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学习”

2018-08-11 09:21南品丹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言学习高年级教学策略

南品丹

【摘 要】语言学习需要精心的预设,也需要灵动的生成。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要落实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要做到:深入研读文本,做语言学习的发现者;精心设计过程,做语言学习的引领者;优化方法策略,为语言学习保驾护航;努力实践应用,做到语言学习的推动者。

【关键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高年级;教学策略

当前,语言阅读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语文教师把60%~70%的精力都用在了阅读课上,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止步不前。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没有从语言——思想内容角度,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二是没有从思想内容——语言表达角度,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拟从在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深入研读文本,做语言学习的发现者

教材中选编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对领悟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正像歌德说的那样:“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从看似一目了然的文本深入进去,进行微观细读,从而发现有意义的语言现象,为阅读教学储备精神食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止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教过的教师都会注意到句中比喻的修辞,但如果你细致地读一读,比一比,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两个比喻句,样式是不同的。第二句很普遍,第一句则较为少见。倘若将第一句改成常见的形式,如“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止涌起愉悦之情,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与原句相比较,就会发现喻体在前,样式更活泼,更能渲染出“我”内心的美好感受。

二、精心设计过程,做语言学习的引领者

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语言的范本,因此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取舍上,往往令教师们难以抉择。特别是高年级教材,课文长,语言学习的内容多,40分钟的时间,如果你想面面俱到,也就意味着面面不到。

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的“二八定律”,我联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一般情况下课文中80℅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所以在选取教法内容以及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要多做“减法”。

一篇课文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例子功能,我們要根据学段特点、文体特征、文本特色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典型性的作为学习的例子。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应重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写的方法。

三、优化方法策略,为语言学习保驾护航

学生对文本中突出的语言形式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体验,最后到迁移运用,是需要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方法就是一个催化剂。

1.增删移换,比较品味

比较法是品析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方法。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更易于学生感知文本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无可移易”的妙处,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有一处描写:“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如果去掉句中加点的内容,语句依然通顺,意思照样完整。但将两个句子比较着一读,上下高低自见分晓。

2.诵读体味,形神交辉

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它能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驽文字。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有力的排比与山中的“朋友”打着招呼。溪流、山泉、瀑布、悬崖、白云……只有在琅琅的诵读中才能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文章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也只有在琅琅的诵读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工具性与人文性、内容与形式、言与意比翼双飞。

四、努力实践运用,做语言学习的推动者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助于扭转语文教学重阅读、轻表达的倾向,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解决阅读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第二自然段,表达上很有特色。“每一……每一……”强调了这片土地上的万事万物是神圣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印第安人对故土的珍惜和热爱,六个“每一”形成排比,铿锵有力,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感染力。品读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仿写,一段段异彩纷呈的表达见证了语言由外到内的转化。我觉得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不可能讲会、听会的,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历练、积累。

语言学习需要精心的预设,也需要灵动的生成。教师心中有教案,更要眼中有学生,及时根据学生语言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顺学而导、灵活应变,坚定不移地将语言学习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13-314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J].人民教育,1962(6):1

猜你喜欢
语言学习高年级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改善阅读障碍儿童的英语拼写能力