯苓25 g、黄芪25 g、五味子10 g、细辛5 g、桂枝7.5 g、生姜15 g、甘草10 g,1剂/d,水煎分早晚2次服。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2组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进行疗效评价。显效: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2级以上;有效: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5%,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以上;无效: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5%,NYHA心功能分级未改善或加重。以显效及有效为总有效率。②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的标准评价并比较。每项主症记0~3分,次症、舌脉记0~2分,得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③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2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舒张末容量(EDV)、心室收缩末容量(ESV)。④监测2组治疗前后HR、SBP、DBP。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17、IL-21、IL-23水平。⑥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实验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LV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EDV、ES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实验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2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比较 治疗后,2组HR、SBP、DB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实验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1 mmHg=0.133 kPa。

2.5 2组治疗前后IL-6、IL-17、IL-21、IL-23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IL-6、IL-17、IL-21、IL-23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实验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IL-6、IL-17、IL-21、IL-23水平比较±s,pg/mL)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6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由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于心脏瓣膜[8]。随着病情进展,心脏瓣膜炎性病变逐渐加重,可导致心房和心室增大,当心脏重构超出了患者机体的代偿功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Th17细胞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衰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是一种新发现的能够分泌IL-17的T细胞亚群,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Th17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是IL-17,由活化T细胞产生,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等分泌IL-6、细胞黏附分子1、IL-21、IL-23等,从而促进炎症的产生[9]。此外,当机体出现感染等严重伤害刺激时,IL-17能有效介导中性粒细胞动员兴奋过程,从而介导前炎症反应。研究表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和血清中 Th17 细胞相关因子水平可显著升高,促进瓣膜的炎性损伤过程[10]。降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Th17细胞轴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IL-21、IL-23)水平,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患者身体恢复[11]。目前,临床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的治疗方案以长期性、综合性及修复性为主,通过药物治疗修复患者的不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逆转心室重构成为主要研究方向[12-13]。

风湿性心脏病心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水肿”“气喘”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体虚久病,气血阴阳亏虚,卫外不固导致风、寒、湿邪容易侵袭,再加上自身宗气不足,风、寒、湿邪入里而难以转表,累及脏器脉络,从而造成本病的发生;或因七情所伤,加之外邪内侵,心阳损伤更加严重。总结起来,本病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肺有关,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因此,本病的治疗当以温阳益气、化湿利水为主。风心病1号方是我院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经验方,方中茯苓、黄芪、五味子、白术健脾宁心、补气固表;附子、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生姜、白芍、细辛养血调经、解表散寒;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化湿利水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附子、桂枝、细辛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黄芪、五味子、生姜、白芍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氧缺血作用,白术、茯苓则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功能,诸药合用可显著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患者心衰症状[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EDV、ESV、HR、SBP、DBP、IL-6、IL-17、IL-21、IL-2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风心病1号方联合卡维地洛、依那普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高心功能,临床安全可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细胞轴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心脏瓣膜炎性反应有关。但由于本研究收集样本数量不多、观察时间有限,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临床需增加样本数量,延长观察时间以做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风湿性瓣膜心衰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诊断分析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烂”在心里
蒙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01例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美托洛尔在风湿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