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

2018-08-11 09:19朱春凤肖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发展困境人才培养模式

朱春凤 肖波

【摘要】近年来,各大职业院校纷纷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在校企合作中,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不利于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推进。为此,必须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逐步调整之、完善之,如此方可提高该模式的适用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困境 解决路径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H17086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36-02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

1.校企双方难以找到利益平衡点,无法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根本出发点是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的出发点则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更多地关注如何“赚钱”,两者在价值文化上是不对称的,已成为制约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目前,校企合作多呈现高职院校积极、企业消极现象,高职院校单方面考虑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将企业当成毕业生接收基地,忽视了满足企业利益的问题。当今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竞争激烈,校企合作能否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扩充其生存发展空间,是企业首要考量的要素。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利可图,其参与热情必然低落,甚至出现排斥情绪。此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本较高,且市场经济下人才的流动性很大,如何保证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不“跳槽”亦是个难题,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问题上积极性不高。

2.政府主导力度不够,监督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校企合作存在着多种风险,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多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能否进行有效的市场转化和商品化的批量生产还充满了未知,企业根据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开发出的产品能否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也是不确定的。这些风险直接导致校企双方的合作处于浅层次,难以达成实质性的合作,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会涉及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健全的政策制度体系作为保障,校企合作将难以深入开展。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是十分有必要的。

3.教育理念比较传统,校企双方难以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一是高职院校科研创新优势不明显,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在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实训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缺乏生产性实验室和设备,难以寻求到与其进行合作的企业。三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具有不可替代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知之不详或所知甚少,部分企业抱怨毕业生“什么都不会”。“校企之间合作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彼此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以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稳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推动创新发展,实现1+1>2的叠加效应。”高职院校提供不了与企业进行互补的优势资源,校企合作自然就举步维艰了。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措施

1.加快完善政策法规

针对政策支持不到位这一现状,必须加快出台完善的政策法规,对各大院校校企合作有关事宜进行科学、明确地规定,同时,制定相应的合作效果审核机制,完善合作对象、方式、监督考核等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具体而言,应分别从土地利用、税收扶持、奖励政策等多个途径出发,构建起全面的激励制,同时,完善监督处罚机制,确保校企各方积极协作、配合,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此外,还应构建起校企合作保障制,政府部门应定期组织召开教育、财政、税务、劳动保障等合作方参与会议,共同商讨解决合作中面临的资金、资源配置、制度保障、政策等问题,全面规划、构建创新、创业园,为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保驾护航。

2.加强实践教学设计,提升企业参与热情

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盈利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寻找途径实现校企双赢,这就要求各大院校必须注重做好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工作,加上政府的扶持、鼓励,为企业免除税收,或在投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这样可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此外,针对企业最为担心的学生安全问题,政府还应推出相应的安全保险政策,免除其后顾之忧。就高校而言,政府应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增加校企合作项目的投资力度,全面调动院校、企业的合作热情。

3.建立健全实践考核体系

一方面,应构建起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转变传统评价考核观念,注重“应会”能力的考核,包括专业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检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学生考核制,注重过程性、结业性考核有机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况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便引导其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4.建立校内合作生產性实训基地

学校通过主动协商和对企业的严格把关之后,同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内进行零距离的工作对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并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通过建立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性人才的交流研发小队,在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和研发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和企业的知名度,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对当地的经济有所帮助,通过组建小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自身的知识结合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了“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企业、学校等各个阶层都有所收益,真正的实现多赢。

总之,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对于高端技术人才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法,他不仅仅缓解了企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还对学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论在培养模式或管理机制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校和企业双方应当积极地进行沟通,运行创新的方式方法来不断的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企业也能招收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04):25-27.

[2]康树元.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02):50-51+54.

作者简介:

朱春凤(1979-),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道路工程。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发展困境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