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

2018-08-11 09:19喻瑞秋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分析方法

喻瑞秋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小学科学作为小学生思维启蒙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来展开探讨,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 有效 方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148-02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小学科学学习应当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以及魅力,为科学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探究性学习主要具备以下特征:以提问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探究性学习;以合作学习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培养实践能力;以课内课外实践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拓展学生思维。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多管齐下,采取探究—体验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实现快乐学习。

一、引导提问,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是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为主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方面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恰当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问题中开拓思维空间。

首先,教师在课程中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或者图片多媒体来展示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猪肉石、鸡血石等自然界中奇特的岩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是什么岩石,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他们有什么特点,有多少种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玉是岩石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以及课本内容来寻找答案,最后再由教师来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浮力》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邀请同学切身体验浮力的作用,通过一个一个的按压水中漂浮的皮球来感受浮力,这时候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越向下按压皮球感觉越吃力呢?皮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这一个个的问题为学生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孩子们更善于在问题中寻求新知。

最后,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直接进行提问,例如在学习《水的三态变化》一课的内容时,学生看到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相互转化,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余发出了疑问:“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冰又为什么会变成水?水蒸气是怎么形成的?”大自然是科学探究的殿堂,当学生们身处自然中看到眼前的光、天上的云、空气中的风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而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发出疑问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有的可以通过课程实验来找出答案,有的可以在课外资料中找到解决方法,无论是何种方法,教师都应当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有效的拓展思维空间。

二、课内试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协作能力

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应当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多个学生共同完成,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参与实验。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第一步就是准备材料,没有材料相当于纸上谈兵。在学习《音的产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熟悉的音乐器材,例如笛子、小鼓、二胡、三角铁等等,让学生带着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当中,使知识更加具体化。例如,大部分小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过程会出现疑问,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准备一个小鼓,将一些豆子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进行敲打,在产生声音的同时鼓面的豆子出现了上下跳动的现象,教师通过该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解释鼓面振动与敲鼓声音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振动以及声音产生的原理。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继续通过声音来了解声波的概念,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进行传播的,如何能够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呢?这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将被击打后的音叉放入水中,通过观察一圈圈的波纹来总结声波的概念。

其次,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参与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特点与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工,促进合作的效率。例如,对于心灵手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负责实验操作,而认真心细的学生则负责观察记录,活泼开朗的学生就负责总结与回报,除此之外,组员之间还要做到层次分明,组别平衡,让每个同学在负责不同的职责时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机会,進而实现有效合作与知识的获取。

三、鼓励学生课外试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除了课堂内的实验以外,课外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阵地。积极开展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多实践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创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飞旋的陀螺》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学具,让学生利用卡片,彩笔做成不同的陀螺,在旋转面上涂上多种颜色在飞快的旋转陀螺,得出这几种颜色的组合色,有些思维活跃的同学在旋转的正反面都涂上了颜色,相当于做了两个学具,他们旋转陀螺的同时变得到了两种不同效果的组合颜色,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总之,新时期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加强对教学效果的重视,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111-120.

[2]刘甲平.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分析方法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可能是方法不对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