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30年,再品《挪威的森林》

2018-08-07 08:40魏海燕
出版广角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林少华挪威的森林直子

【摘 要】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第五部作品《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角渡边与两个女孩——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情感故事。截至2017年底,《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的销售量已突破2000万册,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在中国,距离这本书第一部中译本的面世也已28年。优秀译者的介入,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学生命在进入中文世界后不但没有被损耗,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虽然这本书并不是以中国读者为受众对象,但中译本的出版仍然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其价值。

【关 键 词】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出版

【作者简介】魏海燕,西安翻译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0.027

1987年,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首次在日本出版,至今已满30年,距离其第一部中译本的面世也已28年。然而,这部作品至今仍然受到读者的欢迎。截至2017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的销售量已突破2000万册,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在中国,它同样拥有大量读者,面世至今已经有了三种译本和多个版本。201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对其进行修订再版,出版全新版本。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第五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渡边与两个女孩——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情感故事。直子美丽而忧郁,原本是渡边高中同学木月的女朋友,三人常在一起聚会。木月在17岁时突然自杀身亡,一年后,渡边和直子邂逅并交往。后来,直子因为不适应现实社会而住进了与世隔绝的疗养院。在这期间,渡边遇到了开朗活泼的绿子,绿子热烈地爱着渡边,渡边却因为无法放弃直子而彷徨。最终,直子在疗养院的树林中自缢身亡,渡边在失魂落魄的流浪中拨通了绿子的电话……小说并不局限于表达情感,还描绘了一群都市中孤独而困惑的年轻人的形象,通过现实笔法描绘了逝去的青春风景。

一、《挪威的森林》日文出版与中译本的出版历程

1987年9月,《挪威的森林》由日本讲谈社出版,这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第五部作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难以捉摸的隐喻,而这部小说却采用了現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人生阶段性的苦恼乃至心灵苦难,引发了日本读者的广泛共鸣,一举奠定了村上春树在日本当代文坛的地位。《挪威的森林》问世9年后,在小说销售纪录中居于榜首的司马辽太郎和渡边淳一的作品的总销量都不及村上春树的一半。至2009年,《挪威的森林》上、下册的印刷发行总量已超过1000万册,创下日本小说单行本印刷发行纪录。资料显示,《挪威的森林》是日本第一畅销书。

《挪威的森林》首次进入中国图书市场是在1989年。这一年,林少华第一次将这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并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起初它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只是在一些读者的小圈子内引发讨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屡屡占据文学类畅销书的榜首,从而进入主流文学的研究视野。1996年7月,漓江出版社推出了第二版《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挪威的森林》从进入中国到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前后用了大约10年时间。

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从漓江出版社引进版权并再版《挪威的森林》,这成为这部作品出版历程中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时期也是《挪威的森林》反响最大的时期。此后,《挪威的森林》及其作者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影响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此后的17年间,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引进出版了42部村上春树的作品,印数总计超过1000万册。这使村上春树成为在中国出版作品最多的外国作家,在中国,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现象”。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后,仅2001年2月到 2002年6月这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挪威的森林》就印刷了12次,印数高达52.17万册。在1999—2005年中国畅销书排行榜中,《挪威的森林》位居第二,仅次于蔡智恒创作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可以看到,2000年前后,这部作品在中国的销售量发生了巨大的跃升,并一直居高不下。至2011年,它仍保持着每年10万册以上的销售量。截至2014年,林少华译本的出版量突破200万册。作为村上春树作品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挪威的森林》始终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时至今日,这本书仍不过时。在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的出版计划中,该社将对村上春树的系列作品进行修订并推出新版,列于首位的便是《挪威的森林》。2018年,这本书将以全新的形象与读者见面。

二、《挪威的森林》的寻觅主题经久不衰

在这部小说中,所有的角色都徘徊于失落意义的都市生活之中。小说中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主人公渡边的叙事时间则是在1980年,即使是在刚刚引进中国时,两个时间也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存在不短的“时差”。但有趣的是,书中刻画的都市年轻人的那种孤独感,始终能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共鸣。

小说中的日本社会处于“二战”之后的经济大发展时期,虽然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二战”失败的阴影依旧笼罩着日本社会。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匮乏,充满疏离感。主人公渡边就是一个对一切都保持着距离的年轻人,虽然身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东京,身边充斥着流行音乐、洋酒和各色人等,但他并没有满腔激情地投入其中,而是选择冷眼旁观。书中充满着感伤、忧郁而孤寂的气氛。渡边说:“人们好像很幸福,然而,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内心幸福,还是表面幸福。”

小说刚刚进入中国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时期,经济增长率大幅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快速上升,居民收入水平翻番,新兴中产阶级正在形成。这时的中国社会,与小说中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日本社会十分相似。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的年轻人体验到了与上一代不一样的青春,也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迷惘和孤独。《挪威的森林》在此时出现,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而在当下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现代都市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挪威的森林》有了更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新的生命力。书中探讨的都市生活中的种种情感要素,如爱、孤独、寻觅、救赎等,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让读者感动。

在书中,渡边和他所爱的直子常常一同在东京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虽然两人相依相伴,却被浸泡在孤独中。书中以渡边的视角写道:“如果可能的话,有时我真想将她一把紧紧搂在怀里,但又总是怅然作罢。我生怕万一因此而伤害了直子。这样,我们继续在东京街头行走不止,直子在空漠中继续‘苦吟不休。”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跃然纸上,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部30年前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有着长久生命力的都市文学作品。论者李德纯认为其符合都市文学的特质:“多以存在主义的宏阔视角和神秘的梦幻,揭示城市居民在丰富驳杂而又变动不安的现实生活中,难以理喻的心态和病态的道德面貌。”译者林少华也认为:“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

