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忧患意识述评

2018-08-07 08:04李阳
科教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易经

李阳

摘 要 《易经》卦爻辞中体现出的居安思危、物极必反、防微杜渐、趋吉避凶的思想,经由《易经》的阐发,构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源头。《易经》告诫人们生于忧患方能长居久安,于危难中需要理性地思考和勤勉地努力,并应坚守道德操守,进德修业方可化险为夷。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也对当代国人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易经》 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道德生活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65

A Review of the Anxiety Consciousness of "Book of Changes"

LI Y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vigilance in times of peace, extremes in nature, anti-differentiation, and prevention of fierceness, reflected in the book of the "Book of Changes", constitutes one of the basic spiri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is a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hardships, and its the source. The "Book of Changes" warns people that they are born with an anxious source and can only live in peace for a long time. They need to think rationally and work diligently in times of distress. They should also uphold moral integrity.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ancestors' living wisdom and life philosophy, but also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life, spiritual life, and moral lif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Keywords "Book of Changes"; hardship; smoothie; moral life

《易經》是中国文化元典之一,居群经之首,与儒家思想相吻合并被其尊奉为经典。《易经》通过卦爻辞和易卦结构的结合,构成了六十四篇理论通达、逻辑严密、引人深思、给人以智慧启迪和道德指引的精悍短文,无处不体现出变易之理,以及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是中国民族爱国主义忧患精神的精髓所在。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在几千年后的中国仍然对振兴中华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易经》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殷商重龟卜,也兼用筮占,但以龟占为主,龟占所依据的象即卜兆,乃自然成纹,无逻辑结构,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人们的思想水平普遍低下,有听命鬼神的传统也不足为怪。到了周初,大事仍以龟占为主,直到东周之后,筮占的地位才有了提高,而占筮所依据的卦象,基于数学的演绎法则,由奇偶二画或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而八卦和六十四卦又分别为四个对立面和三十二个对立面,相互对称,又相互转化,即当某爻变为其相反的一爻,此卦即转化为彼卦,因此卦象具有逻辑思维和逻辑的结构。

《易经》形成的过程中展现出感性与理性、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的差别,至少是程度的差别。从龟卜到占筮的转变,表明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有显著提高,认识事物规律及其本质的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以卦名为中心问题,通过结合具体的条件而分析可能的结果,不仅运用了丰富的经验智慧和人生训诫,也解放了想象力,不断赋予其更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在这些由六十四卦象而来的丰富的卦爻辞中则闪耀着先民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的宝贵财富。

《易经》中不仅有关于吉凶的占辞或筮辞,还多次提及“有悔”、“吝”、“无咎”等,“吉”、“凶”指的是人行事有得有失的不同结果,“悔”则指人在小的过失面前,如果有忧患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可使事物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吝”则是没有发现并改正而导致事物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易经》经由这些占断之辞,告诫人们要有自我反思的精神和生于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处境和言行要时刻保持警惕,以自省改善处境逢凶化吉,否则就会发生灾祸。

《易经》是一部忧患之作,这和作者的经历相关,因此内容多是警戒人们的卦辞,当中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就渗透在它的变易之理中。“易”即变易,不仅揭示阴阳变易之理,也为人们揭示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道理,由此当人们在占卜的过程中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指南,在人们将事情罗列眼前并分析吉凶的过程中,已经体现出《易经》当中隐含的忧患意识,从而帮助人们认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时看清利弊,趋吉避凶。《易经》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其六十四卦的爻辞中,如乾卦九二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爻位于内卦最高位,是阳位,意为吉利。联系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寓意龙从浅水升出,联系生活中的事件,则比喻人初得重用,不仅要工作中自强不息,认真做事,而且一天到晚都需要保持警惕,好像危险随时会发生一样,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免除灾祸,发展顺利。舜受到尧的重用,尧以各种艰险考验舜的故事,正可说明此爻的深远意义和内涵。此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说“盈不可久也。”讲的是龙飞得过高,就有掉下来的危险,掉下来就会有悔恨,此爻训诫人们做事也不可走极端,尤其要把握好尺度,意在提醒人们于平安祥泰时要居安思危。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即物极必反的思想。在坤卦的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说的是霜降是结冰的前兆,警示人们要观察事物的走向,强调了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以此提醒人们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以上所引表明,虽然《易经》中有多数的卦辞是负面的占断之辞,但是作为强调变化和体现主体能动性的古老文化元典之一,通过占筮,用卦爻和卦爻辞把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浅显地告诉世人,使得人们体察于变化中可以遵循的不变的规律,即事物都是在相互转化之中,物极必反,居安思危。从而告诫人们要时刻对自己的处境和言行保持警惕,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为什么要持有忧患意识以及忧患意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经过理性地审时度势以及持续地勤勉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以此规避各种灾祸与不幸。

