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文明:年俗变迁的主旋律

2018-08-06 12:21张朝武
魅力中国 2018年14期
关键词:年俗变迁文化

摘要:改革开放前后四十来年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文化也因应发生变迁。文中以合肥周边一带年俗的变迁为例,指出年俗文化的变迁改变的只是年俗文化的外在形式,年俗文化的精神内核仍然没有淡化,那就是追求家庭团圆,关注亲情和谐。在新时代,年俗有越来越多新的表现,富强、文明是年俗文化变迁的主旋律。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把传统年俗的主要内容较为详细的展示给读者,读者放佛置身数十年前,在现代生活面前颇值回味。

关键词:年俗;变迁;文化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千百年文化的积淀。年俗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瑰宝。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四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我国年俗也正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合肥周边一带的年俗也在变迁中丰富、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化进程缓慢,中国人口大多居住于农村。农村实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但铁犁牛耕式的农耕仍是绝大多数中国农民的主要生产方式,以农耕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年俗也基本保留下来。几千年来,实现温饱是一个家庭的最大梦想,传统年俗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与吃饭有关。

过年从腊月初八开始,从这时起,大人们教导小孩不能口无遮拦,一些“死”、“病”、“杀”等不吉利的字词不能说,以图过一个吉祥如意的新年。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各家纷纷准备年货。由于市场不发达,农民收入低,除非不得已,年货基本都是农民自家手工生产。置办年货从蒸煮冬米开始,凌晨时分,家家把蒸好的粳米饭盛在大簸箕中打散晾晒。冬日天冷,低温下,米粒不会黏连变质,六、七个日头粳米饭就晒干成了冬米粒。冬米做好以后,就需要熬制麦芽糖了,一般是用山芋做原料,用大麦芽催化,需小火慢熬。熬糖的那一晚最是孩子们的幸福时光,尽管夜已深,尽管一个个困得睁不开眼睛,但是,当丝丝柔柔的糖稀滑入口中,孩子们尝到了一年来最甜蜜的期盼。那时的我就是一个围坐在锅台边的孩子,熬糖吃糖的情景如今历历在目,记得哥哥特别喜欢吃粘在锅中的糖锅巴,一种焦酥香脆略带胡味的甜甜感觉就是那个时代的“阿尔卑斯”吧。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晚上熄灯前祭灶,祭灶由每户男主人主持,灶台贴上灶神像,点燃香火,祈愿灶王爷“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年以后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置办年货的节奏加快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扫尘除秽。旧时农舍低矮,多为土墙草屋,一年一度的扫尘实乃是一次全民的爱国卫生运动。这一点与农历端午节饮雄黄酒、插艾草具有除湿、消毒功能类似,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对健康、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文化积淀。“二十五,磨豆腐”。 年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开始,由于从集体分得的豆子不多,几户人家需把豆子集中起来加工。做豆腐工序多,推磨、筛网、煮锅、加卤、取浆、定型、切块……那时孩子多,几家大人小孩齐上阵,热气蒸腾中,好一派欢乐和睦的景象。“二十六,粘糖豆”。先把晒好的冬米炒爆出来,然后在温热状态下与调稀的麦芽糖搅拌均匀,做成各种样式的糖点。家境稍好的人家会在糖点中添加些花生芝麻之类。合肥“四大名点”——麻饼、白切、烘糕、寸金在那时极为金贵,一般的人家是做不来的。过年的程序有条不紊的推进。“二十八,年货炸”。在计划经济时代,每家每戶的食用油定量供应,油炸食品耗油,百姓舍不得炸制多少食品。但每家每户都要炸制“圆子”,用糯米、挂面、藕粉之类配以葱、姜、蒜、酱炸制而成。“圆子”象征家庭团圆,是合肥一带过年时必备的“硬菜”。小孩多的人家会炸一些面皮名曰“猫耳朵”,也有炸制糯米条之类但都很少。炸好的面点立即封存留待过年招待客人。

过大年最隆重的是除夕和初一两天。除夕过年的内容最多:贴年画、窗花、五福、春联;旧年最后一次打扫卫生;穿新衣新鞋;燃放鞭炮;烧香敬祖……一切忙完开始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起,最是隆重、幸福的时刻。大集体时代几乎家家都不能解决温饱,过年是难得的好日子。在我们眼里,感觉这一天父母都特别宽容,饭放开吃,菜特别香。其实菜并不多,也就是红烧肉、圆子、青菜、豆腐几样。计划经济时代禁绝赌博,可是在年三十这一晚好像例外,年夜饭后,村里居然有一大批成人聚在一起赌博以寻新年的好运。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何以热衷于此,估计是古老文化的遗风吧。有学者考证,原始社会阶段,氏族公社内部平均分配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有些物品的分配如额外猎得的野味有时靠博彩的方式进行。大年初一,早餐后给各家拜年。那时候,农村集体经营,一村就是一个生产队,农民们在集体劳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帮扶,劳动中的友谊融洽了村民之间关系,拜年必然是全村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可见,生产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供给侧改革,推动城镇化建设。一个更平等的,更人性化的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活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春节期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新潮迭起。由于交通和信息的发展,人们春节聚会的机会更多,以前几十年不见的老友会更多重逢。国家公休假日延长,春节假期一家人一起出游成为时尚。春节消费不再像以前集中在食品方面,鲜花成为新的年货,鲜花消费持续增长。春节期间书刊大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传统庙会、现代舞蹈、歌咏比赛轮番登台。大年初八商家开业庆典也改变了以往爆竹轰鸣的单一模式,鲜花、彩旗、文艺表演、专业庆典公司打造成为更被人们接受的方式。由于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春节期间,蓝天白云的天数也在不断增多。新世纪,人们以更愉悦的心情享受着春节假期的惬意、享受着亲情的愉悦。

短短四十年来,我国从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时代跨越到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社会生活面貌的改变,相应地,年俗文化也悄悄地改变着她的容颜。传统的以农耕生活为基础所积累的年俗文化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淡甚至消失。但现代社会的新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年俗的内容。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年在人们心里并没有淡化,淡化的只是传统的方式与形态”。无论年俗如何变迁,但团团圆圆喜相逢、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年俗文化精髓没有变。中国人民的年俗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更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内容。

作者简介:张朝武,合肥一中高级教师,合肥市民俗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年俗变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谁远谁近?
变迁
包头传统年俗与现代年俗对比初探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
苗族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