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2018-08-07 08:04刘印房
科教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刘印房

摘 要 “大思政”教育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实质在于整合优化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构建 “大思政”教育体系,要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整合,完善机制建设,解决思政资源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信息孤岛等问题,形成高校思政教育360度大熔炉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 大思政 教育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42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ducation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Universities

LIU Yinfang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Abstract Education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arry out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cultivating all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comprehensively, which aims to adopt the integrated and various of resources, forming the style of value guidance as the leading role during the whol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process. Afterwards,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will develop a cooperative working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concept,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design, building the educational community, making the resources integrated,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separated ideological resources, such as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islands to form the cooperative power of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universities thoroughly and widely.

Keywords Comprehensiv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运用协同学理论,整合优化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破解当前思政资源各自為政、信息孤岛等困境,切实把大思政的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落实落细。

1 “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一个立体化、多角度、系统化进行政治疏导、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复杂工程,需要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构建多方积极参与、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发力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从信息孤岛走向资源协同的教育体系。面对当前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倾向、网络化时代的信息裂变、新生代大学生的代际特征、新媒体的多向传播等时代发展变化,高等学校必须因时而变、因事而化、因势而新,要以协同理念引领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破除当前各类教育资源各自为政、信息孤立等现象,紧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机制协调,增强各类教育资源的协同,培育良好的教育生态,发挥合力育人作用。

“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并非仅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事情,高校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职责。高校的“思政课程”要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发挥思想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其他的通识文化课程、专业课程都要站在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从专人育人走向人人育人的教育体系。在教育主体上,传统的思政教育只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而“大思政”教育体系要求整合所有的社会力量,搭建全员育人的氛围。包括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内的所有教师,都要把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高校的党政干部,要提升育人能力,运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发挥管理育人作用;各类服务人员要立足服务岗位,培育服务育人示范岗,开展服务育人活动;各级党组织要开展各类主体鲜明的育人活动,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职责,充分发挥在学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和服务作用,发挥组织育人作用。另外,大思政教育体系还要发挥等党政领导、校外专家、各层面模范等校外人士的育人作用。

“大思政”教育體系是从理论疏导走向知行合一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内容上,传统的思政教育体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引导,而“大思政”教育体系注重知、信、行相统一的理念,注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思政”教育体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坚持以生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现从单方的理论灌输向双向的交流对话转化、从理论话语向生活世界转化、从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转化,注重引导学生从“真学”到“真信”再到“真行”, 引导大学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化。

“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从封闭环境走向开放空间的教育体系。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把开展思政教育的场所放在教室和校园,而“大思政”教育体系注重开放的办学理念,在重视教室和校园等传统的教育空间外,还注重拓展思政教育的环境和空间,特别是利用校外社会实践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在校外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改革前沿以及传统文化点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大力增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社会价值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和转型期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各方冲击,面临诸多挑战。积极动员和优化整合社会的思政资源,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既是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理论应然,也是一种实践必然。

以协同学为指导,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大任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要破解和消除“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仅仅是个别老师的事情、仅仅是个别课程的功能、仅仅是高校的职责等错误观念,需要以协同学理念和系统性思维为指导,构建“大思政”的教育体系,以实现社会思政各类资源的优化,实现社会各类思政功能的整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各类活动中,把每位教职工都作为育人主体,把社会环境作为育人空间,用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和社会资源滋养学生的心灵,实现知识学习和价值引领的结合。

以协同学为指导,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是落实以人为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掌握群众、从而指导人们行为的过程。人的社会性特征和思想复杂性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发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特别是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空前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面临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思潮碰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功利化的挑战,传统教育方式面临新媒体的影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面临境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需要高校改变封闭式教育模式,立足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模式,探索“大思政”的教育方法,以开放式、协同化和包容性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切实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教育效果。

以协同学为指导,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必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立德树人停留在文件上,缺少具体的落实措施;协同育人还没有深入人心,各类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不力,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服务沟通协调不力,全方位育人、多渠道育人还不到位;各类课程各自为政,思政课程的价值引导缺少专业底蕴,效率不高,专业课程缺少价值引导,通识文化课程缺少育人理念;还没有形成思政教育共同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落实不理想,聘用校外专家加强思政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措施不力;思政教育空间还不够开放、包容,课堂育人有余,文化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不够;协同机制较为缺乏,适应“大思政”教育模式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以协同学为指导,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3 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

协同学视域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不是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发挥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协同育人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主体职责,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

强化“大思政”教育的先进理念。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理念先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为指导,密切关注当代学生的思想需求,分析大学生成长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和归宿。要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要求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下气力解决当前思政教育教育教学部门割裂、教育教学人员分离、教育资源孤岛、教育空间封闭等情况,最大限度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树立价值引领的理念,要有意识形态阵地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立德树人,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根本任务。

完善“大思政”教育的协同体系。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必须把学生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推动原有工作格局、运行体制的创新和变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一盘棋”的思想和格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学院之间的界限与壁垒,增进部门协同,谋划与构建大思政格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务实的“大思政”教育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校的思政工作,在组织环节上达到协调。要加强宣传,开展思想大讨论,使广大教工都明白自己所担负的立德树人的使命。

构建“大思政”教育的共同体。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能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效果。“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队伍之大。要拓宽队伍,建设一支涵盖教师、管理者、研究者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队伍。要进行思政课教育和辅导员的整合,选聘一些思想课教师担任辅导员,让符合条件的辅导员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二级学院、专业教师的交流,深入挖掘专业和学科的育人资源。要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强化教育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另外还要坚持校内外协同的理念,根据社会实践育人的需要,在社会上聘用一些专家、党政领导等人士做大学生的导师。

实现“大思政”教育的资源整合。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必须对思政教育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个教育环节的育人作用。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挖掘专业类课程、通识文化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要强化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丰富网络内容,拓宽网络平台建设,提升网络素养,推動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网络成为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的平台。要加强社会实践项目建设,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建设,丰富各类社会实践内容,完善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接收大学生实习制度,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中树立家国情怀。

完善“大思政”教育的机制建设。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必须完善“大思政”教育的体制机制,为发挥“大思政”教育的合力提供保障。要健全“大思政”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政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等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作为课程课堂的评价内容,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作为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各类课程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校内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部门协同机制建设、育人主体沟通机制建设、师生之间与学校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建设,构建“大思政”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通过社会与学校的协同联动,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一体”的联动机制。

总之,高校 “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变革、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其关键和实质在于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体、平台、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的整合、协同和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积极参与到“大思政”教育模式中,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加昌,郭非凡.“大思政”的意蕴、困境与实践逻辑[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6(2).

[2] 褚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3] 梁勇.制定有效措施,扎实推进高校大思政工作[J].北京教育,2017(6).

[4] 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2012(9).

[5] 叶锦文.构建校本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猜你喜欢
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