《易经》的忧患意识成为其智慧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华先民安身立命的依据,与此同时《易经》还强调坚守道德的作用,认为君子要以修德为本。在宋朝时期,哲学家张载提出了“《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说·系辞下》),认为周易占断吉凶祸福,是为君子提高道德境界,不为小人追名逐利。此处的君子多是指有德之人。

人们处于困境之中,往往最容易惊慌失措,从而轻易丧失道德操守,《易经》中泰卦九三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是说事物总是在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当中,否极泰来,泰极则否,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所以身处顺境要时刻谨记自我反思,身处逆境则一定不能丧失成功的信念,要坚持道德操守,进德修业,最终才能有好的结果。谦卦爻辞“谦,亨,君子有终。”主亨通畅达,君子行事谦逊好德,一定有好的结果。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六爻皆吉无凶、皆利无害,意为只要谦就吉利,这种表述方式独一无二,足以见得易经重谦重德的思想。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成之羞,贞吝。”说的是君主不能够长久地坚持自己的美德,就有可能接受他人的贿赂,如此下去不做改变就会有麻烦的。即是说做事要有恒心,坚守道德,否则一事无成。孔子感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用不着占卦了,即“不占而已矣”。

以上所引皆是说明人处于危难时刻,更要努力提升道德修养,把吉凶得失置之度外,既不可受名利诱惑,也不能屈服于困难险恶,不论任何处境都不能丧失知觉的道德操守,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坚守正道和正义。此即《系辞》所说“吉凶者贞胜也。”说的是把“吉”、“凶”的遭遇看作锻炼人道德品质的试金石,以“悔”、“吝”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易经》中体现的居安思危、物极必反、生于忧患、趋吉避凶的思想,也是对自我的理性反思,锻炼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智慧,培育出一代代仁人志士,北宋的改革家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忧患意识的启迪下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见《易经》中体现的忧患意识不仅是指个人的安危祸福,而且是有着远远超越于此的爱国主义忧患精神。中国“居安思危”的治国原则经由《易传》,首先根据《易经》的忧患意识提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系辞上》)。孟子认为君子“终身有忧”,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最终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正式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治国原则。

《易传》根据《易经》提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充分说明了变革的重要性,今天的中国就是在不断地变革中拥有显著的成就。讲变易、变通、忧患并且重德的《易经》对我们当下每个人的人格塑造、生活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尤其时刻保持谦虚、勤勉努力、居安思危、长怀警惕戒惧之心的思想更加贴切我们的日常生活。

《易经》作为孕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化元典之一,其中的思想是儒家乃至中華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先导,对中国的文明建设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是我们每个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乃至治国安邦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易经》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与变通的思维方式为中国历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的变革思维则是振兴中华对实现中国梦的唯一出路,成为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之一。

参考文献

[1] 姜广辉.《易经》:从“鬼谋”到“人谋”[J].湖南大学学报,2014(9).

[2] 张世明.论《易经》的忧患意识及其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5).

[3] 朱伯.《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1997(1).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易经
我所认识的《易经》
《易经》如何从巫术变成经典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浅析阮籍《咏怀诗》中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
周易君子学与古典生命伦理观的奠基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