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快通道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价值研究

2018-08-06 00:46殷亨明白延仓光文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心脏外科氟烷先天性

殷亨明,白延仓,王 云,光文辉,李 祥

(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201704)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是国内最常见的小儿出生先天性缺陷类疾病之一,据统计,每年新增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数量近15万例,对国内儿童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2]。心血管类手术在早期大多是通过使用阿片类药物达到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效果,这类药物往往能够在手术过程中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使用这类传统麻醉方式时,在患者手术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机械通气,通过这种方法来对患者术后体温和血气等指标的恢复和稳定提供帮助。这类方法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患儿在术后的延迟拔管,不仅导致患儿住院时间延长及治疗成本加重,甚至会导致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出现[3-5]。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针对这类手术的早期拔管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术后6 h内拔管的概念,这成为了早期拔管的标准。之后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心脏外科手术的快通道麻醉概念被提出,并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改进[6]。快通道麻醉通过有效控制麻醉药物的使用,在满足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所需麻醉效果的同时,也要达到术后早期拔管,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等目的。本研究探讨了快通道麻醉在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时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拟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2例,均经相关检查证实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法定监护人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者,在手术麻醉前已经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其中男72例,女8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治疗组患儿采用快通道麻醉,进入手术室后使用面罩吸入8%七氟烷和92%氧气4 L/min,患儿入睡后连接Aspect-2000(美国Aspect Medical Systems公司)监测仪、三导联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设备,并经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其有创动脉血压。建立2条外周静脉通路,一条用于诱导给药、持续输液输血,另外一条用于持续输注林格氏液。给予0.1 mg维库溴铵及0.3~0.5 μg舒芬太尼后持续输注林格氏液,约3 min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采用DRAGER Fabius plus麻醉机(德国德尔格公司),将动脉p(CO2)维持在35~45 mmHg(1 mmHg=0.133 kPa),依据患儿的BIS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七氟烷的吸入浓度来维持麻醉。在手术切皮和体外循环开始前均给予芬太尼25 μg,体外循环开始后停止七氟烷吸入,然后按照3.0 mg/h的速度经患儿中心静脉持续输入丙泊酚,当平均动脉压<30 mmHg时下调1.0 mg/h,若>70 mmHg时则上调1.0 mg/h。当体外循环结束时则停止输注丙泊酚,继续给予吸入七氟烷。手术结束后监测患儿动脉血气结果符合以下条件,pH>7.30、吸入50%氧Sp(O2)>95%、p(O2)>60 mmHg、p(CO2)<55 mmHg,同时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自主呼吸参数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呛咳反射恢复即可拔出气管导管。对照组患儿采用丙泊酚常规麻醉,麻醉诱导时微量泵注入1.5~3 mg,麻醉维持期间按照25~75 μg/min的速度泵入,效应室及血浆在靶控输注时浓度控制在3~6 μg/mL,拔管标准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拔管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统计2组术后ICU的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情况;比较2组术后常见并发症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和持续高热等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 2组手术治疗指标分析 2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以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手术结束均立刻拔管,对照组术后(4.0±0.5)h拔管,治疗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2组术后转归及住院费用比较 治疗组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2 2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s,min)

表3 2组术后转归及费用比较±s)

2.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的肺部感染和支气管痉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快通道麻醉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快通道麻醉其实就是平衡麻醉,也可称之为复合麻醉。其通过合理的控制麻醉药物,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并采取合适的麻醉方法,来实现患者术后的尽早拔管[7-8]。早期的常规麻醉方法下,气管导管不能尽早除去,就可能出现其意外脱落,因患儿吸痰的动作而诱发的肺动脉高压危象[9],另外因导管的存在需要对患儿额外加用镇痛药物进而影响患儿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因肺部感染,造成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出现,都对患儿的康复带来很大负面影响[10-12]。因此,快通道麻醉也渐渐的成为近年来心脏外科麻醉的研究热点。但心脏外科牵涉的因素特别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是否适合快通道麻醉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提供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式下采用相同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在术中和术后各项指征,来分析快通道麻醉在这一类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2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和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13]报道一致;治疗组拔管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这说明治疗组的快通道麻醉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患儿在术后能及早拔管,减少了对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了其对患儿的损害,患儿在手术后能够尽快恢复,及早从ICU转至普通病房,降低了治疗费用,尽早的进食也可改善患儿的机体情况,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取得较高的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的不断增多,对于ICU床位的周转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通道麻醉显然更符合临床对ICU床位更为高效的周转的需求。有研究表明,儿童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常规麻醉方式下带管时间较长有着密切的关系[14]。本研究中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早期拔管降低了患儿肺部感染的风险,避免了机械通气给患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心脏外科快通道麻醉在临床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不仅可有效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还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心脏外科氟烷先天性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异氟烷和七氟烷麻醉对犬血气指标的影响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