三、永不过时的女性形象

《挪威的森林》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书中对直子、绿子等女性形象的出色塑造。

小说中的两个女主角直子和绿子都性格鲜明。直子充满神秘感,绿子则活泼大胆。直子有一种诗意、病态的美,绿子则有一种现实、健康的美。在渡边眼中,直子是“尽管我的脸同她的脸相距不过30厘米,却觉得她离我几光年之遥”,绿子却“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两人的气质和经历迥然不同,但一样让人过目难忘。

直子是书中最美的女性,却过早遭受了死亡的侵袭。在直子11岁时,与她相处融洽的姐姐突然上吊身亡,几年后,她的男朋友木月也突然上吊自杀,这些伤害使她由此陷入了迷惘、孤独和绝望之中。这同时也导致了她出现精神问题:病重时出现幻听,无法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她身上始终流露着一种病态之美。《挪威的森林》是直子最爱听的曲子,她对曲子的感觉也凸显了她的性格特点:“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哀得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地,里面又冷,又黑,又没一个人来救我。”这是她灵魂深处的迷惘与无助。

绿子则一如她的名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与渡边相遇时,绿子也处于人生的困境之中,却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勇气,反而始终活泼热情,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绿子的母亲早逝,父亲也因为脑瘤而不久于人世,但她的生活态度是独特而乐观的。她说:“把人生当作饼干罐就可以了。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一个劲儿地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会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再下去就好办了。”

直子和绿子的性格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译者林少華将两人比作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和红玫瑰。如果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灵感,又可以说两人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史湘云非常神似。年轻的渡边徘徊在两人之间,谱出一首青春的恋歌。

不过,不论是封闭的直子还是阳光的绿子,都是十分独立的女性形象,而非男性的附庸,这与当时日本文学中流行的女性形象有很大的不同。直子表现一种对“性”的脱离,展现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她的存在不但不是男性角色的附庸,反而更像是一种对男性角色的压力,她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女性形象。绿子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在日常相处中,她非常直率地表达自己对渡边的喜爱,而在被渡边冷落时,她也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能反过来把渡边“打入冷宫”。她还扛起了照顾病重父亲的重任,甚至能兼顾学业,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女校拿到“不迟到的奖学金”。不论从哪个方面看,绿子都是独立而可爱的。

除了直子和绿子,小说还出色地塑造了玲子这个女性形象。玲子从小拥有出众的钢琴天赋,却因为屡受打击而精神失控,住进了疗养院,并因此成为直子和渡边的朋友。即使是在疗养院中,玲子也给人从容不迫、高贵大气的印象。在小说的结尾部分,37岁的玲子离开了疗养院,当她穿着直子留给她的衣服与渡边见面时,渡边曾一度恍惚是和直子在逛街。玲子就像是直面现实而坚强存活下来的直子,一个屡受伤害、却勇敢走向未来的女性。

这些可爱的女性能够出现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与时代的发展有关。20世纪60年代,日本社会开始经历生活和思想的大动荡,女性问题受到空前关注。与此同时,美国也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嬉皮士音乐等各种新鲜元素流行。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村上春树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关注。这些女性形象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现代气息,即使在当下的语境中看,也仍能给予人思想上的启发。

四、中文译本的成功及其出版价值

《挪威的森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与其中文译本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在中国,这部作品一共出现了林少华(漓江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赖明珠(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叶惠(香港博益出版社)三种译本。其中,前两者影响较大,两者中又以林少华译本最为大众所接受。林少华曾阐释过其“翻译观”:文学翻译不仅是语汇、语法、语体的对接,还是心灵通道、灵魂剖面、审美体验的对接。因此,林少华的译本着重于依托作者深厚的中文功底,再现原著的艺术性美感。赖明珠则主张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特色,不宜在译文中融入译者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因此她的译本语言简洁,忠实于原文的词义和语法。叶惠译本与赖明珠译本类似,也趋向于直译,但由于版权等原因并未长期印刷和广泛流传,因此在影响范围和深度上都不及林、赖两种译本。

应该说,林、赖两种译本在不同翻译理念的指导下,翻译风格有所不同,而林少华译本在《挪威的森林》的本土化方面进行了更为成功的尝试。他的语言风格略带中国传统的朦胧美,词汇更为丰富,在一些修饰语的处理上也不失艺术色彩,实现了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归化。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是中国销量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译本,此后,林少华开始翻译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从1989年的《挪威的森林》,到2018年即将上市的《刺杀骑士团长》,林少华共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42部,是翻译村上作品最多的作家。

优秀译者的介入,使得《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的文学生命在进入中文世界后非但没有被损耗,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虽然这部书并不是以中国读者为写作对象,但中译本的出版仍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其价值。据统计,1990年1月6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刊登了关于《挪威的森林》最早的读者评论,白烨、秦朔等文学评论家及知名人士也很早就阅读和关注这部作品。美国著名华人学者李欧梵曾将《挪威的森林》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国内著名哲学、史学专家袁伟时则认为,《挪威的森林》体现的对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张扬,在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和风潮后,将有助于推动多元化公民社会的形成。在这部作品进入中国的近30年间,来自普通读者的肯定不胜枚举,很多中国70后、80后和90后的阅读趣味,甚至生活方式都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可以想见,在未来,这种影响力还将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盛力. 关于日本出版业的现状考察及启示[J]. 中国出版,2012(7).

[2]林少华. 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J]. 外国文学评论,2001(2).

[3]王向远. 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5).

[4]刘喜萍. 村上春树文学的独特风格——解读《海边的卡夫卡》[J]. 延边党校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林少华挪威的森林直子
声音的森林
Two-point model analysis of SOL plasma in EAST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拔草的翻译家
《挪威的森林》 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比较
晕轮效应下《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形象
虚拟的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