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若干误区

2018-08-07 08:04蔡亚楠蔡芬
科教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误区高校

蔡亚楠 蔡芬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各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缺乏更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效的实践探索,导致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这些误区主要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企业家、创业者;脱离学校的专业教育,另搞一套;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促进就业的手段;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受政府主导;更多地关注硬件与形式,忽略了文化建设。为此,我们必须要及时地予以澄清,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长足持久的发展。

关键词 警惕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06

Beware of Mistak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AI Yanan, CAI Fen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is in full swing, but the lack of mor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ffectiv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has led to som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mainly include: think tha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 separate from the school'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ngage in a set; to u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means to promote employment; believe tha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completely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focus on hardware and forms ignores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this end, we must clarify in a timely manner so tha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developed in a long-term.

Keywords beware;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istakes

從1998年清华大学成功创办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起始至今,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十几年。在这十几年期间,各个高校大力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并积极借鉴学习国内外高校的有益经验,既丰富了理论基础,又积累了实践经验,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果不在理论上及时地予以澄清,将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1 误区之一: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企业家、创业者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换言之就是要培养企业家、创业者,很显然这是一种狭义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功利主义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创业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开创新的事业、新的企业或者新的岗位,强调行动层面的创造;创新是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善于变化的精神和态度,包含更多思维层面的创造。”[1]从概念上看,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但仔细斟酌,就会发现它们有着天然的联系。第一, 创新是创业的先导与核心。任何一项新事业的成功开创,都必须是先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酵,然后才能有行动层面创业的开始。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会遇到难以想象的艰辛,必须要以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抢抓机遇、推陈出新。所以说,创新是创业的先导,更是创业的核心。第二,创业是创新的一种实践形式。创新更多的是停留在思维层面,而创业则是将这种思维层面的创新上升到行动层面,因此可以说,创业是创新的一种实践形式。第三,创业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创业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工程,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要统筹全局、运筹帷幄、抢抓机遇、大胆革新,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其次,我们来看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于一体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而非二者的机械相加。它既包涵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又不与二者简单等同,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其基本价值取向既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也包括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创新创业人生哲学的塑造,还包括创新创业型生活方式、创新创业型生涯选择。[2]高校通过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植入“创业遗传代码”,不论学生是否选择创业,也不论学生在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以一种灵活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工作,也或许在工作多年后的某一天,突然有了创业的灵感,抓住了市场机遇,多年前那颗创业的种子也就发芽了。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可以得出,高校不应该把培养企业家、创业者当作自己的目标,高校也没有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企业家,因为这不是高校应该做的事,也不在高校的能力范围之内。由于受到培养时间、实践场所、硬件设施、人文环境等的限制,高校对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极为有限的,而且从现实经验来看,没有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完全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就可以直接成功,都是经过长期社会创业实践的千锤百炼才得以实现。因此,高校所承担的职责是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往直前、大胆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培养企业家。

2 误区之二:脱离学校的专业教育,另搞一套

当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很多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脱离了专业教育,另搞一套,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两条腿走路,这完全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有悖于人才成长规律。

首先,我们的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必须要通过实施专业教育,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与使命。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没有错,因为这是国家所需,时代使然,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的高校必须要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举办各种创新创业讲座,同学们都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听,听完也就完了,没有实际的行动,觉得创业离自己很遥远,望而却步;举办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大赛,参加的学生人数可观,但是专业局限性突出,而且最终能够进行成果转化的很少,还有部分学生把参加竞赛当成挣荣誉、挣证书的手段;开设创业选修课,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感兴趣才去修这些课程,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是为了挣学分,根本不在乎学习的内容。表面上看各个高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成效如何,不言而喻。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这些活动都是蜻蜓点水,系统性差,形式化、表面化、单一化,更重要的一点是脱离了学校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之外另搞一套,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失去了专业教育作为支撑,只能变成无水之源、无米之炊。当前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在深入研讨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教学大纲,增加学生实践教学课时,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3]让学生在获得本专业扎实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其次,“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4]美国的学生并不是到了大学以后才开始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从小学、初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涉及到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锤炼。“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专业教育。它强调创业教育思想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育出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5]而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教育体制等的限制,学生从小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到了大学阶段直呼要让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创业,这里的大胆要从何而来,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因为这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因此,高校要想改变现有的这种状态,就必须要将创新创业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来,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误区之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促进就业的手段

这种认识表现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仅仅把其定位成促进就业,一切以就业为导向,旨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其成为一种“运动式”的教育活动。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可见以创促就没有问题,国家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的行列中来,缓解当前就业紧张的局势,但是这并不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的主旋律,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关键所在,只有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得到了提升,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创业,才能为国家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撑,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4 误区之四: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受政府主导

很多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受政府主导,一切主动权在政府手里,因此觉得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好不好,主要在政府,出现了“等靠要”的思想。

“在西方高等教育系统中,创业教育主要是高校的自发行为,属于自下而上的开展,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进行,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创业辅导等,有较大的校际差异” ,[6]可以说西方的很多高校尤其是美国的高校,它们有敏锐的嗅觉和强大的行动力,能够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中来,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还是由政府行政部门推动,政府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四平八稳,没有自己的想法。要知道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主体是高校不是政府,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承担者、实践者,必须要摆出主动的姿态,积极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而不是一切看政府,给我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就好好干,否则我就做做样子,搞点表面工作。如果高校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是敷衍了事、保守被动、瞻前顾后、唯唯诺诺,那就更不用谈培养什么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了。

尽管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等,但是这不能成为高校被动消极的理由,也并不意味着高校可以完全依赖政府。因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因为当下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高等教育领域经费紧张,高校要想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政府身上是不现实的。最有效的办法做法就是要高校自己转变错误观念,抓住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权,把重心转移到自力更生、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来,完善创新创业管理体制,打造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自发地推动创新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5 误区之五:更多地关注硬件与形式,忽略了文化建设

很多高校还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政府支持力度大、硬件设施跟得上、实训基地建得好、创新创业课程开得多、讲座竞赛办得勤,创新创业教育就能够开展得好,(下转第36页)(上接第12页)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建设一旦缺失,创新创业教育就会失去稳固的根基。“《纽约时报》的托马斯 弗里德曼说:“我宁可面对以色列的问题——主要是财政、管理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而不要面对新加坡的问题,因为新加坡的问题就是文化束缚。”可见要改变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容易,但是要想挣脱文化的束缚就相对而言比较难了。

有学者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提出:“文化是指一切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精神、行为规则、制度及其与之共生共存的各种物质因素的总和。”这也就告诉我们文化的重要性,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器,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都知道美国是创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最成功的国家,只要提到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高校成就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梦想,很大程度上是和学校的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在斯坦福大学和MIT,校园里弥漫着敢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惧权威、不怕失败的文化气息,老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并善于将成果进行转化,鼓励并带动自己的学生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警惕以上几点误区,避免认识上的失误和行动上的偏离。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新思路、新认识、新举措和新突破,敢于打破以往保守陈旧的思维模式,主动出击、大胆革新,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复合式人才,激发社会各个系统的活力,助力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項目 (16LZUJBWYJ013)

参考文献

[1] 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

[2]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7.

[3] 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1):107.

[4] 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3.

[5] 王永鸿,冉清文.创业教育成就创新型美国——美国创业教育启示录[J].科学决策,2006(11):57.

[6] 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误区高校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